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民俗 > 民俗 > 正文

    走近白馬藏(組圖)

    8.jpg

    ▲ 迎賓的歌舞跳起來

    走  近  白  馬  藏

    □天水日報記者  閻小鵬  年葆東

    在隴南文縣白馬河畔,生活著一個古老的白馬部族,他們是古代氐人的后裔,又稱“白馬藏”,其“池哥晝”是至今還遺存在白馬人生活中的一種古老的、具有原始風貌的群體祭祀舞蹈,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歷史上,氐族在隴南市先后建立“仇池國”、“武都國”、“陰平國”等地方政權,前后延續了380多年,形成了獨特的白馬人民俗文化。

     

    1.jpg

      ▲ 白馬女子

    白馬人的服飾獨具特色,頭戴圓頂寬沿的“沙嘎帽”,上插白雞翎。帽子是這個民族獨有的標志。頂上插著一根白色大公雞的毛,意味著還沒有出嫁;插兩根意味已婚;三根意味已經育有兒女。

     

    7.jpg

      ▲ 狂歡火圈舞

    白馬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歌舞是其生活的內容之一和精神追求,不管在田間勞作還是在檐下歇息,不管逢年過節還是平常生活,歌舞相隨,自得其樂。

     

    2.jpg

     ▲ 激情“池哥晝”

    據介紹,白馬人的舞蹈種類很多,家里來了客人,婦女身穿百褶裙,雙手舉杯翩翩起舞高唱敬酒歌,表達白馬人對嘉賓貴客的深情厚誼。白馬人最愛跳的是火圈舞,但最熱鬧、最隆重的舞蹈卻是逢年過節搞祭祀活動時跳的舞蹈,當地白馬人稱之為“池哥晝”,又叫做“鬼面子”或“跳曹蓋”。跳舞時男人反穿皮襖或五彩花袍,足登長筒氈靴,身后系一根長長的牛尾巴,肩掛一串銅鈴,頭戴青面獠牙的各種動物或兇神惡煞的木雕彩繪面具激情而舞。

     

    6.jpg

      ▲ 火塘鄉情

    白馬人生活的地方大都是高寒林區,氣候陰冷潮濕,因而養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釀酒的傳統習慣。但他們經常喝的不是高度數的白酒,而是在自己家里用青稞、高梁、大麥、燕麥等五谷雜糧釀造的類似黃酒的低度酒。一般人家一年都要釀兩三大缸酒,逢年過節,招待客人,常喝不斷。白馬人相聚,總是一邊跳舞唱歌,一邊舉碗豪飲。每逢此時,老一輩的白馬人還會唱起祖輩們留傳下來的酒歌,述說本民族的坎坷歷史。

     

    5.jpg

    ▲ 巧手阿婆


    3.jpg

    “池哥晝”里的“秦州客”

    在白馬舞蹈中,有一個角色——“秦州追不”,“秦州追不”翻譯成漢語即為“秦州客”,是寨科橋池哥晝儺舞中增加的一個角色。據傳“秦州客”本是寨科橋人,由于打仗流落秦州。在秦州呆了幾十年后,非常想念親人。回到家鄉時,正是正月十六。村里正在表演“池哥晝”。這時,一般不允許外人去。“秦州客”說自己是寨子里大戶田老爺族里人,在外多年,回來拜個年,但因路途遙遠,所以今天才到。為了驗證真假,白馬人便讓他表演“池哥晝”。他熟練地跳了一遍,大家才相信。在第二天“池哥晝”隊伍里便多出了一位戴著胡子、臉抹鍋墨、身穿破衣服、腳穿草鞋、手拄拐棍、背一個爛背篼的“秦州客”。

    不知在現在的天水,是否還有因歲月的稀釋而忘卻來路與歸途,再也無法回到白馬村寨的“秦州客”呢?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白馬 組圖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