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3個節(jié)氣,它標志著仲春時節(jié)的開始。今年驚蟄交節(jié)是3月5日11時43分,這時太陽到達黃經(jīng)345°。驚蟄為“二月節(jié)”,即二月的節(jié)氣,但實際上它不一定都落在農(nóng)歷二月,比如去年、今年的驚蟄都落在正月,但明年的驚蟄在二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冬天的時候,昆蟲、小動物都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稱之為“蟄”。第3個節(jié)氣到來時,氣溫回升較快,空中已有春雷萌動,于是冬天蟄伏的動物們紛紛醒來。古人以為它們是被雷震醒的,于是稱這節(jié)氣為“啟蟄”。到漢朝第六代皇帝劉啟登基時,為了避諱,才將“啟蟄”改為“驚蟄”,雖然后來又曾被改回,但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編制的“大衍歷”采用了“驚蟄”一名。由于這個名字更響亮生動,再加上大衍歷的權(quán)威性,于是沿用至今。
有趣的是,在漢朝初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啟蟄”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驚蟄”后,人們又把它同“雨水”調(diào)換了位置,才形成今天的順序。可能是古人發(fā)現(xiàn),正月就打雷太罕見了,所以才將“驚蟄”移到了二月。
宋代詩人仇遠的《驚蟄日雷》詩寫道: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
“坤宮”指西南方,“蟄戶”指蟲子冬眠的洞穴。詩的后兩句寫出了驚蟄這天雨驟風急、電閃雷鳴的景象。
再看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驚蟄二月節(jié)》:
陽氣初驚蟄,韶光(春光)天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為鳩……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古代將驚蟄15天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始華”即桃花開放,“倉庚鳴”即黃鸝開始鳴叫。古人認為動物之間會發(fā)生變化,看到鷹少了,鳩(這里可能指布谷鳥)多起來,就認為是“鷹化為鳩”,總之驚蟄是到了桃花盛開、黃鸝鳴叫、布谷鳥飛來的時節(jié)了,元稹詩中還寫出了春光明媚、農(nóng)民們鬧春耕的景象。確實,從全國范圍來說,除東北、西北地區(qū)仍較寒冷外,其他地區(qū)都開始春回大地,華北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為8℃以上,華南更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農(nóng)諺稱“到了驚蟄節(jié),鋤頭不停歇”,全國由南到北陸續(xù)進入春耕季節(jié)。唐人韋應物有《觀田家》詩,就生動寫出了春耕場面:
微雨眾卉(花)新,一雷驚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
丁壯(勞力)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晚),飲犢西澗水。
按傳統(tǒng)說法,春屬木、屬肝,所以驚蟄時節(jié)人體的陽氣、肝氣漸漸上升,人們養(yǎng)生要順應陽氣的升發(fā),以使人的精神、情志、氣血也隨著春日舒展暢達。在飲食起居上也要順應肝性,可以多吃些含植物蛋白的清淡食物。《黃帝內(nèi)經(jīng)》說,春三月,人們需要晚睡早起,多多散步,這都概括了驚蟄養(yǎng)生方面的要點。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