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打假人的年齡橫跨“50后”至“90后”。他們的江湖,以發現假冒偽劣商品為目標,以知假買假索賠掙錢為目的。隨著立法的加強,針對制假售假的懲罰性規定加碼,他們追逐的,是“退一賠三”、“退一賠十”甚至更高的利潤。
春節購物狂歡季,你想花很少的錢淘到最好的年貨,而他們花很多的錢卻偏偏一定要買到次品,這就是普通消費者和職業打假人在購物心態上的最大區別。
1993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出臺,一年半后,22歲青島青年王海購買12副假冒耳機索賠,全國首個職業打假人誕生,之后全國各地冒出無數個“王海”。
2015年歲末,第二屆“3·15打假論壇”在京舉辦,眾多知名職業打假人云集北京。南都記者找到多名打假人,還原打假江湖20年。
職業打假人的年齡橫跨“50后”至“90后”。他們的江湖,以發現假冒偽劣商品為目標,以知假買假索賠掙錢為目的。隨著立法的加強,針對制假售假的懲罰性規定加碼,他們追逐的,是“退一賠三”、“退一賠十”甚至更高的利潤。
江湖中行走,有人累積千萬家產出入保時捷代步,有人被毆打至喋血街頭,更多的人則像啄木鳥盯住害蟲一樣,時刻準備著發現市場上的假貨,痛快地撈上一筆。
春節來臨,他們中有人并未停歇,而是涌入各大商場和電商平臺。遠在海南過春節的職業打假人劉殿林,臘月二十七還指揮手下在唐山等地入手40萬元問題奶粉,駐守北京的王海則在謀劃開年之后要向偽劣化妝品開炮,打假“老炮兒”楊連弟,仍在苦苦追蹤過期牛奶的去向……
A“老炮兒”年代
風險與利潤齊飛,“王海”們年入高達千萬
法律下的蛋
1993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稱《消法》)出臺,其中第49條明確“假一賠一”。該法甫一實施,起草者就期待購假索賠者的出現,給制假售假者以致命打擊。
退一賠一,意味著雙倍索賠,也就是100%的利潤。因此,《消法》導入懲罰性賠償機制,不僅是中國司法實踐的一次突破,而且還間接催生了一個新的工種———職業打假人。
2016年年初,這個行業的開山鼻祖王海,向南都記者敘述了他的打假之路。
1995年3·15前夕,22歲青島青年王海陪伴親友赴京應考,無意中看到了《消法》的索賠內容。購假索賠100%的利潤,驅使王海走進了北京隆福大廈,他花170元在商場買了兩副盜版索尼耳機,隨后又“追加”了10副。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王海在各路媒體的“幫助”下,最后獲得“退一賠一”的賠償。
1995年9月,王海再次進京,繼續打假,主打的方向是商場里的假皮鞋、假皮帶。隨著《消法》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王海的打假之路變得越來越順暢,這一年最高的時候他一周可以掙到8000多元。
1995年底,王海的打假行為,被北京眾多媒體塑造成了打假維權的典型,并引發“面對假貨做刁民還是順民”的大討論。王海現象的出現,恰好被國家相關部門當成推廣《消法》的契機,面對商家和社會部分人群指責王海行為是欺詐的指責,國家工商局、國家技術監督局、全國人大法工委、中國消費者協會等紛紛表態,王海現象符合既定方針,應該予以肯定。
第一個拿起《消法》購假索賠武器的王海成名了。1996年,王海接受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10萬元贊助,注冊成立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將打假導向了公司化運營,除了購假索賠,他還受雇于深受假貨侵害的知名企業。
巔峰期時,北京大海公司旗下的調查員,一度達到200人之眾。不過近年,他將公司的經營業務引向了更多方向,除了打假,他近年還成為了幾個小區的物業管理方。
迄今已成名20年的王海,微博簡介上寫著“一個清道夫、吹哨人、公民檢察官,以賺錢為手段,以打假為目的”。已人到中年的他,少了早年的鋒芒。他小心謹慎,對身家有多少千萬的問題避而不答,僅透露2015年全年,公司網購打假索賠入賬400多萬元。
媒體報道,如今被人稱作“王老板”的王海,有四個職業打假公司,分別設在北京、天津、南京、深圳。
無數個王海
與王海頗為低調的作風不同,他的徒弟劉殿林似乎老來還發少年狂。正在海南過冬的他,毫不避諱地說,現在的代步車是200多萬元的保時捷panam era,2004年入賬2000萬,2015僅汽車打假一項入賬500多萬元。
年過六旬的劉殿林,于2013年出版個人傳記《北方狼》,內容涵蓋近20年國內職業打假江湖,數十萬字的傳記據他所說“都是真實的”,傳記中出現最多的字眼是“狼”。
劉殿林傳記敘述,伴隨王海的走紅,1996年一年時間里,各地的“王海”們不約而同地殺向了商場,瘋狂購買假貨,高舉《消法》第49條據法索賠。當年曾活躍于報端的第一代打假人包括:北京的楊連弟、鄭州的劉正軍、劉政全兄弟,廣州的張磊落,天津的李承吉,南京的吳勝,成都的童宗全,長沙的喻輝,河南新鄉的周春海,石家莊的郭振清,福建的丘劍冬……
當“刁民”紛紛縱橫江湖時,1954年出生的小商販劉殿林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苦思冥想數天,最后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決定———打假!
劉殿林起初打假,一直吃窩邊草,在老家唐山打了2年假后,發現路越打越窄,一是熟人社會,礙于面子,其次是唐山的假貨被他打得也差不多了。1998年,等到劉殿林想另辟蹊徑時,放眼神州,不禁震驚地發現,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了成名的打假人在“值守”。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顯示全文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