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26日,習近平將要在聯合國主持紀念95世婦會20周年活動。如此高規格的紀念是為什么?95世婦會又是個什么東東?網易女人推出“紀念·95世婦會”系列報道,帶你了解95世婦會的N個話題。
第一期:習大大要去聯合國主持會議,是為了紀念這個……
第二期:婦女熱線:讓女人多了一個選擇叫“離婚”
第三期:為那些沉默的女性發聲
第四期:20年前一群女性風云人物來到北京
1995年,她們誕生于世
那個時候的社會,對女孩并不寬容
符歆是深圳人,生于1995年8月30日,一個悶熱的下午。五天后在北京,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召開。
當然,還是個小嬰兒的符歆,那時還無法理解這場世界性峰會對自己將會起到多么大的影響。她出生的時候爸爸非常開心,盡管爺爺奶奶都沒來,新生命的到來還是給這個剛在深圳扎根的小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喜悅。
雖然過年回家的時候,即便符歆母親笑著提議,爺爺還是板著臉,不愿抱抱她。
符家是個非常興盛的大家庭,身為家主的爺爺,畢生愿望就是要多子多福,兒孫滿堂。符歆的爸爸有三個哥哥,每個人都生了三個孩子。但符歆的母親因為結扎的關系,只有這一個女兒。
這也變成親戚們討論的話柄,每年他們總要勸符歆的爸爸再生幾個孩子,否則就會絕后。符歆漸漸長大以后才覺出里面的不對勁來:她媽媽早已結扎了的,要怎么再生孩子?親戚話語背后的用意,她不敢細想。
這個正在享受大學生活的姑娘,談起春節回老家總是異常低落:“每次過年回去以后(我父母)兩個人關系就會變得很奇怪”,父親對她態度也會突然變冷,等時間長了才會慢慢恢復,然后又是下一個春節。
“我不喜歡回老家。”電話對面,她的聲音很悶。
相似的軌跡在不同的家庭重演。
同樣是廣東人,季晴在1995年10月3日出生于潮州,出生時爺爺在半路上聽說生了個姑娘,連醫院的門都沒進,直接回去了。
季晴也不喜歡過春節,因為飯桌上有一點小事動輒就會被訓斥。堂弟是家里唯一的孫子,搶電視看會被打。除夕飯桌上,多吃了兩塊肉,爺爺就會開始念叨弟弟平時多么沒得吃。但小季晴知道,那只是因為弟弟挑食又任性。
季晴的母親,每過幾天,就會和季晴抱怨。自己生她時多么不容易,奶奶如何給她臉色看,月子 沒人照顧……說完了總要她爭氣,要她好好讀書,不能讓爺爺瞧不起她。
季晴說:“包括我父母在內,所有人對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要爭氣,才不會被嫌棄。”
那是她最早奮斗的動力。
符歆的情況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她幾乎是自己意識到了這一點,然后努力去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以至于到了有點偏執的地步。
“考不好,第一個想法竟然是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她淡淡的說:“我從小就很要強,但心理壓力還是慣性地會非常大。”
“我必須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讓父母覺得他們只生我一個女兒是很值得的。”
她們整個青春期都在為證明自己而努力
而這,也是中國社會飛速變化的20年
季晴和符歆,從小就都名列前茅。家庭賦予了她們與同齡人不同的早熟,因此她們比一般人都要刻苦。
雖然不管拿了多少獎狀或滿分卷回家,爺爺奶奶仍舊是不太搭理的樣子。但課堂上老師的表揚和學業上的進步,已經足夠滿足她們當時并不太大的野心。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
季晴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父親單位的女同事因為受不了丈夫賭博,堅持要離婚。季晴現在還記得那個阿姨,是當時比較少見的大學生,雖然不漂亮但氣質很好,她一直覺得那樣的阿姨嫁給了嗜賭又一事無成的人非常可惜。但是父親回家時卻說,雖然很讓人同情,但是離婚了這個女人的人生也完了,誰想娶一個二手的女人?
她立刻問父親:“嫁給了壞人也不能離婚嗎?”
父親的答復是,所以結婚前就要好好了解一個人,不要隨隨便便就結婚,要潔身自好。
“我當時其實覺得我爸爸說得很對,覺得會離婚,都是那個阿姨眼光不好,是她自己輕率。很奇怪吧,這種譴責受害者的邏輯,我還覺得是對的。”
符歆那邊卻沒有這樣的情況。
也許是因為深圳更發達一些,社會氛圍也更輕松。父母的朋友里有人離了婚,各方面反應也平淡。困擾符歆的反而是父親的大哥。
“我伯伯生了三個兒子,我爺爺最喜歡他。他文化程度低人又粗,找不到工作,我爺爺非要安排到我爸爸的廠子里去。”
結果是符歆的父親順從了,這件事后來因為大伯在廠子里作威作福成了眾矢之的,不得不自己辭職告終。
“因為他生了兒子多吧,爺爺什么都要求我們讓著他,分東西也要多分一份。”
“這不公平。”
符歆越發要強,處處都不愿意輸人一頭。高三的時候,想參加學校的保送考,熬夜學習感冒,不愿意去醫院,就拖著,然后轉成了心肌炎。
“搶救,住院,差點死了。”
她用幾個字都把當時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事兒全說完了,想了一想,補充了一句:“我媽媽后來說,爸爸一直在我看不到的地方躲起來偷偷哭。”
這件事情成了他們家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在此之后,我能明顯感覺到我爸是很堅定的不去東想西想了,只想好好保護自己唯一的女兒。”
大難不死后,符歆也想過很多。
“我覺得我之前的心態,不是為了自己去努力,而是為了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她決定,以后的人生,為了自己好好活。
季晴的覺醒則來得比符歆早一些,高一的時候,離婚了幾年的阿姨再婚了,對方比她小兩歲,為了她從外地搬過來定居,還給季晴家發了喜糖。
“我那個時候真的挺感動的,因為他們很幸福。然后也突然意識到其實離過婚也沒什么的,甚至讀書不好,沒那么優秀,還是值得愛的。那些都是外在。”
季晴父母去了婚宴,回來感嘆說新娘子好像更美了,身邊的人也沒再提起過阿姨的前夫和過去。
這時候是2010年,很快,她們都將面臨高考。
她們終于如愿以償進入大學
2015年,20年后的社會是不是更平等了?
符歆和季晴都考上了大學。符歆上了離家不遠的中山,季晴喜歡廈門,去了廈大。
“我們家孫輩一共七個男的,兩個上了大學。只有三個姑娘,兩個上了大學,一個明年考試。”
符歆說的時候語氣很跳躍:“誰說女孩子讀書不能讀很長的?”
季晴的堂弟去年高考,最后去了一家專科。
“絕對不是說,考個好大學,就怎么樣了。我覺得學歷這種東西,不能說明什么。”季晴說:“但是很多女生讀書很勤奮,我想就是因為社會環境要我們去證明自己。”
前幾天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性別平等白皮書》,里面提及,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和碩士研究生在校生中女生比例分別為52.1%和51.6%,男女水平大致相當,女生略多于男性。問及對這組數據的看法,季晴的觀點相當中允。
“比例相當,可以看出來女性受教育的機會還是有保障的。但是,為了成為那百分之五十,很多妹子的付出要勝過另外的那群男生。看上去兩性是平均的,但是要和你站在同一所學校里,我得竭盡全力才行。”
“不過我還是覺得這個社會在進步的。因為我記得不管是小學還是高中的課本,都會反復說男孩女孩都一樣什么的。老師也這么教。所以小時候我就信了,覺得爺爺奶奶是錯的。”
她交了男朋友,父親雖然極力反對了一陣子,漸漸也覺得談幾次戀愛,也沒有什么。
想到什么,季晴在電話另一頭笑了。
“我男朋友說他喜歡女兒。雖然還不到考慮的時候,但是我覺得挺開心的。”
因為這個人,對女孩的降生充滿期待。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均為化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