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泥塑人頭像
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文明是以“壇、冢、廟”為標志的。“壇”是指遼寧建平東山嘴遺址的祭祀場地,“冢”是指遼寧凌源與建平交界牛河梁遺址大型隨葬精美玉器的積石墓葬,“廟”是指牛河梁遺址出有大型人物泥塑的建筑基址。
牛河梁泥塑人頭像出于建筑基址的主室西側,高22.4、面寬16.5厘米,與真人頭部大小相當。頭頂以上殘缺,從鬢角處的豎行系帶推測,額頂原有箍飾;眼嵌淡灰色玉石為睛,炯炯有神,印堂圓凸;右耳完整,左耳殘缺,近耳垂部位有耳飾穿孔;低鼻梁,大鼻頭;大嘴外咧,頜尖豐滿;顴骨高凸,面涂紅彩。從下面和背面的殘斷處觀察,此泥塑應是一高浮雕的人像頭部,原貼于建筑的墻壁處。
“女神”塑像究竟代表了紅山人怎樣的神靈觀念?發掘者將該泥塑斷定為女性,因為建筑基址內還發現有泥塑的女性乳房等部位,出有該雕塑的建筑基址也因此被稱作女神廟,后來又將女神與古史傳說中的女媧相聯系。有的學者認為,女神廟高踞山頂,又位于周圍紅山文化遺址的中心區域,女神像已經越過村落或氏族的范圍,而成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共奉祖先。有的學者認為,紅山文化是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社會,紅山文化先民崇拜的女神像,是土地神的形象,牛河梁遺址是祭祀最高神土地神為中心的圣地。
繼牛河梁人泥塑發現之后,2012年,又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發現一陶塑人像。出于紅山文化的房址中,是用泥質紅陶捏塑成型后燒制而成,通高55厘米,其中頭長20.7、身高33.08厘米。內部中空呈筒狀,外表通體磨光,局部施黑彩。陶人雙腿彎曲,雙腳相對,盤腿而坐。雙臂自然下垂,臂肘彎曲,雙手交疊,右手在上,搭放在雙腳上。頭部戴冠,冠正中有一圓孔,長發利落地挽起。面部五官清晰、神態逼真、額頂飽滿,眼眶周圍內凹,雙目炯炯有神,雙眉及眼球施黑彩。鼻梁挺直,鼻頭略寬。臉頰明顯向內凹陷,外側線條分明,口部隆起,呈呼喊狀。
該陶塑學者多認為是男性老者,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形象。他雙腿盤坐,雙手緊握,搭放在雙腳上,嘴吶喊是在為群體祈福或傳達神明的意志,完全是巫師作法神態;頭部的冠飾是部落首領才有的“王冠”;塑像出在房屋內,表明其同事還兼有祖先崇拜的職能。栩栩如生的陶塑雕像,說明此人在紅山文化社會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絕對的領導權力,生前應是王、巫、先祖三位一體的人物。
許永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