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今年奧斯卡影片總體平庸 最佳影片系自戀式勝利

    布麗·拉爾森以《房間》獲最佳女主角獎

    “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以《荒野獵人》獲最佳男主角獎

    《聚焦》獲最佳影片獎

    2015年對好萊塢來說是個電影小年。因為電影整體質素的平庸,所以臨到奧斯卡頒獎季時,雖然各大電影公司依然像往常一樣,為推廣自己的產品用盡了渾身解數,但最終成效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放到其他大多數年份都不會是種子選手,而斬獲三大重量級獎項的《荒野獵人》,其實也是一部形式大過內容的作品。于是大家對頒獎典禮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夙愿得償所帶走,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本屆奧斯卡的乏善可陳。

     《聚焦》獲獎:

    自戀式“政治正確”的勝利

    當《瘋狂的麥克斯4》以勢如破竹之勢橫掃各大技術獎項時,當《荒野獵人》后勁十足地勇奪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大獎時,或許沒有人會想到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大獎會落到《聚焦》頭上。但如果把這個結果放到奧斯卡一直以來的“政治正確”語境下審視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它的獲獎并沒有我們想得那么意外了。

    與競爭對手相比,《聚焦》在題材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动偪竦柠溈怂?》是一部很出色的電影,但純商業片的身份,使它注定在重量級獎項上無法更進一步;《荒野獵人》在形式與技術上嘆為觀止,內容卻較為空洞,對歐洲移民與印第安原住民在美國西部開拓時期復雜關系的探討,僅僅是點到為止。

    唯一真正對《聚焦》構成威脅的影片,是由布拉德·皮特制作并出演的電影《大空頭》。這部將鏡頭對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電影,用嬉笑怒罵的方式在看似不經意的喜劇敘事中,兼具精度和力度地揭示了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貪婪無度的華爾街投資銀行與評級機構,以及監管不力的美國政府;而危機的后果,則需要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承擔。布拉德·皮特在片中飾演一位對華爾街心生幻滅的金融老手,他的關鍵臺詞,表達了影片對華爾街深入骨髓的批判:“你知道我最痛恨這一行的什么嗎?人不是數字!好,就讓我們談談數字。失業率每上升百分之一,死亡人數就會增加四萬人,明白嗎?”

    《大空頭》是2015年最具批判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電影,然而它的花哨形式和犀利口吻,或許會讓構成奧斯卡投票者主體的“老白男”的心臟有些受不了,于是敘事平淡,觀點中庸,且同樣高舉政治正確大旗的《聚焦》,自然成了投票者的頭號選擇?!毒劢埂氛宫F了一個記者調查小組揭穿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內幕的全過程,它的題材同樣有社會意義,但與《大空頭》相比,它與當今時代的距離要遠一些。

    那么,除了溫和的風格之外,是什么讓《聚焦》擊敗了《大空頭》呢?在筆者看來,《聚焦》的優勢在于,其敘事角度更符合奧斯卡投票者的自戀癖好。眾所周知,奧斯卡金像獎在本質上,是好萊塢精英從業者對其一整年勞動成果進行自我表彰的活動,這也決定了奧斯卡評獎中固有的自戀性。這種傾向在近年來尤其明顯:2012年的最佳影片《藝術家》,是處在影史過渡節點上的電影人通過回顧往事而完成的自我驅魔儀式;2013年的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則強調了電影人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作用。至于去年的最佳影片《鳥人》,完全是為演員這一職業所譜寫的頌歌。一直以來,大多數奧斯卡最佳電影都對好萊塢從業者起著驅除心魔、撫慰心靈的作用,并激勵著他們在重整旗鼓之后直面未來。

    而《聚焦》的敘事,正符合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審美。與從宏觀角度關注社會事件的《大空頭》相比,《聚焦》所關注的,更多是記者尋求真相與正義的過程,這些作為社會最后一道防線的媒體人,自然也在更深層面指代著通過拍攝《聚焦》,讓更大基數的人群看到事件真相,并借此實踐社會正義的好萊塢電影人。所以對好萊塢從業者來說,《聚焦》是一次對其自我價值和社會職能的重新確認,至于神父性侵事件,只是影人為完成這一敘事而必須提供的托辭,它可以被置換為任何折射出社會陰暗面的公共事件,因為它并不是影片的重點。

    表演類獎項:

    依舊充滿短視與偏見

    奧斯卡金像獎熱愛浮于表面的外化表演,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們看不上阿爾·帕西諾對一代教父的精湛演繹,非要把他逼去演瞎子,才愿意認可他。去年奧斯卡讓兩位飾演漸凍人角色的演員分別稱帝稱后,幾乎是這一傾向登峰造極的體現。上屆影帝埃迪·雷德梅恩在這屆奧斯卡中憑借對史上第一位變性人的演繹,再度拿到提名,如果他去年沒拿到小金人,這屆奧斯卡影帝大概就不會有小李子什么事了。

    與雷德梅恩和朱麗安·摩爾相比,小李子走的是另外一個獲獎捷徑:賣慘路線。近年來,小李子演技的缺乏突破已是盡人皆知,英俊少年的翩翩風度已被時光磨滅,而皺眉、苦笑與嘶吼的表演三板斧,也讓人有些審美疲勞。既然無法突破演技瓶頸,在戲內為觀眾詮釋一個精彩角色,那么在戲外為觀眾提供一個精彩故事,也未嘗不是獲得認可的另一種方式。在為《荒野獵人》做宣傳的整個過程中,小李子和影片導演伊納里圖都在極力渲染他們在拍攝過程中遭遇的惡劣條件和種種困難,這無疑博得了不少同情分,以至于我們甚至會忘記,片中襲擊小李子的那頭灰熊其實是由電腦特技合成,而小李子身上的千瘡百孔,也更多要歸功于化妝部門的努力。

    無論如何,小李子確實為《荒野獵人》付出了很多。他在片中趟冷水,爬雪地,吃牛肝,鉆馬皮,從頭到尾,我們在電影中見證的幾乎不是一次表演,而是小李子完成的一次鐵人三項競賽。單憑自己的努力,小李子就配得上這尊小金人。然而對電影本身的評判呢?這似乎是大多數人都忘記了的事情。與小李子的表演風格一樣,伊納里圖的導演風格也偏于外化,面子做足,里子欠奉,不擅長挖掘人物情感和微妙人性。而這些缺陷,不應當被影片的獲獎所掩蓋,因為奧斯卡雖是一場競賽,但我們對電影的評判卻不應是誰吃苦最多,誰就該獲得更多肯定。

    另一個值得商榷的選擇,在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歸屬。由于《卡羅爾》的魯妮·瑪拉和《丹麥女孩》的艾麗西婭·維坎德都是為了提高得獎概率,以女主戲份接受女配提名,所以這一獎項的競爭,在今年就格外激烈。由于維坎德和瑪拉的表現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因此奧斯卡投票者的選擇,就能鮮明地體現出好萊塢的文化風向。再一次地,奧斯卡做出了保守選擇:他們接納了在LGBT題材電影中飾演異性戀人物的前者,拒斥了在同性題材電影中飾演同性戀人物的后者,即便維坎德的履歷與人氣都遠遠遜于瑪拉。也許這樣的選擇透露著好萊塢對瑪拉的更大期待,但僅從現在而言,對性別與性向的偏見仍然占了上風。

    每一年,我們都會對奧斯卡傾注很多目光;每一年,奧斯卡的頒獎結果都或多或少會讓我們失望。其實我們對它的失望程度,完全與我們對它的期待成正比。我們需要再度重申,奧斯卡并不是評判年度電影優劣的標準,而是美國電影工業對從業者年度戰果的一次自我表彰。如果看清這一事實,我們就能更好地接受它的結果,而不是被好萊塢的宣傳與營銷所障目,喪失自己的主見。

    記者 吳澤源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