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靜寧美麗鄉村建設文化創意一瞥
留住“老底子 ”煥發“新魅力”
通訊員 李娟淑
犁、桄、鋤、鏟、連枷、簸箕等古舊發黃的手工生產用具,紡車、推車、石磨、篩篩、籮籮、碌碡等傳統生活用品……日前,當筆者走進靜寧縣八里鎮關道岔村時,完全被眼前這些東西吸引住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關道岔村將這些民俗農耕生產用具作為核心內容并集中體現,將美麗鄉村建設的個性化、風格化和對農耕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實現了古老民俗與當代生活共融,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變廢為寶的文化創意
一路上,關道岔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總設計者、靜寧二建項目部經理姚宏利向筆者詳細介紹了該村美麗鄉村建設的創意。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該村休閑文化廣場上的景觀墻所用的材料居然是過去舊式民居上拆下來的青磚灰瓦。“我發現關道岔村很多人家都留有廢棄的舊式磚瓦,于是決定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從各家各戶收購來舊式瓦片并按照靜寧傳統的砌筑方式,擺出了60多種不同造型的文化墻。”姚宏利說。
“收集和保護即將消失的民俗實物,并融入現代建筑體中,其創意價值不可小覷。”民俗專家王知三告訴筆者,每一段的文化墻里面鑲嵌著不同“民俗家當”,這些“民俗家當”正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時代的發展而日漸消失,關道岔通過‘民俗陳列式’的砌筑,為該村留下了一大批印證歷史變革的“活化石”。創意喚醒了文化自覺
“活了70多歲,我實在想不到這些‘破爛’能有這么大的價值。”村民王天戶觸摸著那些被重新整合的破陶罐、碎瓦片,顯得有些不可思議。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村民們慢慢理解了工程的設計創意,這些文化創意喚醒了整個村莊淹沒在時間長河里的深厚情感,打開了村民靈魂深處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懷。
今年28歲的馬瑞峰,主動將家里閑置不用的磨子等農耕用具免費提供給工程隊,被施工人員鑲嵌在文化墻里面。看著陳列起來的自家石磨,馬瑞峰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而馬瑞峰只是主動提供舊物件的村民之一。鄰居王天恩老人說,修建之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認為咱農民就該好好過日子,門面修得花里胡哨有什么用。“可后來大家紛紛把一些老物件交給工程隊,既能保護,也能留住鄉愁。”
文化美體現村落氣質
關道岔村的入口處,有兩棵迎客柳,一側的墻體上鑲嵌了大量關于古絲綢之路的人文圖片。關道岔村原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官道驛站,同時也是商貿必經地,設計方就是以絲路文化為支點,修建了歇馬廳等場景。
沿著村道一直到文化廣場,隨處可見青磚灰瓦藝術造型墻展示出的60多種不同民間藝術壁畫,上面鑲嵌著大量的農耕用具、古陶器等。廣場一側的兩層木制涼廳上,高高懸掛著紅色的辣椒串,擺放著金黃色的大南瓜,和一邊的麥垛造型在視覺色彩和建筑類別上,形成呼應,加上對面的果疏采摘體驗園,正好映射出“民俗體驗園”的名字。
在該村修建的11處主要景觀上,除了體現民俗、農耕文化外,還以靜寧悠久的人文歷史源為依托,包含了陶器文化、根雕文化,以及絲路文化。“這樣既保存了民間手工制品,也對靜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保護和拯救。”姚宏利說。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農民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