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開放的視野,和越來越多元的社會,也帶來了社會文化的豐富多元。更多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乃至是節日文化成為大都市文化的一部分。
不過,本土原有的節日和外來節日之間的關系與沖突也從未消歇,2月14日,又是一年情人節,這個很早就已經被國人廣泛接受的外來節日,何以迅速地進入當代人的生活,成為外來節日成功在本土落地生根的典范?討論它的來龍去脈,或許能夠給我們啟示。
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說,“其實在今天,討論節日文化,特別是大都市中的節日文化,需要帶入城市化、人口來源的多樣化,以及文化多樣性等等去看待,僅僅以中西問題去看節日問題,越來越成為一種簡單化的思維。”
是崇洋還是多元?
作為一個外來節日,情人節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成功地扎根本土,融入到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比一些接受度不高的傳統節日更具有生命力。
為什么一個外來的節日如此受歡迎?李河說:“討論情人節這樣的節日,首先可以做一些比較。比如說宗教節日,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宗教崇拜的傳統,比如說過年進香,在鄉村當然也有,但主要還是城市中更多,而在城市中,藏傳佛教要比中土佛教更受歡迎。為什么會這樣?我們會發現,它的那些傳統,它的儀軌,在進入城市后,有很明顯的時尚因素,能夠迅速成為一種時尚,得到許多人的認同和追捧。”
另外一個對比來自于鄉村和城市,李河說:“鄉村和城市也是不同的,在鄉村中,傳統節日的受眾相對較多,洋節主要在城市、特別是大都市里比較普遍。在城市里,尤其是白領、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過洋節的更多。這就有了一個范圍,并非是洋節更受歡迎,而是在一定的人群中,洋節更受歡迎。”
城市化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的交流,更是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李河說:“開放近40年,我們的城市化已經超過一半,大都市越來越多。現代都市的特點之一,就是外來人口很多。在城市社會學中,如果一個城市中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口,那這個城市是不發育的。反之,城市的發育程度越高,就意味著外來人口越多。而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度的人們匯聚在同一個城市,肯定會把不同的習俗帶來。”
所以,面對外來節日,需要一種更加客觀的態度去看待,李河說:“今天不同于30多年前,那時候剛剛開放,大家對洋節可能有羨慕、獵奇甚至崇拜。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許多外來的文化已經入土扎根別生枝干。就如2月14情人節,現在還有3月14白色情人節,甚至韓國有12個情人節,也會隨著韓劇進來。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討論節日就不能僅以中西問題來看,不能僅以是否崇洋媚外來看。而是要帶入到城市化進程、人口多樣、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中去看。”
儀式是否適應生活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在2月14日的情人節之外,越來越多的人主張把中國的七夕作為我們自己的情人節,也有很多年輕人漸漸開始在七夕表達愛慕,加深情感。
但目前為止,2月14依舊是最受重視的情人節,差別究竟在哪里?李河說:“這其中也有一些需要分開來說的,確實會有一部分人對七夕有興趣,但亦有一部分人,他們本身就在涉外企業工作,因此可能會更接受2月14情人節。還有時尚的問題,一個現象如果成為時尚,自然會有很多人跟風。”
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節日文化是否能夠融入日常生活,顯然是接受度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李河說:“節日文化中,儀式性的要素是什么樣的,往往影響著它的傳播。2月14的情人節,人們互贈禮品、表達愛意,約會、看電影等,并且它的文化一直被不斷地詮釋,適應現代生活,因此年輕人沒有接受上的障礙,甚至會追捧。相對來說,傳統的七夕又是什么樣呢?它的儀式性要素,配合的是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現代大都市里,哪里還能隨處找到葡萄架?喜鵲也很稀少了。這樣的情況下,假如我們說把七夕文化博物館化,當然沒問題,作為故事講給孩子聽也可以,但是要讓年輕人接受這種方式,恐怕就有一定的難度和障礙。”
傳統需要轉化,需要新的創造,適應現代生活,李河說,“嚴格來說,七夕就是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在傳統時代,也沒有情人節這樣的概念,假如沒有2月14日的情人節,七夕可能也不會和情人節這樣的詞匯聯系在一起,所以說,七夕情人節,本身是中西合璧的結果,這也是傳統節日在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表現。”
情感是稀缺資源
不論是外來的2月14,還是傳統的七夕,情人節如此受歡迎,成為社會文化中不可忽視的現象,究竟表現著什么樣的現象,又蘊藏著什么樣的原因?
李河說:“情人節的重要要素,就是情感的交換,它是以美好的感情為對象的節日,一般來說,亦可以作為通達婚姻的一種過程和途徑。五四以來,我們經歷了一百多年感情上的解放,但事實上,傳統的力量和慣性仍舊很大。當然,我們的傳統中,同樣重視感情,但也更加重視婚姻、家庭。并沒有為感情設置節日,七夕和情人節聯系起來,也是現代才有的概念,是當代人附會上去的。中國的傳統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愛情是以婚姻為目的的,或者說,最終要把情感的聯結,變成家庭這樣的經濟單位、社會單位。”
以情感為目的的文化,在傳統中缺少,在現代社會又如何呢?李河說:“理論上來說,婚姻、家庭應該建立在情感基礎上。但在現實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有很多沒有經過心理、情感階段,直接進入婚姻的,先結婚后戀愛,還有先結婚后也不戀愛的,甚至還有婚姻磨滅情感的,家庭瑣事、生活壓力等等,讓原本的情感迅速消退。所以,現實是,年輕人的情感交往是一種稀缺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有了這么一個純粹以愛情為目標的節日,它提醒人們,家庭重要,情感也很重要,要關注美好的情感,那么自然會非常受歡迎和認可。”
當然,廣受歡迎的另一面,情人節也一直都受到批評,李河說:“這就是另外一面,當愛情止于兩情相悅時,問題出現了。第一,有家庭的人該怎么樣過節。第二,情人這個詞在當今社會,很大程度上和腐敗牽連在一起。第三是文化的問題,我們的社會雖然改革多年,但當面對情感的問題時,仍舊天然地為家庭辯護,家庭的穩定遠遠超過情感的需求。這一點確實需要學者們認真思考,情感和家庭到底是什么關系?”
情人節的啟示
社會更加開放,世界越發變小,節日的交融,文化的傳播成為天下大勢,情人節大行其道,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讓我們更多了解文化傳播的規律,更多體會社會變化的動態。
李河說:“在今天,首先應該充分注意到,洋節的流行,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相配置的文化多樣性現象。洋節的流行即是如此,它是社會變化的一種表現,僅僅以崇洋媚外、以中西之爭這樣的視角去看待外來文化,看待洋節,越來越成了一種簡單化的思維。”
時代在變化,文化的傳統也在變化,李河說:“前不久有一位國外的學者發表的論文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過去的傳統是垂直傳統,就是從古至今。但在現代開放以后,水平的傳統進來了,你的鄰居,可能和你不是同一個地方,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人,他帶來了他們的節日,你也跟著過了,時間長了,你自己也就開始過這個節了。”
這就是現代生活,就是現代文化,李河說:“現代社會,沒有一個天然的結論,說哪個就是好的,哪個就是不好的,說本土的好,外來的不好,或者外來的好,本土的不好。沒有這樣的前提和結論,所有不同的文化,在同一個環境中充分競爭,人們自由選擇。”
毫無疑問,情人節是一個競爭中的勝者,它從一個外來節日,成功在本土落地生根,過程值得思考。李河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傳統,這當然是好事,傳統也應該受到重視。但是重視傳統,復興傳統,并不能照搬傳統,有一些東西,是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適應的是那個時代和環境,當時移世易,當初的條件、環境都改變了以后,它要繼續傳承,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就需要創造性的轉化。這種轉化其實也是潛移默化的,并不是靠某些特定的方法,甚至是行政命令這樣的方式就能夠完成的。”
記者 周懷宗
李河: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