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省市性別失衡情況一覽(制圖:李蕓)
臘月細碎的雪花化在了年味逐漸升騰的豫東韓朱崗村,鄧孟興家里格外熱鬧,大多是頭發花白的父母領著靦腆的后生,話題只有一個:“他叔,俺兒子年紀不小了,你留意給尋個媳婦吧。”
56歲的鄧孟興嘴里應著,心里卻直打鼓。他在鎮上開了10年的婚介所早在2014年就關門了,附近十里八鄉的男孩太多,女孩太少,介紹對象的活兒沒法干。
可老鄧10多年來當媒人的名聲還在,家里有男孩的還是會趁著年輕人打工回來過春節的機會,在臘月和正月里頻繁出入老鄧家,拜托他幫著解決終身大事。
“還有6個小妮兒。”老鄧對村里誰家有適婚的女孩了如指掌,但他心里明鏡似的,這掰著指頭都數得過來的姑娘,很難看得上村里那40多個未婚男青年,“還有條件更好的小伙兒從外村找來呢”。
2010年之前,老鄧一年還能撮合成十幾對,但似乎就是從那一年開始,曾經密密麻麻記錄著男女青年信息的小本上,只有男孩兒的信息在不斷增加,女孩兒的信息越來越少。
老鄧總結說,估摸著是20多年前出生的男孩遠遠多過女孩。其實,老鄧樸素的認知早已經是人口學家研究的重點。
過去的10多年,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樹茁和他的同事在不斷對人口普查信息進行分析的同時,還對全國28個省(區、市)300多個行政村的性別失衡情況進行了田野調查。
他們給出的結論是,由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市場化、城市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復合影響,中國人口性別結構已整體失衡。
近一二十年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已厘清了一個事實: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就一路走高,并持續高位徘徊。最高峰的時候,出生性別比高于120,遠超107的正常值,一度成為全世界出生性別比最高的國家之一。
李樹茁等人根據幾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以20世紀80代初我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為參照,對我國1980年到2010年間出生人口的性別情況進行分析,推算出這30年間,出生的男性為2.9億,女性為2.54億,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約3600萬。
“如今,這一代人正不斷進入適婚年齡,失衡后果逐漸顯現。”李樹茁的判斷是,從2010年開始,中國將經歷長達幾十年的“男性婚姻擠壓”,“1980年代后出生的男性中,將有10%至15%的人找不到或不能如期找到配偶。考慮到邊遠地區是婚姻擠壓的最后一級,農村失婚青年的比例要高得多。”李樹茁說,“這輪危機規模大、來勢猛,持續時間長,必將構成困擾21世紀中國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