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人物 > 訪談 > 正文

    天之水網(wǎng)專訪禮縣農(nóng)民詩人趙釙(圖文)


    nEO_IMG_IMG_7200

     


    猴年春節(jié)期間,我們和天水文藝界人士應邀采訪禮縣紅河鄉(xiāng)民間社火。那里有千年古人遺傳下來的花燈社火舞蹈,據(jù)說演員服飾、表演藝術、唱詞都比較獨特。多年來一直流傳于當?shù)孛耖g節(jié)日里,很受民眾歡迎。因為很少對外宣傳,許多人還沒那有觀賞過這種舞蹈。農(nóng)歷正月初九,我們來到了紅河鄉(xiāng),在社火編導人員的介紹下,在農(nóng)家院里,見到了農(nóng)民詩人趙釙。他已經(jīng)73歲高齡的老人了。在表演還沒有開始前,我們簡單地了解了他的創(chuàng)作詩歌的過程。答應晚上對他進行一次專訪。下午對鄉(xiāng)村舉行的社火要進行全程拍攝。這是一次讓非常感動的場面。

    nEO_IMG_IMG_7203

     

    多年來,跑花桿社火是紅河一帶春節(jié)期間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藝術活動。人們組建了不同規(guī)模的花桿隊,他們農(nóng)忙時,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辛勤勞作。農(nóng)閑時,大家聚集在農(nóng)家小院,切磋演技,翩翩起舞。每年春節(jié)、春臺會、特定時期,當?shù)夭煌迩f的人們,為了花桿表演歡聚一堂,傳承和弘揚著這種傳統(tǒng)的地方文化。一腔一調(diào)道百態(tài),一鼓一板唱興衰。這種古老的花桿技藝,猶如巍巍天臺山連綿不絕,悠悠秦皇湖亙古不息。今天,它們向人們述說著悠久的歲月,放射著人文的光輝,煥發(fā)著勃勃的生機和活力。在紅河了解當?shù)貧v史的人只有農(nóng)民詩人趙釙。


    nEO_IMG_IMG_7212

     

     

    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趙釙。1940年12月19日出生于甘肅禮縣紅河鎮(zhèn)后街。一戶耕讀之家,十二歲時父親早逝,靠祖父撫養(yǎng)。祖父趙肯堂字特山﹙大清光緒丙午科廩生)宣統(tǒng)元年曾任甘肅靜寧州教習,辛亥革命以后,祖父接受新思想,為振興禮縣教育事業(yè),發(fā)奮學習。歷任禮縣勸學所所長,禮縣教育局局長,興教育才,桃李滿門,榮獲書香門第。著有《尚友齋文抄》四卷,文風古樸雄健,語言洗練新穎,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感力(現(xiàn)存禮縣文史博物館),德隆梓里,晚年精研醫(yī)術,懸壺濟世,施藥濟貧,徳譽隴原,家教嚴格,親手教導趙釙溫習功課,當他十八歲那年正是青春年華的時代,祖父因病離開人世后,孤苦伶仃的他,舉目無親再也無依無靠。憂愁萬千的時候,他想到了祖父的教誨“車到山前必有路”,路還得依靠自己走下去。


    nEO_IMG_DSCF1334

     

    他在農(nóng)村學會了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年復一年的農(nóng)活,業(yè)余時間,走自學成才的道路,四外尋找學習資料。努力尋求適合自己靈魂飛翔和棲息之地。他開始了向理想人生艱難地攀登。他善讀詩歌、愛好文藝、經(jīng)常觀看各種文藝節(jié)目,并參與節(jié)假日村里的社火編排。深受鄉(xiāng)鄰觀眾的好評。在采訪中,了解到,趙釙先生60歲才開始寫詩。而且連續(xù)不斷地在省市縣級報刊發(fā)表作品。一位農(nóng)民出身的人,他所處的環(huán)境,尤其是文化氣氛并不優(yōu)越,圖書很少,有知識的人也不多。那就只有依靠自己去尋找屬于自己得到的知識。在禮縣,五六十年代有一位農(nóng)民詩人名叫劉志清,從小在家放牛,沒有文化,也依靠自學,寫詩,而且還專門描寫家鄉(xiāng)的風俗,家鄉(xiāng)的山水。不到十年就寫出許多贊美家鄉(xiāng)的好詩。后來,農(nóng)民詩人劉志清加入了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成為甘肅鄉(xiāng)土詩人還調(diào)入禮縣文化館。農(nóng)村生活比較單調(diào),趙釙為了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視野,經(jīng)常深入隴南山區(qū),進行采風創(chuàng)作。了解當?shù)孛耧L民俗,請教于文學界知名人士。從2003年開始,他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400余首詩歌作品。一切生命始于深藏不露;一切成長沐浴凄風苦雨;一切收獲注定香飄萬里。在我的記憶里王蒙,王朔都是農(nóng)民作家。甘肅禮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出產(chǎn)的作家詩人很多。趙釙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出來的農(nóng)民詩人。第一次見到他只是匆匆一瞥,給我的印象他是農(nóng)民不是詩人;但是當我有幸讀到他的詩歌時我更覺得他是詩人而不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種下了糧食賤賣,寫下了小說也賤賣的事使我心里酸楚。”正因為如此我深感,能在文學甘苦的道路上堅守這么多年,就已經(jīng)是一種成功,讓年輕作家值得欽佩。就像一位詩人說的:流汗的土地和我一樣;是黃皮膚黑眼睛; 正因為他們有一雙欲罷不能的手,才讓紅河的土地上常開著詩歌之花。趙釙生活在西漢水、紅河水滋潤的這片土地,他無限熱愛著這片養(yǎng)育他的土地。他從這片土地上隨便飲一縷風,拾一撮土。在他筆下都充滿生活樂趣,充滿生命氣息。他的根已經(jīng)扎在紅河這片土壤。他的眼被原野的風無限愛戀。詩歌已經(jīng)成了他生命的一半,或許這樣說他就是為了寫詩而生。在他詩一樣語言下閃動著勞動的樂趣。他白天務農(nóng),晚上寫作的這種敬業(yè)精神和耐得住寂寞的堅守精神值得我們敬仰。


    nEO_IMG_DSCF1328

     


    尋訪秦源到紅河

    秦嶺奔馳載笑顏、問祖尋根探秦源。

    故里霜菊開俊艷、西谷交匯楊濂川。

    天臺巍巍聳碧霄、峁水滔滔入漢源。

    當年非子牧馬處、西城故地紅河川。

    金山朝圣

    一、重建金山圣母宮,莊嚴凈土氣象新。

    寶剎連云隨峰起,宮殿依然踞上風。

    崛地摩天懸萬仞,仰望奇峰似丘龍。

    樹分三果結貴子,兒孫萬代拜公卿。

    二、丹青妙手塑金身、畫吐心聲頌名峰。

    圣母嬌容騰瑞靄、浩氣回腸育生民。

    殫精竭慮人間苦、覽盡塵凡世態(tài)情。

    只緣身化融詩意、美似紅蓮立碧泓。

    注:2012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二日),金山寺廟重建圣母宮落成典禮,開光迎神過圣會。我應邀參加,岳代保接我上山住了一天、幫助布置寫對聯(lián)等,十二日早上六點開光迎神。金鼓齊嗚,響樂炮聲喧囂亂耳,人來人往,燃燭敬香布施香資,熱鬧非凡,賞山觀水,即興作此詩為念!傳說此山上有一梨樹,結出不同的三種梨子,不育婦女食此果可生貴子,特別靈驗,今贊美稱為“梨大將軍送子樹”。

    高臺

    一、敲鑼打鼓過新春,秦源遺風傳至今。

    高臺文化演偶戲,鐵扇公主休悟能。

    水漫金山斗法海,獨占鰲頭留芳名。

    趙云抗曹保太子,張飛吼斷當陽橋。

    二、巨龍騰飛昌盛世,喜看傳人四海興。

    春潮滾滾蕩九州,科技創(chuàng)興名族風。

    物質(zhì)文明大發(fā)展,弘揚高臺紫氣生。

    先秦故里添異彩,傳統(tǒng)文化啟后人。


    nEO_IMG_IMG_7224

     


    他的作品先后在《天水晚報》、《麥積詩苑》、《禮縣報》、《長江詩歌報》、《珠海報人》、《珠海傳媒》、《祁山》雜志等書籍發(fā)表。2004年4月,所撰寫的《教子栽培搖錢樹》被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評為國際優(yōu)秀作品獎。又載入《老年寄語》、《中被載入《老年寄語》和《中國精神文明大典》論文卷。2008年6月,所撰寫的和諧社會人生格言被刊入《中華名人格言》、《中外哲理名言》,自己編著有《后裔續(xù)﹤尚友齋文抄﹥趙釙詩文集》一冊,個人創(chuàng)作業(yè)績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人文辭海》。2010年建國61周年國慶之際,由“中國科技財富雜志社”與“中國基層黨建網(wǎng)”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驕傲之星”共和國杰出貢獻人才慶功會,經(jīng)大會評審復議,被評為“共和國杰出貢獻人才”,并授予“中國驕傲之星”的榮譽稱號。之后被《禮縣報》、《隴南日報》禮縣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宣傳報道。2013年6月,有作品獲得了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編輯入《中國當代詩詞、格言名家作品選》一書中,并獲得作品一等獎。 我們真心希望趙釙先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就好像愛好安排詩歌一樣,勞動與寫作,帶有泥土味道的鄉(xiāng)間詩林里,盛開著美麗的鮮花。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