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甘肅 > 正文

    蘭大博士研究成果顯示:中亞干旱區西部區域240萬年前開始形成

    原標題:蘭大博士研究成果顯示

    中亞干旱區西部區域240萬年前開始形成

    中國甘肅網3月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道 (記者 馬文艷) 你可知道,中亞干旱區西部干旱—半干旱環境是何時起開始形成的?記者3月1日從蘭州大學了解到,該校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鑫副研究員的論文近日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Reports》雜志上發表。該研究成果揭示了中亞干旱區西部的干旱-半干旱環境至少從240萬年前開始形成。

    中亞干旱區是北半球中高緯度內陸干旱區的主體,是北半球風塵的重要潛在源區之一。該地區地質時期粉塵和干旱環境的時空演化歷史研究,能為認識亞洲內陸干旱區何時、何因形成,理解全球粉塵的傳輸過程及其氣候效應,更深入地理解中亞干旱區古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不可或缺的地質證據。伊朗北部位于中亞干旱區最西端,地處連接中亞和歐洲黃土帶的咽喉,現今和地質時期的氣候格局受西風環流影響顯著,重建該地區的古氣候演化歷史,是解決上述重大科學問題的關鍵。

    此次發表的這一成果是王鑫研究院發表的中亞粉塵和黃土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據介紹,王鑫副研究員所在的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黃土與粉塵研究團隊,通過系統的野外考察及粒度、土壤微型態、掃描電鏡、地球化學元素等多種沉積學證據,首次論證了位于伊朗北部里海東南的伊朗黃土高原廣為分布的陸相紅色碎屑巖沉積序列為典型的風成沉積,并通過古生物化石證據和高精度的磁性地層記錄,發現這套粉塵黃土古土壤序列形成于距今~2.4-1.8Ma(Ma是地質歷史時間單位:百萬)的早更新世。通過沉積相和色度、粒度、Rb/Sr,磁化率等多指標體系的古氣候代用指標序列,揭示了中亞干旱區西部的干旱-半干旱環境至少可追溯到早更新世,且自早更新世以來具有逐步變冷、變干的趨勢。通過與中國黃土高原午城黃土相應古氣候代用指標記錄的對比,揭示了早更新世中亞西風區和東亞季風區軌道尺度上的干濕演替具有大體同步的變化規律。

    近年來,蘭大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對中亞干旱環境、粉塵黃土記錄、湖泊記錄和樹輪氣候記錄方面開展了有國際影響的研究,在伊朗北部、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開展了系列野外考察,形成以王鑫副研究員、魏海濤博士、賈佳博士等青年教師為核心的研究力量,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基金項目(兩項)、重點基金項目、教育部/國家外專局學科引智計劃和蘭州大學中央高?;緲I務費等項目的資助,與塔吉克斯坦、伊朗等研究機構開展了實質性的國際合作研究。

    據了解,王鑫博士主要從事新生代亞洲內陸干旱化的形成過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研究,博士期間師從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孫東懷教授開展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緣新生代沉積環境演化歷史研究,博士后期間在合作導師陳發虎院士指導下,先后開展了中亞干旱區伊朗黃土高原、塔吉克盆地、蒙古高原新生界沉積序列的古環境記錄研究,同時作為骨干參與了蘭州大學西部環境鉆探計劃,參與完成了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鉆孔記錄的研究工作。已在JAES,CP,EPSL,QSR,PALEO3,GPC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0余篇,先后主持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和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一項,并入選100名2014年中國博士后基金資助者選介者名錄。

    《ScientificReports》是《Nature》旗下的綜合性學術期刊,2012年創刊,強調研究工作的原創性與先進性,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認可。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晚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甘肅省委 亮點 文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