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反映 32111鉆井隊英雄事跡的紀念章與文字資料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或多或少對32111鉆井隊有所了解。這個英雄集體,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與大慶、大寨等齊名的英模團隊。他們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血戰火海,保住了四川第一口高壓大氣井,樹立了那個時代又一個革命英雄主義的楷模。我最早知道32111鉆井隊的事,也是六十年代孩提時代的事,還是從火柴盒上看到的,盡管不知道上面的32111鉆井隊是什么意思,但那熊熊的火光,與救火的場面給我的影響極為深刻,至今沒有忘記。我收藏的毛澤東紀念章與一些反映32111鉆井隊英雄事跡的文字資料,再一次重現了當年那壯烈的場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火燒人,偏向火海沖。……那里最危險,人們就往那里沖,那里是關鍵,人們就往那里闖。……
我收藏的毛澤東紀念章與偉大毛澤東時代的英雄集體一書,再一次重現了當年那壯烈的場景。
中共中央的決定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四川開展找氣找油的石油大會戰,是從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三線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大慶、克拉瑪依、玉門等油田陸續征調來的精兵強將,成都、重慶、威遠等地招募而來的大批民工隊伍,就開始在川南、川中、川東、川西北的許多地方開辟“開氣找油”的戰場。參加會戰的人員都為自己將成為“第二個大慶油田”的創業者而自豪,忘我地投入工作。
32111鉆井隊便是本次石油大會戰的主要隊伍之一,在業務上隸屬四川省石油管理局瀘州氣礦區。1965年起,32111鉆井隊進駐合江縣與江津縣交界地帶,在塘河鄉上塘村鉆探全川第一口高壓大氣井。
1966年6月22日凌晨1時,由于氣壓驟然上升,井口2號放噴管線的油管短節破裂,高達170多個大氣壓的天然氣流卷起巖石、泥土洶涌噴發,頓時形成寬50米、高30多米的一片火海,井口、柴油機房剎時被烈火吞沒。5分鐘之內,40多米高的鋼鐵井架被烈火燒軟倒塌。在井場工作的鉆工羅華太、王祖民當即殉職。烈焰呼嘯,匝地沖天,數十米外的山坡巖石被燒紅,周圍樹木化為木炭,20里外即能聽見爆炸聲,40里外也可見熊熊火光。四川省第一口新建高壓氣井面臨毀滅危險,周圍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鉆井隊副指導員雷洪炳帶領全體人員沖進火海,英勇搏斗,奮力撲救。司機助手吳仲啟沖向移動發電車,欲打開電動開關抽水滅火,被烈焰吞噬;副司鉆張永慶不顧一切沖進管線爆破口火海,試圖打開4號放噴閘門以減少氣壓火勢,在靠近閘門時壯烈犧牲;司鉆王平見張永慶被烈火燒焦了,痛呼著戰友的名字,沖進火海,搶關正在急劇噴氣的3號閘門,卻因火勢太猛,還未靠攏閘門,也壯烈犧牲……不斷有人倒下,卻沒有一人退縮。經奮勇撲救,抽水機啟動了,雷洪炳用水龍猛烈噴水,掩護隊員搶關3號閘門,未獲成功;又用水龍噴浸棉被棉衣,隊員頂著,在距烈火1米多處組成人墻,強關位于井噴中心的3號閘。搏斗中,強大的氣流把勇士們沖出10多米遠,大家卻一次又一次向烈火發起沖擊。激戰中,井噴附近的5號、8號閘先后打開,引氣出場,減輕了3號閘壓力。這時,正在井場檢查工作的瀘州氣礦區副指揮兼總工程師張仲民沖向3號閘門,被燒傷當場昏倒。鉆井隊副隊長彭家治奮力將張仲民救離火海后,即拿起一根5米長的鉆管,撲回3號閘火場,指揮隊員搶關閘門。隊員們頂著濕棉被棉衣,手持管鉗,協同奮戰,燒得通紅的3號閘門終于強關成功。爆破口氣源被切斷,火勢初步遏止。
與此同時,4號放噴閘門附近也有勇士在壯烈搏斗。在水龍掩護下,隊員們分成梯隊,一次次沖近閘門,又一次次被強烈的氣流和烈火推了回來。劉守榮弓身沖到了閘門邊,剛握住閘閥,手套、衣服便“轟”然一聲著了火。鉆井隊隊長周文華急中生智,拉來一張大曬席,用水龍澆濕,擋住周圍襲來的烈火,大家奮力將4號閘門打開,并將出氣口點燃,減輕了管線爆破口和3號閘的壓力,保障了3號閘的強關成功。管線爆破口火力仍猛,井口隨時有爆炸的危險,梅朝模披上濕棉被向井口撲去,王有發、劉年光、胡小雙、鄧木全等抱起濕棉被奮勇跟進,10多條濕棉被壓向井口,天然氣仍直沖而出,胡寶銀躍上棉被堆,用身體全力壓住,硫化氣向他噴涌,四周火焰呼嘯,他頑強挺住,堅持到井口被壓制成功。
中共江津縣委接報,一邊緊急上報,一邊緊急指示當地黨委政府組織群眾、民兵火速趕往援助,后續力量不斷加入搶救,烈火終于被撲滅,四川省第一口高壓深氣井保住了。在這場生命與烈火的較量中,32111鉆井隊的張永慶、王平、羅華太、吳仲啟、王祖民、鄧木全等6人壯烈犧牲,另有21人被烈火燒傷。
3個月后,32111鉆井隊的英勇事跡迅速傳遍了國內。9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32111英雄鉆井隊撲滅火海保住大氣井》的文章,并刊發《毛澤東思想是革命人民的靈魂》的社論,稱這次救火是“偉大毛澤東思想的又一曲響徹云霄的凱歌”。32111鉆井隊也被譽為“集體的黃繼光、集體的邱少云、集體的歐陽海、集體的麥賢得”。新華社、《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四川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全國數十家新聞媒體也同時報道了32111鉆井隊的英勇事跡。32111鉆井隊被中國石油工業部命名為“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鉆井隊”,井場被譽為“英雄陣地”,并在當地修建英雄事跡陳列室,現在江津區塘河古鎮都還存有32111鉆井隊遺址和英雄紀念館。
不久,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全國總工會、解放軍總政治部等紛紛下發學習32111鉆井隊的號召,郵政部門發行《向32111英雄鉆井隊學習》的紀念郵票一套,他們的英雄事跡被編入各級學校語文教科書,全國掀起了學習32111鉆井隊熱潮。
32111鉆井隊成為時代的楷模,浸染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這個英雄集體的英雄行為,當時被高度評價為“把讀毛主席的書作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把毛澤東思想化為自己的靈魂,把執行毛主席的指示變成自覺的行動,把革命的利益當成自己的第一生命”。北京、上海、沈陽、廣州、成都、西安、天津等地廣大工農兵、革命師生、革命干部,在宣傳和學習32111鉆井隊的英雄事跡時,共同表示的決心和行動口號是“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腦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學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創英雄的業績”。
1966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周年大會上,32111鉆井隊參與撲火救險的王有發登上天安門,代表全國工人階級發表了講話。毛主席親自接見王有發,并與之親切交談。毛主席對32111鉆井隊和駐地人民奮不顧身保護國家財產的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揚。10月7日,《人民日報》又在頭版幾乎以整版篇幅發表長篇通訊《毛主席的石油戰士是硬骨頭——記同燒傷頑強斗爭的32111鉆井隊的英雄傷員》,并在第四版以整版篇幅刊載歌頌該鉆井隊英雄事跡連環畫。1967年1月號的《人民畫報》辟出專欄,登載32111鉆井隊與烈火搏斗的圖片和美術作品。32111鉆井隊先后在北京體育館等處報告英雄業績,首都有30多萬人聽了報告。張永慶烈士被追授為模范共產黨員,王平、羅太化、吳啟仲烈士被追認為正式共產黨員,王祖明、鄧木全被追認為共青團員。
在宣傳32111鉆井隊英雄集體的過程中,雖然浸染著文化大革命的色彩,但是卻沒有埋沒其愛國主義精神。“32111鉆井隊”與先后涌現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大寨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創業精神”、“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為人民服務精神”等,共同構成了當時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主旋律。
2016年3月9日馬聰寫于西關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