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2016)年天水伏羲廟
春祭伏羲秦腔公演劇目及著名演員介紹
福佑中華——丙申(2016)年天水伏羲廟春祭伏羲秦腔公演將于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十七(公歷2月20日至24)日,在天水伏羲廟廣場演出。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將連續演出5天秦腔,每天兩場,其中夜戲一場。秦腔演出還將邀請以陜西省秦腔演員為主的10名“梅花獎”演員,每日領銜主演。
擬演出的劇目及主要演員是,正月十三日午場戲為《趙氏孤兒》,由譚建勛主演,晚場戲《游西湖》,由齊愛云主演;正月十四日午場戲為《金沙灘》,由李小雄主演,晚場戲《竇娥冤》,由張小琴主演;正月十五日午場戲為折戲專場,其中《探窯》,由衛小莉主演,晚場戲《火焰駒》,由張濤主演;正月十六日午場戲《鍘美案》,由李娟主演,晚場戲《周仁回府》,由李小鋒主演;正月十七日午場戲《大轅門》由邊霄主演,晚場戲《大登殿》,由竇風琴主演。具體演出以當天發布的海報為準。
今年是天水伏羲廟歷經十余年的維修,已基本完成廟區三期保護維修工程,為答謝社會各界對伏羲廟保護維修工程的鼎力支持和慷慨捐資的義舉,擬邀請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竇鳳琴、李小鋒、譚建勛、齊愛云、邊霄、李小雄、李娟、張小琴、張濤、衛小莉演出?,F將這些演員的情況介紹如下。
一、竇鳳琴
竇鳳琴,女,漢族,1959年3月出生,甘肅慶陽寧縣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現任甘肅省秦劇團副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工正小旦,演出的劇種主要是秦腔和眉戶戲。
竇鳳琴出身于隴東高原的秦劇之家,從10歲起,竇鳳琴就跟著父親走上了秦腔藝術之路,父親竇富民就是她的啟蒙老師。1972年考入寧縣秦劇團,主工正小旦。竇鳳琴一直是寧縣秦劇團的骨干演員,她在每年三百余場演出的“草臺”上磨礪藝術功力,通過二十多部優秀傳統戲主角形象的成功塑造,從中感悟戲劇藝術的真諦,很快以扮相俊美、嗓音甜潤、表演細膩動人而享譽隴東大地。在一年一度的慶陽地區戲劇競賽活動中,她獲取了蟬聯四次第一名的杰出成績。1985年,在甘肅省首屆優秀青年演員大獎賽中,竇鳳琴脫穎而出,她以一折唱功深厚、聲情并茂、爐火純青的《斬秦英》征服了專家、評委和廣大觀眾,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殊榮。同年,被“拔尖”調入甘肅省秦劇團,成為馳名大西北的秦劇新星。
自1985年調入甘肅省秦劇團以后,竇鳳琴虛懷若谷,潛心于藝術修養的提升與深化,竭力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攀登。她利用一切空閑時間,自修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學習藝術理論,學習和借鑒各種藝術表演,多方位充實自己。她潛心鉆研秦腔表演藝術,在唱腔藝術上努力創新發展,力求形成大西北慶陽人的傳統特色,逐漸形成了專家和廣大觀眾所公認的竇鳳琴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
1997年8月,第四屆中國藝術節入圍劇目《白花曲》中的胡太后,是竇鳳琴多年藝術積累的杰作。作為一部新編大型歷史劇,無前人可以模仿,是純粹的藝術創造;角色性格層面豐富,表現難度很大??墒歉]鳳琴很好的把握了這個角色,完成得十分出色,全國戲劇界專家和各地同行無不給予高度的評價。《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以及甘肅省內大小報刊,都有專家撰文評論她鮮明的表演藝術特征,即追求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高亢而細膩、富于感情變化的唱腔,有程式而不拘程式、用技巧而不顯弄技巧的新鮮、樸實的表演風格等等。同年,她以完美的演出榮獲了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竇鳳琴天賦極好,身段扮相具佳,既有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又有父親從小嚴格訓練。她天資聰慧、學習刻苦、勤奮多思,練就了她路子正、功底扎實、唱腔考究、扮相秀麗、身段優美,表演細膩大方,富有氣質。她在秦劇旦行表演藝術方面以聲帶情、聲情并茂的高超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有隴上“金嗓子”、秦腔界“金鳳凰”之美稱,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秦腔表演藝術家。
近四十年來,竇鳳琴曾先后在三十多部戲劇中擔任主演,成功塑造了三十多個舞臺人物形象。代表劇目包括:傳統劇目《斬秦英》、《火焰駒》、《竇娥冤》、《五典坡》、《鍘美案》、《回荊州》;新編歷史劇《白花曲》、《梨花情》、《麥積悲歌》和現代戲《紅燈記》、《朝陽溝》、《思源》等。
1993年被選為甘肅省第七屆政協委員,同年被選為中國第七屆婦女代表大會代表;1995年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榮獲全國梆子戲調演優秀表演獎;1997年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8年連任甘肅省第八屆政協委員,同年入選甘肅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2000年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優秀表演獎;2002年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表演一等獎;2003年在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東華杯)中榮獲最佳演員獎;2005年被評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人才榮譽稱號;2009年被選拔為“甘肅省領軍人才”;2009年在第六屆敦煌文藝獎評選中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藝突出貢獻獎;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0年被評選為甘肅省二十位杰出女性之一;2013年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優秀表演獎;2014年被續聘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2014年榮獲甘肅省戲劇大省建設突出貢獻獎。
二、李小鋒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副主席,陜西省“三五人才”,陜西省新長征突擊手,陜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中國戲曲學院秦腔研究生第一人。
主攻文武小生,先后在《白逼宮》、《周仁回府》、《劈山救母》、《打柴勸弟》、《花亭相會》、《盤腸戰》、《寇準升堂》、《平貴別窯》、《彩樓記》等幾十個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2004年3月赴臺灣參加兩岸三地“獨擋一面”戲曲藝術節,主演根據德國名著改編的秦腔《浮士德》,榮獲“最佳表演獎”。
除表演外,先后出版《美的斷想》、《李小鋒演出劇本唱腔選》等理論專著。2003年10月在第八屆中國戲劇節舉辦個人專場演出,以《白逼宮》、《打柴勸弟》、《盤腸戰》三個精彩折子戲榮獲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被北京專家譽為“中國戲曲界的一匹黑馬”。
三、譚建勛
譚建勛,男,秦腔小生、須生。陜西鳳翔人。出生于1961年,農歷辛丑年。甘肅省秦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在1975年他還是初中生時,因在學校排演的《杜鵑山》折子戲里扮演雷剛一角,而嶄露頭角,被陜西鳳翔縣藝校破例特招,隨后才有幸踏上專業唱戲的路子。要不是當年縣文教局長呂忠先生識才愛才,執意把譚招進已經開學一個學期的縣藝校,他也許和秦腔的緣分就此而終結。1978年在甘肅省靖遠秦縣劇團工作。主工小生、老生。譚建勛戲路很寬,小生、須生都能演,他的《斬姚期》不論做工還是唱腔都堪稱精品,他做派穩健大氣,唱腔很有感染力。還在《周仁回府》、《趙氏孤兒》、《掛圈圈》、《哭祖廟》、《飛將軍李廣》等劇目中擔任主演。為人真誠敬業。
四、齊愛云
齊愛云,主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師承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馬藍魚。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一級演員,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代表劇目有《游西湖》《陰陽鑒》《鄭瑛嬌》《楊門女將》《宇宙鋒》《打神告廟》《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近年來,齊愛云一直潛心于秦腔藝術的傳播,西安、北京、深圳、寧波、蘭州、長沙、香港、臺灣等城市都留下了她的身影。2014年年底,齊愛云還將古老的秦腔藝術帶到了美國華盛頓,《打神告廟》《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出經典折子戲片段,贏得當地觀眾熱烈掌聲,馬里蘭大學的學生們更是被她的藝術魅力所征服。2015年11月,作為陜西代表團中唯一一位秦腔演員,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演出秦腔《天女散花》,有媒體評論說此次展示讓秦腔“成為精彩的中國文化符號”。2016年1月,在央視“龍鳳呈祥”戲曲曲藝晚會上,演出《鄭瑛嬌》精彩片段,備受關注,后隨陜西省文聯、中國戲劇“梅花獎”藝術團赴基層慰問演出,將古老的大秦之腔傳播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五、邊霄
邊肖,男,漢族,甘肅慶陽人,國家一級演員,甘肅省隴劇院副院長,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兩度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獲得者,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戲研究會會員,甘肅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文藝突出貢獻獎,甘肅省勞動模范,甘肅省“555”拔尖創新技術人才,甘肅省文化藝術界拔尖創新人才,甘肅省一級領軍人才,甘肅省文化藝術高評會專家,甘肅省德藝雙馨藝術家。
代表劇目有:《官鵝情歌》、《苦樂村官》、《西狹長歌》《周仁獻嫂》、《麥積圣歌》、《百合花開》、《八件衣》《敦煌魂》、《蘇武歸漢》、《敦煌戀》、《夢回隴西堂》、《坐樓殺惜》等。
曾八次榮獲甘肅省新創劇目調演、青年演員大獎賽表演一等獎;第一、二、四、五、六、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表演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甘肅省文化藝術“銀飛天獎”;首屆中國“紅梅獎”演唱大賽一等獎;中宣部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文化部“文華大獎特別獎”,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領銜主演的《官鵝情歌》《苦樂村官》獲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劇目,文化部文華大獎特別獎,兩次榮獲上海“白玉蘭”戲劇獎。
六、李小雄
李小雄,男,漢族,主攻文武須生。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寧夏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兼秦腔劇院院長。
他戲路寬廣,扮相俊美,嗓音洪亮,表演大方。代表劇目:《狗兒爺涅槃》、《莊妃與多爾袞》、《花兒聲聲》、《斬姚期》、《野豬林》、《金沙灘》、《寶蓮燈》等。曾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表演獎;首屆、二屆、四屆、五屆、六屆、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優秀表演特別獎; “金孔雀”優秀表演獎等。
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李小雄一直摯愛秦腔表演藝術,真情投入、付出不計回報,并以贏得觀眾的熱愛為最高目標和最大的滿足。他臺風嚴謹、表演灑脫、刻劃人物性格準確到位,并以扮相英俊、文武兼備、唱做俱佳而見長。二十余年的舞臺演藝生涯培養了他獻身藝術、謙遜好學與追求完美的優良品質以及敢于創新、善于突破的藝術思想。多年的苦苦追求是他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鮮花與榮譽,更使他贏得了觀眾的掌聲與青睞,并使他成為寧夏各族人民喜愛的、西北地區極有影響的優秀青年秦腔演員。
七、李娟
李娟,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現任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政協委員。
1993年被評為陜西省首屆秦腔“十佳”演員;1996年被陜西省文化廳、省文聯、省劇協聯合授予“青年表演藝術家”、“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2001年被評為陜西省“三八紅旗手”;2006年榮獲陜西省“四個一批人才”;2008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主工刀馬旦、正旦,諳熟秦腔、眉戶、碗碗腔等陜西劇種。先后在《盜草》、《楊七娘》、《三娘教子》、《殺嫂》、《打路》、《盤店》、《樊江關》、《隔門賢》、《打神告廟》、《留下真情》、《遲開玫瑰》、《大樹西遷》、《鍘美案》、《王寶釧》等十余部本戲與折子戲中擔任主演。通過對各種人物的飾演不斷拓寬戲路,文武兼備,唱做并舉,做功準確、干凈、利落,唱腔激情飽滿,音高氣朗,腔圓韻長,高亢嘹亮,風格鮮明,人物刻畫淋漓盡致,受到眾多學者、專家及觀眾一致贊譽及認可,《盜草》、《殺嫂》、《楊七娘》被譽為精品。先后榮獲中國首屆秦腔藝術節表演一等獎,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表演一等獎,陜西省首屆藝術節表演一等獎,陜西省青年演員大賽“易發杯”優秀表演獎,全國“金三角”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全國“梆子聲腔匯演”表演獎;《王寶釧》榮獲陜西省第七屆秦腔藝術節表演一等獎。同時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96春節戲曲晚會”,首屆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亞運會、香港“地方戲曲展”等國內外重大演出活動。曾出訪芬蘭、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伊朗、臺灣等歐洲國家和地區進行巡回演出,受到國內外朋友高度贊揚,享譽海內外,被譽為“西北第一靠”。
八、張小琴
張小琴,女,漢族,陜西長安人,中共黨員,生于1969年9月,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蘭州大劇院戲曲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在近三十年的藝術實踐過程中,張小琴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并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代表劇目有《唐太宗嫁女》飾演長孫皇后、《竇娥冤》中飾演竇娥、《金鱗記》中飾演假牡丹、《雙羅衫》中飾演蘇妻、《鍘美案》中飾演秦香蓮、《龍源》中飾演女媧、《殺狗》中飾演焦氏、《打神告廟》中飾演敫桂英、《劈棺》中飾演田氏、《剌蚌》中飾演廉錦風、《秦女將軍》中飾演秦女將軍、《曹操與楊修》、《黎秀芳》中飾演黎秀芳、《夏雪》中飾演竇娥等,其中部分劇目曾隨中國戲劇家協會赴香港慰問演出。所演劇目在甘肅省內外戲劇界獲得了廣泛的贊譽,受到了觀眾的普遍好評,也贏得了很多獎項。 并廣泛參與群眾性文化生活。無論是每年度的下農村、廠礦商演,還是“黃河風情周”、“文化三下鄉”、“春節廟會”、“千臺大戲送農村(社區)”等工作都身先士卒,演出足跡遍布蘭州本市及省內周邊地州縣市等地,累計演出場次達數百場,每一場演出都用自己深情的表演、敬業的精神感染了眾多觀眾,好評不斷。所主演的多部劇目曾錄制光碟出版。
她的獲得國家級獎項有榮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第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榮獲第六屆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特別表演獎、榮獲第七屆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特別表演獎。
九、張濤
張濤,生于1972年,陜西臨潼人。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三意社分公司黨支部書記,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陜西戲劇家協會會員,陜西省秦腔協會常務理事,西安市劇協常務理事,西安市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
張濤1985年考入西安市藝術學校秦腔表演班,主工小生。1991年畢業分配至西安市秦腔二團(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工作至今。張濤勤奮好學,藝術素質較高,唱、做、念、舞基本功扎實規范,有一口天生的好嗓子。聲音高亢、亮麗、清純、圓潤;唱腔注重韻味,悅耳動聽;念白字正腔圓,頓挫分明;表演身段穩健、飄灑、優美、大方,繼承了秦腔表演藝術家“蘇派”藝術創始人蘇哲民、蘇育民先生的演唱和表演風格,是秦腔界不可多得的藝術尖子。
先后擔綱主演的劇目和塑造的舞臺藝術角色有《火焰駒》中的李彥貴、《三休樊梨花》中的薛丁山、《貍貓換太子》中的陳琳、《三滴血》中的李遇春、《狀元打更》中的沈文素、《回荊州》中的趙云、《曲江烈馬》中的薛平貴、《少帝軼事》中的趙顯、《金沙灘》中的楊五郎、《造俑記》中的石秀、《天山民警》中的趙新民、《鄭瑛嬌》中的徐湘、《打柴勸弟》中的陳勛、《殺狗勸妻》中的曹莊、《楊貴妃》中的李隆基、《大明宮》中的李治、《七步詩》中的曹植、《殺嫂》中的武松、十集電視連續劇《貍貓換太子》中的陳琳、現代戲《花兒聲聲》中的眼鏡、首部秦腔數字電影《十五貫》中的熊友蘭、數字電影《寒窯記》中的薛平貴、數字電影《花兒聲聲》中的眼鏡。所演劇目《火焰駒》《貍貓換太子》《三滴血》《曲江烈馬》《鬼怨殺生》《少帝軼事》《金沙灘》《天山民警》《打柴勸弟》《晉信書斷案》《鄭瑛嬌》《殺狗勸妻》《寒窯記》《十五貫》《七步詩》等分別被中央電視臺、陜西廣播電視臺、南京電視臺、新疆電視臺、西安電視臺錄音錄像播出。
2000年參加陜西省優秀折子戲選拔賽主演《打柴勸弟》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加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獲優秀表演獎;2002年7—9月新疆烏魯木齊秦劇團特邀主演《天山民警趙新民》獲自治區調演優秀表演獎和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表演一等獎;2003年參加第八屆中國戲劇節主演《鄭瑛嬌》獲優秀表演獎;2008年參加陜西省第二屆小戲小品大賽演出《深山訪貧》獲優秀表演獎;2010年領銜主演《七步詩》獲第五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2011年參加陜西省第六屆藝術節主演《七步詩》獲優秀表演獎;2012年7月應邀出演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花兒聲聲》眼鏡兒一角,受到了專家評委的一致好評,獲第六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2013年10月《花兒聲聲》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獲文華表演獎,同年《花兒聲聲》榮獲全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2014年參與演出的《花兒聲聲》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2015年5月領銜主演《曹植》一舉摘得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十、衛小莉
衛小莉,國家一級演員,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省文聯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先后在《水漫金山》、《鬧社火》、《妒殺》、《五味十字》、《澇池岸邊》、《千樹萬樹梨花開》、《金琬釵》等劇中擔任主要角色。榮獲陜西省“月季花”地方戲交流演出中飾演云雀獲表演獎;榮獲陜西省秦腔青年演員折子戲大賽表演一等獎;陜西省第三屆藝術節優秀表演;陜西省慶祝建國五十五周年暨紀念振興秦腔二十周年優秀?。ü潱┠空寡輧炐惚硌莳?;中國首屆戲曲“紅梅獎”金獎;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