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綜合 > 正文

    河南一博物館現高麗瓷爐珍品 傳承中國燒窯技術

    圖為高麗瓷爐珍品,通體釉色淡綠泛青,光澤感很強。王永記/攝

    近日,河南一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十二世紀的高麗青瓷香爐展出后引起外界關注。有關專家接受采訪時稱,這件青釉瓷爐,看似普通,實際上卻是珍品,它傳承了中國越窯五代時期常見的裝燒工藝,是古代中國在東亞地緣文化上中心地位的見證。

    2月26日,記者在位于鄭州市的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內看到,這尊香爐,高9.5厘米,直徑9.5厘米,通體釉色淡綠泛青,有冰裂紋,光澤感很強。它從上至下自成一體,呈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上部博山山形佇立于中央,造型已演化得細瘦,山形上有鏤空雕刻圓形、水滴形出煙孔。山形爐蓋深腹折沿,沿口飾兩道弦紋,肩部鑲嵌兩道弦紋,下部腰身均勻鑲嵌一圈菊花紋,生動活潑。底座有盛放香料的入香口,底部為圈足,灰褐色胎土可見。

    “這是十二世紀高麗青瓷發展全盛時期的青瓷爐,出自朝鮮半島高麗時期全羅南道康津郡。”河南收藏鑒定委員會理事、館長黃海濤介紹說,這件青釉瓷爐,看似普通,實際上卻是珍品,雖然原料采用的是當地瓷土及釉料,但生產工藝卻傳承了中國柴燒龍窯技術,是古代中國在東亞地緣文化上中心地位的見證。

    黃海濤向記者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他說,12世紀之前的中國與周邊國家進行經濟貿易與技術的傳播互動中,高麗青瓷深受中國越窯、汝窯、耀州窯、定窯、龍泉窯等多個窯口燒造技術的影響,加之自身內外部條件的成熟,逐步誕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高麗青瓷。

    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述了高麗青瓷之美,又指出了它與中國青瓷的淵源。近代以后,在中國境內也有高麗青瓷出土,這表明了中國與高麗的關系除了“往”也有“來”。《宋史》記載,皇帝宋神宗甚至為高麗國的進貢制定了專門的水運路線,由此至北宋亡(1127年)的53年間,共記錄高麗國進貢有13次之多。

    資料顯示,高麗青瓷歷經兩次發展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0世紀初到11世紀中葉,高麗工匠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轉換,逐步學習、傳承、消化、模仿越窯柴燒龍窯技術,并全盤繼承越窯青瓷的制瓷工藝,在胎、釉配方上開始利用本地的瓷石質原料和石灰質釉料。第二次高潮在11世紀中葉至13世紀中晚期,高麗工匠廣泛與耀州窯、定窯、汝窯及遼金時期的磁州窯進行技術領域的密切往來,并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高麗青瓷有兩種風格,一種是‘翡色青瓷’,一種是‘象嵌青瓷’。”黃海濤說,這些特征是在中國傳統陶瓷的影響下,高麗制瓷技術不斷進步形成的。高麗青瓷在工藝技術方面保留了中國越窯的特點,胎以瓷石配制,高硅、低鋁,胎色呈青灰或淡灰色,釉采用瓷土加灰釉體系,高硅、高鈣,低鋁、低鉀,釉面透亮,青中泛淡藍。在燒造技法上主要采用墊燒或支釘燒造,其墊燒器物幾乎無一例外都有粘砂,粘砂又多為白色砂粒。其支燒器物,支釘粗大,支釘形狀有三角形、圓形、多角形等,支釘呈白色,數量三至五個不等。這種裝燒技術是中國越窯五代時期常見的工藝。

    記者 門杰丹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