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互聯網+”文化春節有點熱 或誕生互聯網基因新年俗

    曾幾何時,過年意味著闔家團聚、圍爐守歲,穿新衣、品美饌、點炮竹、拿紅包……如今,新衣美饌已經融入了尋常日子,而過年那幾天總想過得更豐富、更精彩點兒,文化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過去,過年時的文化活動未免有些單調,而“互聯網+”時代,新鮮的玩兒法層出不窮,不定什么時候,中國人又有了帶著互聯網基因的新年俗。今年,就讓我們過一個“互聯網+”文化春節。

    ——編者

    互聯網+非遺:老手藝重新火起來

    窗花、年畫、臘肉……這些曾經響亮的春節元素,卻逐漸淡出了許多人的生活。

    “原來是‘臘月家家貼窗花’,好不熱鬧,后來卻只能把窗花貼在自家的窗戶上。”說起自己使了一輩子的剪刀被歲月“銹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的高密剪紙藝人范祚信有些失落。同樣感到“迷茫”的還有河南開封朱仙鎮版畫傳人郭太運,老人有9個子女,無一繼承他的手藝,孫輩也是如此。

    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并喜歡這些傳統手藝?讓二位老藝人看到希望的是,最近淘寶發起的“非遺眾籌”,為他們的老手藝聚合起了眾多的“新粉絲”。

    淘寶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辦“非遺眾籌”就是希望通過匯聚阿里生態系統內的商家及社會各界力量,幫助傳統文化延續,讓年輕人接觸、參與并喜歡上傳統手藝,也讓更多人能夠重拾兒時傳統新年的年味兒。

    2010年“故宮淘寶”的出現曾讓人眼前一亮。此次“非遺眾籌”中,老藝人們與“故宮淘寶”的設計師反復溝通,推敲每一個細節,力圖將精湛的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對接。龍鳳呈祥年畫、康熙御筆福字剪紙、“探花”主題布鞋……許多新穎的產品在碰撞中應運而生。

    截至1月26日,高密剪紙眾籌項目已吸引了5700人參與支持,項目達成率1300%;山東花餑餑眾籌項目吸引了6000多人參與其中,項目達成率已超過150%;河南開封朱仙鎮年畫,眾籌達成率為628%。

    通過一系列類似“非遺眾籌”的活動,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舊年俗”正煥發出新活力。

    互聯網+博物館:年貨有了人文味兒

    羽白瓷茶具、粉彩轉心瓶圍巾、國寶賀卡、新春紅包、拜禮文具……春節臨近,中國國家博物館天貓旗艦店正式上線。旗艦店依托國博各類展覽,如“古代中國”“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國古代瓷器”等,挖掘展覽和展品的內在故事、歷史脈絡及社會看點,推出新品、做成專題產品系列。

    “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如何借力發展,探索早已開始。于2010年開張的故宮博物院的網上商店“故宮淘寶”,不但成為網絡上知名的旺鋪,也引領了一種新的生活潮流。“朝珠耳機”“皇帝大婚膠帶”“頂戴花翎官帽防曬傘”“嬤嬤針線盒”“朕亦甚想你折扇”“奉旨旅行行李牌”……這些兼具創意和設計的文創產品熱銷一時。

    可以說,“互聯網+博物館”的融合探索,不但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輕松實現體驗、購買和收藏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而且也通過文創產品這個載體傳承傳統文化、傳播中華文明。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給博物館帶來了營銷渠道的拓展、經營理念的改變,讓過去似乎高高在上的博物館變“萌”變親切了。在今年春節期間,國博就圍繞“年貨”主題,融合有吉祥寓意的經典文物元素,推出“新春禮盒”及“年味家居裝飾”系列文創產品等特色“年貨”。博物館的加入,給傳統節日更增加了一份文化趣味和底蘊。

    互聯網+春晚:“咻”來五福眾樂樂

    人人都是“低頭族”的時代,除夕夜里跟著央視春晚搶紅包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今年的玩法卻有點不一樣。

    “五福臨門賀新春”是今年央視春晚多媒體互動的總體設計概念。所謂“五福”,是古代中國人關于幸福觀的5條標準——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依照“五福”的傳統理念,央視春晚與支付寶一起推出了5張福卡。這5張福卡又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5個詞來定義,分別名為富強福、和諧福、友善福、愛國福、敬業福。

    據春晚劇組透露,大年初一零點前有4輪福卡發放,只有集齊5張福卡才能進入支付寶開放的大獎池。一旦主持人說拿出手機、點開支付寶“咻一咻”,您就趕緊的吧!零點以后開放的大獎池有2億元現金等著您呢。

    當然,要一個人集齊5張福卡也并不容易,這也正是這個游戲與以往的搶紅包活動相比別出心裁的地方。過去春晚的搶紅包,只是從電視端到客戶端的單向聯系,但這一次,為了集齊5張福卡,觀眾必須與身邊的朋友進行贈送、交換,在完成了電視端到客戶端的聯系后,觀眾之間還要進行溝通和交流。春晚劇組的工作人員說,作為中國人的“新年俗”,春晚也應當促進人們與家人和朋友更多地聯系,福卡和紅包本來就是驚喜、是美好的祝愿、是好彩頭,與家人和朋友分享這份來自春晚的驚喜、祝愿和好彩頭,才是這個活動的本意。

    互聯網+電影:買票方便又便宜

    春節里除了各大餐館生意興隆,還有什么地方人氣最旺?沒錯!那一定就是電影院了。

    這兩年,春節長假去電影院看國產大片成了許多人的選擇。現代化的電影院如今已經遍布全國,2015年年底,全國所有縣級城市都有了數字影院。不管身在何處的人們,都可以和一、二線城市的觀眾同步看到春節檔國產大片了。

    可是僅僅有電影院是不夠的。春節往往是國產優秀影片扎堆兒上映的時候,比如,今年春節,僅大年初一就有《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美人魚》《澳門風云3》《年獸大作戰》上映,讓不少“選擇焦慮癥”患者著實糾結得不行。

    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去電影院排長隊,卻買不到心儀的場次和座位怎么辦?如今,這已經不是問題。“互聯網+”時代,觀眾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買到喜愛電影的合適場次。是的,在線購票已經成為許多中國人購買電影票的第一選擇。數據顯示,2015年電影票的在線銷售比例達到總銷售量的七成。

    買票不僅方便了,而且便宜了。原本在電影院可能要花三四十塊錢才能買到的票,如今在各種在線售票網站也許只要十來塊錢就買到了。之所以如此便宜,是因為這是售票網站和片方自掏腰包補貼票錢,為了推廣電影,賠錢賺吆喝請您看電影呢。

    趕上了“互聯網+”時代,也趕上了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好時代,過年回家,還不邀約親朋好友去電影院過個癮?

    互聯網+演出:拿著手機看經典

    去劇場,看一場演出。在這個春節,傳統的演出欣賞模式正在悄然改變。或許你可以借助互聯網,便捷地獲取演出信息,完成訂票、取票;或許你可以通過手機,實時參與演出;或許你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欣賞高質量的演出。

    在古典音樂方面,眾多新春音樂會紛紛借助互聯網,通過網上直播或者轉播,獲得了更廣泛的傳播效果。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等新媒體的推出,也讓古典音樂擁有了更多受眾。你只需要下載一個相關應用,就隨時隨地欣賞到高質量的古典音樂。在流行音樂方面,網上付費收看現場演唱會,已經形成了線上線下互動的模式。而諸如萬有音樂系等專門互聯網音樂機構的誕生,打造了更為多元化、品質化的音樂內容現場和營銷格局,并從一線大都市擴展到二、三線城市演出。在舞臺劇方面,“互聯網+”的思維不僅體現在營銷、推廣等后端環節,也滲透進了演出內容生產等前端環節,時時互動、掃描二維碼參與演出,更多新“玩法”正在興起。

    互聯網增加了演出行業的互動性、參與性,讓演出擁有了更多的可能。目前,購票、制作、劇場整個演出產業鏈已經開始形成獨特的互聯網生態。而演出和互聯網的深入融合,還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體驗、更多的驚喜。

    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