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文化中國 > 正文

    山西千年手工藝面臨失傳 老工匠家族傳承四百年守護

    高世俊在制作“琉璃圪嘣”。韋亮/攝

    高世俊在制作“琉璃圪嘣”。韋亮/攝

    高世俊的老手藝引起鄉鄰圍觀。韋亮/攝

    2月18日是正月十一。在“中國玻璃文化之鄉”山西省交城縣覃村的一座院落里,琉璃匠人高世俊正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忙碌。鄉村里的年味還濃,但高世俊的家中氛圍更甚:爐火通紅,孩子們圍著小作坊滿是新奇,看著琉璃溶液漸漸被吹成各種形狀,不時報以掌聲和歡笑。

    高世俊制作的東西叫“琉璃圪嘣”,因吹動時發出“圪嘣、圪嘣”的聲音得名。從明清以來,琉璃圪嘣是漢族地區春節流行的一種特殊音樂玩具,曾隨晉商活動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

    據《山西通志》記載,公元424年,定都山西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聽說能煉出琉璃,遂下令制作產品。“帝召百官當殿觀之,驚曰,神明之作。”這就是“琉璃圪嘣”的起源,距今約1600年歷史。此后,唐、明、清等歷代均有相關記載。

    據介紹,如今的“琉璃圪嘣”主要原料是廢舊玻璃,搗碎后加入銅屑、鐵屑等輔料,放在特制的坩堝中,在1000攝氏度的高溫下融化。匠人沾取溶液轉接到玻璃吹管上,然后邊吹邊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將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運用半熔半凝技術把圓球吹成葫蘆形。

    “制作過程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個硬功夫,差之毫里、失之千里。而且吹、轉等動作同時進行配合。”高世俊說。

    明清時期,“琉璃圪嘣”曾隨著晉商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在北京、山東、甘肅、山西等地的鄉間城市,“圪嘣圪嘣”的聲音總是在春節伴隨著兒童的歡笑聲傳遍大街小巷。在幾百年的時間里,“琉璃圪嘣”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玩具,成為中國北方鄉土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的符號。

    如今,這項起源于千年之前的傳統工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由于工藝獨特,“琉璃圪嘣”無法用機器制作,純手工的工藝局限了它的發展。至上世紀90年代,因產量少、價格低,不能糊口的琉璃匠人們紛紛轉行。春節時分也在再不復那種特殊的聲音流傳。

    當下,在山西省也只有發源地交城縣的高世俊還在繼續制作這種傳統手工藝品。提及淵源,高世俊介紹,清道光年間高家四兄弟即在覃村創建“四合堂”,而在此前,高家祖上已制作琉璃代代相傳數百年。據史料記載,覃村“琉璃圪嘣”的生產歷史已有四百余年。

    “39年來,我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每天開爐制作。”高世俊說,作為“四合堂”的傳人,他一天也不敢松懈。“在繼承先人技術的基礎上,我又進行創新,希望有一天這些小玩意兒還能給孩子們帶來歡笑。”

    然而,高世俊最發愁的還是傳承的問題。由于技術難、效益低,這位老匠人至今還未找到自愿學習的年輕人。權衡之下,他只有找來自己的侄子和兒子,詢問他們是否愿意接下這門老手藝。

    “老匠人們都相繼離世。如果我找不到傳人,這門手藝就真的失傳了。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高世俊說,“我們可以失去童年記憶,卻不能失去這份流傳千百年的傳統工藝和民俗文化。”

    擦擦汗水,高世俊將做好的“琉璃圪嘣”分給圍觀的兒童。孩子們歡笑散開。不一會兒,在間或響起的鞭炮聲中,“圪嘣圪嘣”的聲響開始在村莊彌漫開來。

    作者 宋立超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活在當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