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電話拜年、短信微信拜年的出現,賀年卡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可要是在古代,人們似乎就沒有這么輕松了。古時,有點身份的人在春節時都會用類似現在賀年卡的“拜年帖”相互問候。而且,送“拜年帖”是個很鄭重的事兒,因此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慎重。
“拜年帖”顧名思義,就是古人在春節時表示新春問候、吉祥祝福的專用帖子,屬于“名片”的一種。古時,“拜年帖”主要在文人雅士、官府僚吏乃至朝堂君臣中使用,是社會上層名流人士春節期間交往的專用品。
出現:春節表達心意的“門狀”成為了最初的“拜年帖”
“拜年帖”的出現,根據現有的記載應該在唐代。當時春節已經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拜年活動不但普及到民間,也逐漸“程序化”、“儀式化”了。
清代學者趙翼在 《陔余叢考》中說:“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初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后雖用紙,而仍沿用刺。”可見,自東漢以后,造紙業的發展為賀年卡提供了新的材料,文人雅士開始在紙片上繪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圖案,然后寫上自己的姓名送給親友,以此賀歲,一張賀年卡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書法作品。
隨著紙張的普及,“文房四寶”成為上流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廣泛使用的日常用品,這些都為“拜年帖”的流行創造了必備的條件,人們再也不用拎著竹片、木片到處跑了。
唐代科舉制度鼎盛,支撐其運作的關鍵環節就是“門生”制度。各地舉子進京趕考,官方不設“資格審查”,但你得拜訪名人,投身某個老師的門下做門生,從而獲得推薦,才能打著老師的旗號去考試。這個時候就需要用“門帖”了,謂之其間往來,尤其是錄取放榜之后,必須上門拜謝,專用的“拜帖”隨之產生。而春節表達心意的“門狀”,無疑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拜年帖”了。
盛行:為了圖省事,“拜年帖”被廣泛使用
根據現在能夠看到的文字記載,“拜年帖”的盛行在大宋王朝,地點是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東京汴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
催生“拜年帖”廣泛使用的直接原因,除了顯示身份、聯絡感情之外,還因為當時的人們越來越懶,疏于往來走動和面對面交流。當時的汴梁文人云集,官員眾多,是上層人物聚集的地方。需要走動拜年的人實在太多,帶來幾個問題:一是時間不夠用,不該拜的拜了,那自然沒有問題,但是應該拜的沒去拜,那問題就大了;二是見人磕頭實在太累,就算只作揖也會胳膊酸疼,不磕頭不作揖又不夠禮貌。怎么辦呢?于是程序進一步簡化:用專用的帖子拜年。
宋代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得很清楚:“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這種名刺是用一種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的紙片,上面寫著受賀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賀新年的吉利文字,以此代為拜年。對于那些平時往來較少的親戚、關系一般的朋友、應酬不多的同僚或者生意伙伴,寫張“拜年帖”派人送去,也就算是過節沒有忘記你,如此而已。
北宋年間,開始出現名帖收藏家,并將所藏選刊刻石。如《游宦紀聞》記載的《元祐十六家墨跡》,就是最古老的一部名帖集。其中著名詞人秦觀的《賀正旦》帖,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名人“賀年片”,也就是“拜年帖”。
此外,“拜年帖”的用語也有嚴格的講究,尤其表明身份的詞語都不能用錯。
既然“飛帖”可拜年,那么,由誰來接受“飛帖”呢?人們不可能總是站在門口等待。持“拜年帖”的傭仆因為任務繁多,不可能也不適宜進入別人家門。為此,有些人家就在門前的墻壁上糊上一個紅紙袋,上面寫有“接福”兩個大字,持“拜年帖”的傭仆到此不用敲門,將“飛帖”插入“接福”的紅紙袋即可離身。
當然,對于傳來的帖子和前來拜年的來客,大戶人家要登記造冊,做到心中有數,牢記友情。因此,大戶人家還專設了“門簿”,進行詳細記錄。譬如,來客或“飛帖”的主人,輩分或官職,以及詳細居住地址,以便回拜回帖,這才真叫“禮尚往來”。
歷來十分講究吉利的古人,在新春大喜之日,更是多了一些講究,以圖接祥納福。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是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街長壽巷;二是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金銀庫胡同; 三是貴無極大人,住魁星閣大學士牌樓;四是福照臨老爺,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還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及所盼之事,去虛擬其他人物,譬如這家有體弱多病之人,就虛擬一個健無病老爺,住踢山街托鼎巷,以圖吉利討口彩,端的是“新年接福納吉祥,虛擬吉人進門堂;只盼來年日子火,福壽全到樂無疆”。
泛濫:“拜年帖”逐漸盛行過度包裝
到了明代,投謁拜年成為普遍的交往形式,禮儀的成分多于情感的內容。
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云:“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著名文人文征明,在他的一首題為《拜年》的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由此可見,“拜年帖”當時已經被大眾廣為使用了。
與此相應的,就是“拜年帖”的高度形式化、華美化。宋明時期,“拜年帖”的制作越來越復雜,投遞的講究也越來越多。有的在紅綾制成的帖子上,撒上赤金為字,有的用整幅織錦做帖子,上面的吉祥用語是預先織成的。
“拜年帖”泛濫的主要標志,是逐漸盛行“過度包裝”:給帖子加上底殼,用不同顏色的包裝區別不同的帖子。下級送給上級,用青色底殼,門生初見老師,用紅綾制底殼等。
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這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和一道亮麗的景觀。一個“飛”字,足可以看出街頭傳遞片子的繁忙熱鬧景象,正是“你來我往急匆匆,代人送帖傳友情;莫道街頭風刺骨,額頭早已汗珠生”。
但在清代,“拜年帖”也已經徹底變味。從文人雅士的酬酢、民間親友的禮節,變成了官場交易的工具,乃至于皇家色彩的“規定禮數”。帖子上不但署名,還要用印,而且專門發明了一種拜匣,用來盛放“拜年帖”。拜匣的出現,讓“拜年帖”跟木頭扯上了關系。
拜匣除了禮儀的程式化之外,更多的是官場腐敗使然。拜匣用料名貴,工藝精良,雕刻花紋、配飾金銀等,內中除了一張帖子,通常還有古玩玉器、珠寶金銀,乃至直接的銀票。從流傳至今的拜匣就可以看出,僅拜匣的紅木材料就已經價值連城了。
三十張“拜年帖”讓李鴻章驚出冷汗
李鴻章負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時候,有一項職責就是代轉海外使臣給皇上的奏折,其中當然包括每年的“拜年帖”。當時給皇上的節日奏折,也叫“請安折”,是最高等級的“拜年帖”。
那個年代沒有快遞,因此郵件傳遞得走海路,慢得很。因此,派駐各國的使臣要早早把“拜年帖”寄來,臨到過節再由李鴻章轉呈上去。
這時大清朝派駐美國的使臣是崔國因,此人不但是李鴻章的安徽老鄉,還是李鴻章一手提攜上來的,甚至連崔國因出使美國,也是由李鴻章保薦的。
崔國因的外交業務水平沒有問題,就是和朝中大臣的人際關系處理得不太好,有時也不太注意細節。臨到“封印”(春節放假)的前一天,李鴻章才發現,崔國因寄來的“拜年帖”出了大問題——請安折咨文上的印花蓋反了。再一檢查,他寄來的三十個文件上的印花都是反的。按照大清公文管理規定,印花倒蓋是“大不敬”,嚴重的話是要被殺頭的,說不定還會牽連到李鴻章。
李鴻章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這種“拜年帖”遞上去自然不行,不給皇上“拜年”更不行,但時間緊急,崔國因遠隔重洋,通知都來不急,更別說改寄了。
幸好李鴻章不但會做官,尤其是“應急處理”水平一流。他馬上找到奏事處打通關系,奏事處也很給李大人面子,呈奏折時遮掩住印花,總算把這事忽悠過去了。
但是奏事處最后“索京蚨八千”,也就是說奏事處的辦事人員后來向李大人索要了一些錢,代價可謂不小。
李鴻章心有余悸,專門將印反了的印花剪下一張,作為標本,寄給美國的崔國因,叮囑他,今后還要進拜年帖,千萬別再出差錯了。
(王一 綜合自《華商晨報》《半島晨報》《羊城晚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