<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云南 > 正文

    在彩云之南的高原上征戰

    (本網特邀撰稿人陳磊 劉磊)在滇中高原偏僻的山丘中建設高速公路,每個人的臉上都會留下紫外線強光照射的灰黑印記,他們摸爬滾打,亮出的成績單是鮮艷亮麗的,在云南宣曲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組織的綜合考評中屢創佳績,多次獲得業主嘉獎,2015年又獲評為“優勝施工標段”。

    中交三航二公司云南宣曲高速公路項目部員工,三分之二的人是工作一兩年的小伙子,這個曾經在茫茫戈壁,天氣干燥,沙塵暴頻繁,晝夜溫差30多攝氏度出色完成蘭新鐵路建設任務的團隊,剛到云貴高原時,許多青年員工就開始水土不服,身上起了痛癢難忍的疹子,出現了高原反應。線路勘察初期,由于交通極為不便,勘測人員硬是靠腳板子一遍遍地“丈量土地”。崎嶇不平的山路上、燥熱異常的玉米地里、人跡罕至的山林深處,大家肩扛測量儀器尋找控制點,從天蒙蒙亮一直跑到日落西山,回到駐地,不想說話不想動彈,倒頭便睡。一覺醒來發現身上起了好多大包——被當地赫赫有名的毒蟲光顧了。這些大包極易化膿,不小心撓破就會留下永久的傷疤,至今很多人的胳膊和腿上都留著這樣的“吻痕”。

    宣曲高速是這個團隊第一次涉足公路的項目,在新的領域開拓談何容易。項目地處深山,材料供給非常不便,離項目部最近的河砂有300公里之遙。考慮到運距費用,領導班子研究決定用機制砂,但是當地的機制砂含有較多的石粉,打出來的混凝土成型之后,強度不穩定。為了解決這個技術難題,項目部將總工室、試驗室、工程部、質量部等組織起來,與三航院合作進行技術攻關,從增加篩網到拌和混凝土實測強度,再增加篩網,再實測強度……經過兩個多月的日夜奮戰,終于制定出機制砂的改良方案。

    為了控制系梁和墩柱鋼筋焊接的偏差,施工現場隨處可見背著“綠色書包”的人,他們不是賣報工,他們是負責實測的測量員,書包里滿滿當當的是測量偏位用的吊錘和卷尺,以及每天現場用到的圖紙和記事本。

    一幫“新兵蛋子”,面對是干過幾個工程“老油子”。“師傅,樁基的鋼筋籠起吊是要三點,你只吊兩個點很危險的,快停下來!”質量部的劉小港跑到施工人員面前大聲喊道,可工人不僅沒聽,反而罵罵咧咧地講起了歪理:“你們大學生就知道規范,我做過的工程從來都是兩點起吊”。小劉并沒有和他爭論,只是堅持停止施工。回到辦公室拿起施工規范回到工地和工人解釋,原來之前這些工人做的鋼筋籠都是小內徑的,而且鋼筋的加長鏈接方式和鋼筋籠的長度和現在做的都不一樣。發現自己的歪理站不住腳了,工人師傅不再說話,默默按照小劉的指示操作起來。

    項目部施工的宣曲公路全長37公里,地跨兩個鄉鎮,征拆協調難度大。半年下來,有一次,由于鄉政府征用土地的錢沒有按時到付,老百姓在便道上堵路,90后的征拆員王乾坤小王去時,村民二話不說,一把抓住他的衣領,又罵又鬧。小王始終微笑著和老百姓解釋如何處理這事,又及時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人員聯系,最后在相關方的介入下圓滿解決了矛盾。事后,村民對小王佩服地豎起大拇指:“這個小伙子,相當闊(可)以。”

    進入新地域,雖然條件艱苦,但項目部的成績斐然:2015年在業主組織的10月份綜合檢查考評中以96.97分的成績位居第一;在三季度綜合考評中排名第一、考評為A; 2015年底安全質量綜合考評中再獲佳績。業主評價項目部,“三航施工的結構物外觀漂亮,棱角分明,路基線型順直,值得全線學習。”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