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解密 > 正文

    秦嶺深處的茶馬古道遺跡

     

     

    {WNY((CD2{IDV5Z53H{MW]L

     

    秦嶺深處的茶馬古道遺跡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和重要的民間商貿流通通道,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地區(qū)。其源于古代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曾經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學界普遍認為,茶馬古道分為川藏、滇藏兩路,主要是通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西南地區(qū)連接緬甸、不丹、尼泊爾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通道。但作為中外文化和商貿交流的重要載體,茶馬古道絕非僅指那些大道,隱秘于山間水畔的那些小道,就像人體的毛細血管一樣,支撐著人體大動脈的運轉。而秦嶺渭河一線的那些溝溝壑壑里,就有許多曾經的茶馬古道遺跡。

    古道的印記

    秦嶺,古稱南山,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東西橫亙于豫、陜、甘三省之間,主脈位于陜西關中和甘肅東部天水境內,連綿1600多公里,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秦嶺的北面,就是有名的隴山山脈,古時從關中進入隴西的關隴大道就是從隴山而來。而與秦嶺、隴山緊緊相依,流域覆蓋寧、陜、甘三省的渭河,在秦嶺與隴山這兩條巨龍南北相夾的用力下,構造了一條山水相依兩山夾一水的天然通道,即渭河峽谷。

    秦渭間的茶馬古道在這條渭河峽谷上是如何運作的呢?據《寶雞縣志》記載,從關中陳倉西出到天水,有一條馱道存在,這條簡易的駝道經陳倉、東岔河、吳砦城到白峪(即今三岔鎮(zhèn)北峪村)直達上邽城。這從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發(fā)現中得以印證。

    一是古棧道遺跡。從陳倉往西到天水之間,近些年來大大小小發(fā)現多處從先秦到明清不同時期的古棧道遺址,比較典型的有北峪嘴史家窩先秦戰(zhàn)國時期古棧道遺址、佘家門大溝河明清時期古棧道遺址等,這些棧道遺址都分布在渭河峽谷南北兩岸的石壁峭崖上,傍渭水而修建,古時極為隱蔽,最早或是一條徒步行軍的暗道。

    二是先秦墓葬遺址。從陳倉到天水間,從上世紀中后期先后發(fā)現了關桃園、建河等諸多先秦至戰(zhàn)國及秦漢時期的大批墓葬遺址,出土有青銅器、陶器,特別是建河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中發(fā)現了可有“隴棲”等字的銘文,這對研究先秦時期整個渭河峽谷上,秦人的活動情況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史料。棧道、墓葬,這些現實存在的人文遺跡,正是渭河峽谷這條天然通道曾經存在并運轉過的有力證據。

    古道的遺跡

    秦隴界,因“秦隴界”石刻字得名,是如今陜甘兩省的交界處,具體指的是寶雞市陳倉區(qū)鳳閣嶺鎮(zhèn)建河村與天水市麥積區(qū)三岔鎮(zhèn)北峪村交界處。這里地處渭水北岸,一座山頭將秦隴分了界,山頭以東歸陜西,山頭以西歸甘肅。這座不知名的山頭也被當地人叫做“龍頭”,譽為一地的龍脈所在。在秦隴界對面,即渭水南岸,俱歸甘肅管轄,由西向東主要有碼頭、底川、水關、史家窩、佘家門、太碌、吳砦等村落。這些村落或因地名頗具歷史意味,或因地處南越秦嶺的溝道口處,備受關注。比如,碼頭、水關,地處渭水峽谷地帶,歷史上或設過關口,設有貨客碼頭。而佘家門、底川、吳砦等村,都有南進秦嶺大山的溝溝道道,俱為古代渭河峽谷的支線要道口處。

    據史料記載,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經略安撫使王韶在甘肅臨洮一帶與人木征作戰(zhàn),需要大量戰(zhàn)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設立“提興茶馬司”,負責從事收購和以茶易馬工作,同時在陜、甘、川多處設置“賣場”和“買馬場”。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朝廷曾用唐銀10萬兩在秦州買馬,并在秦州、古渭、永寧寨、原州等地設置茶馬交易市場。每年要從京城支銀4萬兩,運出綢絹75000匹以充馬價,買良馬8000匹,可見交易量之大。作為宋朝重要的騾馬交易市場,秦州市場的馬匹要運到中原地區(qū),在宋金、宋遼戰(zhàn)爭糾紛頻繁的背景下,原本暢通的關隴道變得不再暢通,而歷史上長期存在,早在先秦時期就被人們利用,而時下比較閉塞的渭河峽谷,或則擔當起了關隴道不能及的重任。這也就是《寶雞縣志》中記載的渭河峽谷存在一條馱道的由來。

    渭河峽谷上的茶馬古道,主要分布在如今的吳砦城(今麥積區(qū)三岔鎮(zhèn))周邊,以吳砦秦嶺溝和佘家門大溝為主。吳砦城歷史上被稱作“三岔”,亦是因為此地貫通陜甘川三省,東西可沿渭河峽谷進出關中和秦州隴西等地,向南越秦嶺溝和佘家門大溝到今利橋、黨川等地過秦嶺到達巴蜀之地。而秦嶺溝和佘家門大溝河等可越過秦嶺大山的溝道,就是渭河峽谷中“馱道”的支線,亦是茶馬古道的遺跡。

    據有關資料記載,吳砦城自宋代始建城堡,至清代設廳立衙,其曾長期作為關中和川蜀及西北地區(qū)貿易互通的重要驛站,明代天水境內七大驛站中就有“三岔驛”,客貨流很大。

    吳砦城居民世代相傳,在清代前,(吳砦)城南邊秦嶺溝通往利橋南下漢中的這條古道上,駝隊商人絡繹不絕,很多商人都會在長途跋涉之后,在吳砦城下的下川一帶的客棧歇息緩腳。明清以來。吳砦城初具規(guī)模,大小商鋪客棧林立,尤其是城下下川一帶的客棧,足足能排上幾里路;同時,吳砦城上也多了很多店鋪客棧。在吳砦城南邊的秦嶺溝,現有一叫“石碑子”的地方,相傳明末之際,有一富商從漢中一道過來,欲經過吳砦秦嶺溝去往秦州方向,在路過秦嶺溝時,他的商隊遇上了土匪,情急之下,他命令隨從手下將騾馬身上的貨物立即卸載下來,藏于路邊的一片林蔭之中,并做了記號,然后騎馬而逃,來到了吳砦城,土匪來時沒有任何發(fā)現,撲空而歸。在得知土匪一無所獲離開之后,他率眾人前往那片林蔭處去尋找貨物。結果到了一看,當時留的記號還在,貨物也在。他激動之余,深感這是上天的保佑,是這方土地的神靈在護佑他,才讓他避免了重大損失。于是,他自己捐資在此處鑿石立碑刻字,記述了他在此地的經歷,以銘謝天地神靈。于是此地得名“石碑子”。如今,石碑子上的文字早已嚴重風化,辨認不得,但石碑子還佇立在哪里。

    此外,佘家門大溝河古棧道遺址群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信息。據有關專家考證,麥積區(qū)三岔鎮(zhèn)佘家門大溝河古棧道遺址為明清時期的產物,今現存有“嘉慶三年石刻”一處,刻文有:嘉慶三年,李奠芳立橋三土,石匠楊宗德楊孝德,共19字。結合佘家門大溝河古棧道遺址分析,此處棧道遺址當為明清之際,甚至是宋元時期從渭水峽道南越秦嶺而下的一條通道。

    宋金對峙之際,金人曾多次欲渡過渭河這道天然屏障,想一舉拿下川蜀之地,乃至江南富庶之鄉(xiāng)的宋朝根基所在。無奈宋將吳璘吳階弟兄駐守渭河以南防線,其治軍嚴明,戰(zhàn)力極強,致使金人一度寸步難行。由此可見,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之下,存在這樣一條以陸路、棧道為主的交通道路,實在是平常不過。當宋金對峙結束,新的王朝誕生之后,時代漸歸和平,曾經的行軍暗道,或許便成了物資人員流通往來的經濟通道。佘家門大溝河古棧道遺址,亦或是茶馬古道在明清之際的延續(xù)遺跡。

    古道的今天

    當視線回轉到今天,曾經的茶馬古道多已不見蹤影,僅有茶馬古道的遺跡斷斷續(xù)續(xù)的出現在現代人們的視野。歷史的時空里,那些年月里在茶馬古道上奔走的人們,或許正在趕路,馬鈴叮當作響,站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山梁之上,那一隊隊絡繹不絕的商隊和馱隊,帶我們重溫了那些落寞古道的當年的熱鬧。

    茶馬古道作為溝通西南地區(qū)的生命通道,歷史上曾很好的與絲綢之路銜接,打通了中西交流的最新全新路網。如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再次將茶馬古道與當下的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勢必讓這些曾經的熱鬧通途,重新熱鬧起來。

    上世紀中后期,隴海鐵路正式開通,從此,這條被世人認為無路可走的天然通道暢通了。之后,310國道修建通車,讓渭水峽道之間的茶馬古道分支線路再次接入了“主道”。公元2009年,寶天高速的通車,讓關中地區(qū)和隴右大地的歷史聯(lián)系變的更為緊密。無獨有偶,寶天高速正好穿越茶馬古道南北越過秦嶺山脈的諸多溝道,連接了那些已經退出人們視野,分布在秦嶺深處的茶馬古道分支重要節(jié)點,如利橋、黨川、吳砦、小天水等,讓這些地方再度回歸大歷史,接入新時期的新絲綢之路。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