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教育 > 正文

    春節習俗:正月初一畫雞 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春節習俗:正月初一畫雞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2016年2月5日,猴年春節臨近,古城揚州年味濃,市民公園百只萌猴登城門鬧新春。大紅“金猴祈褔年”門樓,喜迎新春。孟德龍 攝

    過完了除夕,接踵而至的便是正月初一,即現在人們所稱的“春節”。不過,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嚴格來講,春節應該是一個過程,而且,從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講究,“比如初七又叫做‘人日’,過去人們會在這一天吃七菜羹”。

    正月初一又稱“元日” 日期曾不固定

    提到正月初一,在古代,它還有其他很多名字,比如元日、元辰、元正……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 “春節”。

    “由于綿延發展的時間很長,春節的慶?;顒幼杂形淖钟涗浺詠砭陀?。”研究民俗的學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采訪時候表示,大年初一有不少好玩兒的習俗,如放鳩、畫雞、五辛盤、吞雞子等等,不一而足。

    所謂“畫雞”,為舊時禮俗。傳說正月初一為雞日,畫雞貼于門上,以示謹始;而五辛盤則更有意思:在正月初一這一天,要用蔥韭等五種味道辛辣的菜蔬置于盤中供食,取迎新之意。

    “其實,最初春節的慶祝活動不太固定。一直到漢代有了規范的歷法,慶祝的日期才固定下來。”王娟說道。

    2016年1月26日,南京夫子廟大成殿內,游客從剛剛安裝好的大型彩燈前經過。隨著春節臨近,民間燈彩藝人開始在夫子廟一帶加緊安裝大型燈組、扎制各式花燈,為節日“盛裝打扮”。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年俗有講究:“人日“祭祀炎黃二帝

    對所有人來說,大年初一就是全家聚會的日子。尤其在農村,人們還會將祖宗牌位請出,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向祖先祈福。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其實嚴格來說,春節應該是一個“過程”。

    “我們平時所說的過年、過春節,實際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除夕、初一算是‘正日子’?!备呶⌒χf道,過去,春節的活動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在北京到了農歷正月二十九,雍和宮還會‘打鬼’,到正月三十早晨,才算把年過完“。

    在高巍看來,這樣的春節是比較完整的,有起伏、結尾、過渡,很有節奏感。而且,從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有講究,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這七天分別被稱為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

    “在這七天里,‘人日’比較重要。那天要祭祀人類的祖先、人文始祖炎黃二帝。有的地方,會剪出一個小人兒的形狀,給孩子貼在后背以示保護。”高巍指出,同時也會吃“七菜羹”(又名“七彩羹”),“為的是突出‘七’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甘肅省 網上報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