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90高齡王文娟仍上臺演出:為越劇“緊張”一輩子

    專場演出中,90高齡的王文娟在弟子們的簇擁下,以越劇唱腔演繹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潮 攝

    90高齡的王文娟,剛結束為期3天的“千里共嬋娟”王派越劇專場演出。一連忙了幾個月,上海越劇院的晚輩都很心疼她,擔心她身體吃不消。昨天,記者跟隨此次演出的導演陶海來到王文娟家中拜訪。沒想到,老人家很精神,這兩天正收集各方對演出的反饋,為5月在老家紹興的演出做準備。昨天一見到導演,馬上又探討起舞臺細節:“祝英臺的服裝還是要素一些,暗示悲劇的人物命運……”

    談到藝術和人物創作,王文娟總是意猶未盡,“臺下做人要簡單些,臺上塑造人物要考慮得復雜些”。從藝近80年,她的角色更迭幾乎貫穿了越劇的發展歷程:開蒙戲《投軍別窯》中的王寶釧,《春香傳》中的春香,神話劇《追魚》中的鯉魚精,自己編演《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紅樓夢》中最為人熟知的林妹妹……總有人感慨王派對角色的可塑性強,殊不知,角色間的細微差別,都是她臺前幕后反復揣摩而來的,王文娟為角色、為越劇,“緊張”了一輩子。

    籌辦一場越劇演繹的古詩詞音樂會

    這次專場演出,最讓老戲迷驚喜的便是開場,王文娟自己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譜曲演唱了一首《千里共嬋娟》。這一唱,驚嘆的不止老戲迷,同行也坐不住了。記者采訪王文娟時,越劇院著名編劇吳兆芬打來電話,專門向王文娟“討要”這首新歌的現場錄音。

    為演出做的一首“主題曲”,不僅是老藝術家的玩票之舉,歌里還藏著王文娟的一個心愿———做一場越劇演繹的古詩詞專場音樂會。王文娟說:“京劇、昆曲都在嘗試古詩詞音樂會,我們越劇有這么多的流派,為什么不可以嘗試著也做一臺這樣的專場演出?”

    這一次唱了宋詞,王文娟又開始琢磨起唐詩。她饒有興致地用越劇念白吟起《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二》的一句“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忍不住展開想象:“這樣的詞句不僅唱起來很有味道,將軍拉弓的場景也可以化為舞蹈動作。雖然是夜晚,舞臺背景不必總是一輪月亮,也可以是一盞紅燭,更有意境。”從旋律到動作,再到舞美,王文娟都很有創作想法,一股腦說完之后,她又忍不住感慨:“我現在年紀大了,還是希望有后來人把這樣的專場音樂會做起來。”

    復原一出自己參與編劇的《則天皇帝》

    其實十年前,王文娟有過一次藝術回顧專場,《投軍別窯》 《楊開慧》等作品悉數亮相。不過,對于塑造了數十個舞臺形象的王文娟來說,顯然只是冰山一角:《紅樓夢》里,她是焚稿的黛玉,也是撕扇的晴雯;《西廂記》里她扮過崔鶯鶯以一曲《琴心》訴說女兒心事,也曾是叫門的紅娘……這些闊別舞臺半個世紀的角色,在此次演出中都被“王派”弟子們一一搬演。在王文娟看來,有了這些“老腔老調”,才算是圓滿。

    其中最具紀念意義的要數《則天皇帝》。上世紀50年代末,各地劇團都在排武則天題材的作品。王文娟作為演員,也參與編劇了這位女性帝王的傳奇故事。劇中突出表現了武則天作為政治家的魄力,也客觀展現了她最終傳位廬陵王的無奈。其中表達的歷史觀,擱在今天看也很“新”。這兩年影視劇不乏“武媚娘”的身影,糾纏于情感宮斗,一味地粉飾太平,怕是不如這出老戲里武則天在結尾的一句“輸了”的臺詞來得客觀、有力得多。

    50多年不演的戲,王文娟還能背出劇中臺詞,讓上門學戲的弟子王志萍很是佩服,更讓人意外的,是老師的講課方式。劇中一幕,敵軍步步進犯,武則天聽聞消息,要漸進地表現出情勢危急的神態。王文娟這樣比喻:“敵兵已經到淮海路了!敵兵已經到上海越劇院了!”樸實直白的一句話,讓人忍俊不禁,卻也十分形象。

    享受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退休生活

    聽老人家不疾不徐地聊著戲,記者的目光自然地落在電視機柜上的3張照片:一張祖孫三代的全家福;一張與外孫、外孫女的合照;而最大的一張,還是她與先生孫道臨的合照。

    一個是銀幕君子,一個是越劇名伶,相識之初,孫道臨為王文娟分析舞臺形象,大有“眼前分明是外來客,心底卻似舊時友”般相見恨晚之意;交往之間,徘徊于武康路、華山路一帶,繾綣柔情時,兩人常“十八相送”;歷經坎坷最終牽手,平淡歲月里,孫道臨是王文娟手邊的“活字典”。一次演講,王文娟有意改掉自己的越劇念白口音,從區分前鼻音、后鼻音開始請教先生,孫道臨為她一字字地講解。“簡直像在教幼兒園小朋友!”

    雖然孫道臨離世多年,王文娟的言談間還是繞不開先生。還記得退休之初,孫道臨扛了宣紙,備了筆墨,希望她老有所學。為舞臺“緊張”了一輩子,準備享受天倫之樂的王文娟老大不情愿:“他的日程表精確到小時,而我的生活可是按天算的!”

    先生走后,沒了活字典,王文娟反思,是不是該多學點什么?今天練書法,明天畫花鳥,少了督促的人,她反倒更加勤勉。越劇舞臺上不少故事發生在明朝,她便捧起《明朝那些事兒》,也許沒年輕時學得快,那就一點點來。好讀書,不求甚解,便是這位90歲“小學生”的寫照。

    90高齡風采依舊,許多人向王文娟討教長壽秘訣。她卻打趣自己是“外強中干”,臺上精致妥帖的她,生活里既沒有飲食忌口,也不會刻意保養,活得“很馬虎”,想來想去,好像還要歸功于好心態———把心力都交付給臺上的角色,臺下的生活就簡單了。

    記者 黃啟哲

    文章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