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火,顧名思義就是晚上耍演的社火,主要流行于甘肅天水和陜西寶雞市西部山區的部分村鎮,通常由一支社火隊在村民院落或村莊空曠地帶于晚上表演,隊員們一邊舞蹈,一邊歌唱,以此來表達豐收的喜悅及孝親敬老之情。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娘娘壩鎮李子園的黑社火曾一度走到瀕臨滅絕的地步,近十年來在一些當地文化人的組織下才逐漸紅火起來,現在已被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表演時間:主要在每年春節期間,具體集中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的村還會延長到農歷二月二前;除此以外,在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或廟會期間,也進行一些社火形式的表演,但一般時間不長、次數不多。
2、組織機構:在當地農村,每年每個村都要產生一個負責廟會及全年民間文化、祭祀活動的民間組織,一般由農戶輪流擔任,其負責人稱“會長”。每年春節期間,會長既負責自己村的社火活動,也負責與鄰村社火演出的來往接待。社火導演(俗稱“社火頭”)由懂得很多社火內容的人充當。在鄉間,社火還是一項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活動。
3、放“探馬”:即社火出演前的傳話程式。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甲村要到乙村演出,就要提前派出“探馬”(即傳信人),帶上“幫鈴”(舊時馬幫戴的串鈴)到乙村會長家通知,村里人聽到鈴聲,就知道晚上村里要來社火。如今這個程序早已被電話代替。
4、表演程式:
敬神:社火出村時就已經裝扮好,沿途敲鑼打鼓。進村后先進廟,秧歌隊簡單引場,唱《十支香》等娛神祈禱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場所,一般在較大的農家院落。如果村子較大,還要移場演出,程式一樣,內容節目有變化。
打場、引場:因為是地攤演出,觀眾攢集,需要“打”出一個場地。一般用舞龍或武術表演“打場”。舊時“打”出場后,提燈籠的小孩迅速圍出一個圈,中心就是演出場地。現在用電普及,燈籠已不多見。之后“引場”開始,在鑼鼓點和嗩吶先緩后急的伴奏中,由數十名男角(俗稱“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組成秧歌隊,條件較好的秧歌隊男的統一裝扮,頭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隊濃妝艷抹,頭戴“額子”,身著花衣彩裙,左手端蠟花燈(也稱“蓮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腰傘”的帶領下,“扭”出各種隊形,如“大擺隊”、“白馬分鬃”、“黑虎剜心”、“擠麻子”等等。
唱對口曲(句):秧歌隊“引”到快結束時,男女兩隊合為一隊,男女間隔,形成一個大圈,持“高腰傘”者首先進場演唱“對口曲”。之后,一男一女為一組,分別進場中心演唱。演唱“對口曲”時是男的唱,女的圍著他舞。內容大多是現編現唱,即興發揮。如:“進了場子四下看,大紅燈籠掛門前;起脊瓦獸光陰好,人旺財旺萬萬年。”
節目表演:秧歌隊“引場”之后,開始各種小調(曲)、對唱、小劇表演。語言類節目演唱后是帶“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鶴”: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著用彩紙扎制的仙鶴或彩云邊舞邊唱;還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漿,劃著船做出爭上游、過旋渦激流、搶救擱淺的種種演唱,其中有大頭娃娃插科打諢,使表演顯得更加妙趣橫生。社火的壓軸戲一般是獅子舞表演。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