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人們創造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同時,城市的歷史文化也陶冶著城市人的精神。所謂的“都市生態”和“人文之城”的大戲就是靠城市的歷史文化“戲景”與市民“演員”的會心默契來實現的。在勾勒申城發展藍圖、編修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時,不僅要保護歷史風貌、延續城市記憶,同時要花大力氣培育、豐富和深化健康、長效的都市生態,將上海真正建成一座名副其實的“人文之城”
李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不僅對我國的城市問題準確把脈,而且列出了下一階段城市工作的“時間表”,這與不久前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一起,形成了我國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頂層設計”。這是一幅恢宏的藍圖,其內涵十分豐富,這里筆者僅就文件提出的保護歷史風貌、延續城市記憶及引發的相關問題,聯系上海的情況談一點想法。
讓人在“歷史”中“游走”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要尊重其自身規律;要注重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這次中央的《意見》,更是十分明確地指出:“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所有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并強調指出,過去的建筑和街區是濃縮的歷史信息,體現時代特征。在城市中游走,就是要置身于歷史之中。說得何其好啊!此前上海在制定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時,也確立了要將上海建設成“四個中心”和有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目標,并著重指出:要“更加重視公共參與”和“提升文化環境”。
這里,實際上點出了上海未來城市發展中極其重要的問題:富有個性的城市歷史文化(物)和高度文明的市民素質(人)是國際化大都市的雙翼,只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人才能在“歷史”中“游走”,才能形成健康、長效的都市生態。上海近年來的城市建設和發展也基本體現了這種努力,但還能做得更好。如果以巴黎為例,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追求享樂”與“歷史行動”的熱情
巴黎是一座古老的新城。今天那些完好的建筑群,一般都有一二百年的時間。巴黎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慢慢形成、逐漸完善的。但當初的大眼光、大計劃,為未來的建設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巴黎,你幾乎看不見那種簡簡單單、一望到底、空空洞洞的四岔路。它們大多是五岔路或六岔路,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重重疊疊、煞是好看的立體風景。當然,到處都是人氣滿滿的商家和餐飲店,但是因為融入了城市的歷史文化之中,故一點也不顯得突兀和俗氣。坐著觀光車沿塞納河慢慢看,你會發現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劇院、奧賽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凱旋門、盧浮宮、凡爾賽宮等等都在不遠處,它們友好地彼此凝視著,交相輝映。橫跨在河上的32座用于妝飾的金屬橋,造型各異、千姿百態。綿長的塞納河也是一條藝術之河,它的兩旁是藝術家的樂園。到了夏天,巴黎市政當局還會允許市民和游客把各種帳篷、躺椅等搬到塞納河邊上,把塞納河兩岸變成了陽光下歡樂的沙灘。而作為“地脈”的巴黎地鐵,雖然因年代長了顯得有點斑駁,但站臺墻上的許多現代繪畫和展柜里的藝術品,儼然一個巨大的地下博物館。
恩格斯當年曾這樣評價巴黎:“只有法國才有巴黎,在這個城市里,歐洲的文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里匯集了整個歐洲歷史的神經纖維,每隔一定的時間,從這里發出震動世界的電擊。這個城市的居民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們不同,他們把追求享樂的熱情同從事歷史行動的熱情結合起來了。”這是對巴黎的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的綜合評價。
城市大戲的“戲景”與“演員”
其實,我們上海也有類似的優質城區。以最能展現上海歷史文脈的徐家匯為例,它是上海典型的商業中心,匯集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商業品牌,未來還會有“徐家匯中心項目”和商圈的空中連廊。同時,徐家匯又富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至今還保存著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墓地,以及西方基督教文化影響上海的眾多歷史遺跡(如圣依納爵大教堂、觀象臺、大修道院、女修院、藏書樓、南洋公學、土山灣舊地等);此外,徐家匯遍布各種文化設施和機構,到處是名人故居(如宋慶齡、巴金、柯靈、張愛玲等)和歷史建筑,深具人文情懷和愛國主義的啟迪教化功能。應當說,徐家匯是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原生態格局極其獨特的優質城區。
如果借用瑞士著名歷史學家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中“作為藝術品的國家”的說法,欲把上海打造成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之城”,那么,就徐家匯而言,必須花更大的力氣,將城區發展視為系統工程,將各種資源更好地整合起來。
人們創造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同時,城市的歷史文化也陶冶著城市人的精神。所謂的“都市生態”和“人文之城”的大戲就是靠城市的歷史文化“戲景”與市民“演員”的會心默契來實現的。筆者衷心祈愿,在勾勒申城發展藍圖、編修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時,不僅要保護歷史風貌、延續城市記憶,同時要花大力氣培育、豐富和深化健康、長效的都市生態,將上海真正建成一座名副其實的“人文之城”!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文章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