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含義 “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義·社稷》記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鄭玄作注:“后土,社也。”以后為便于祭祀土地神,又稱謂社為地域區劃小的單位。《管子·乘馬》曰:“方六里,為社。”即方圓 6 里為一社。以社為單位“擊器而歌,圍火而舞”,故稱社火。由此可知,從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社火歷史 " 社火 " 亦稱 " 射虎 " ,是我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指在祭祀或節日里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
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遠古時的人類正處于幼推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災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于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于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禮記 · !祭法》中載: "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 這里面還有一個神話幫事呢!相傳水神共工的兒子勾龍是社神。共工長得人臉蛇身,滿頭紅發,性格暴烈好戰。一次他和祝融(傳說火神)作戰,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竟把撐天的柱子碰斷,頓時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多虧女媧煉了五彩石及時把天補好。勾龍見父親闖下大禍,心理非常難過,于是把九州大裂縫一一填平。黃帝見狀,便封他為 " 后土 " ,讓他丈量并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為人們祭祀的社神。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 · 第一冊首序》中是這樣記述社的: " 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 鄉村祭神的結會,迎神送崇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都是社會的變相。"
追溯 " 社火 " 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著淵源關系。圖騰崇拜在我國歷史上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原始社會的人們,把本氏族的圖騰標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畫在臉上,有的還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時節,人們在身上繪有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邊擊打著勞動工具,邊跳著模擬圖騰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圖騰能給予他們一種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時期(公元前 11 世紀 - 前 256 年),宮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儀式,周代稱之為、 " 大儺 " ,是一種帶有巫術性的舞蹈。《論語疏》稱儺為逐疫鬼也。(樂府雜錄)記:驅儺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戈揚盾,口唱巫術咒語,在室內到處亂打,以使鬼懼怕而逃遁。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朝歷代,這種驅儺由宮廷傳入民間,逐漸形成巨大的民俗禮儀活動,演變為鄉村祭神、娛神、迎神的賽會,并加進雜戲表演。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天水等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
社火的歷史演變 每當嚴冬已盡、冰雪初融、春暖花開、大地復蘇之時,先民們就殺豬宰羊,用自己獲得的勞動果實,祭祀“神靈”,祭祀祖先。此時,終年勞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機會,他們欣喜若狂,就把自己“打扮”一下,在臉上涂上朱砂,把鳥羽扎縛在頭上,大喊大叫,狂蹦亂跳。這便是人類最早的社火。另據梁中元《隴東采風·社火》記載,隴東民間社火和全國各地社火一樣,從內容和形式上有共同的特點,產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那時候人們為了祈福消災、驅惡避邪,“擊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風俗通義》)。傳說那位觸不周山的共工有個兒子死后變成了瘟疫鬼,到處散布瘟疫,這個瘟疫鬼啥都不怕,就怕響器煙火,故產生了擊器而歌、燃放煙火以消災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于火,發展于社,遠古時代,火的出現,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荒蠻生活,人們對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災害、瘟疫就“施煙火及作金鋼力士以逐疫”。
社火這一活動千秋萬代地流傳下來,但隨著人類的進步,時代的演變,其形式、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時代賦予社火以新的內容。“文化大革命”期間,古代劇目停演,社火也被斥為宣傳“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四舊之一,被禁演。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社火這一傳統民間娛樂活動才得到恢復。現時,社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純粹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民俗。
社火的內容 每隊社火都有一個儀程官(民間稱為說詩的),如春節到到單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時,儀程官就隨著鑼鼓點子說4句一首的祝辭,一般都是因單位性質職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況不同而現編現說。社火隊的主要項目有:高蹺,民間稱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長約3尺或4尺的長方形柱體木腿,在上半部約1尺的地方安裝一長條(以腳寬為宜)橫板,腳踩在橫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綁在人體的小腿上。身著歷史戲劇人物服裝。一般扮演的有《斷橋》、《盜仙草》、《挑黃袍》、《唐僧取經》、《八仙過海》、《包公賠情》等戲劇中的人物。在強烈節奏的鑼鼓音樂伴奏下,做行進隊列或場地定點表演。如表演斷橋,由許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調唱臺詞,加以簡單的手勢動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紙或彩綢粘糊,有船姑娘駕船,走碎步,猶如船在海中行走樣,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漿板,做搖船樣。跑竹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馬形(也有驢形),以彩綢或彩紙裝飾,表演者腰圍竹馬,宛如騎馬一樣,男女成雙成對,編隊穿梭奔馳、跳躍、對唱,樂感強烈,節奏鮮明,氣氛熱烈。
類似的還有豬八戒背媳婦等。高芯子,又名高臺。有抬芯子、背芯子、車芯子等多種類形,尤以“車芯子”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機或小型汽車上固定一根或幾根丈余長的木椽或鐵桿,再在桿的頂端綁成蓮花形或其它形狀的懸體物,這就是芯臺。芯臺上再將一兩個或多個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著戲劇服裝,做簡單動作或造型,在行進中表演玄妙、驚險動作。社火中還有扭秧歌、耍獅子、舞龍、大頭娃娃等。大型社火隊由彩旗、鑼鼓、獅子、旱船、大頭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組成。駐固部隊、武警、六九五廠還有安塞腰鼓、威風鑼鼓、太平鼓及東北秧歌等表演內容和形式。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