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紗燈婆娑 巧手再現古鎮繁華
絹紗上的人物栩栩如生
紗燈內寫著故事名稱
展示河口老紗燈
河口古鎮懸掛的新紗燈
張振祥示范河口老紗燈拆卸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丁凱攝
河口古鎮,位于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鄉,是隴上著名的水陸碼頭。繁榮經濟文化孕育的紗燈,更給這方繁盛土地帶來璀璨煙火。由于這里的紗燈制作考究、文化氣息濃郁被冠以“河口紗燈”久負盛名。張振祥就是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燈火河口紗燈的工匠傳承人,百年滄桑巨變中,昔日燈會美輪美奐的紗燈很多已經遺失,有幸保存下來的一些紗燈也猶如文物般寶貴不能亂用。作為傳承工匠,如何在這個時代將古老河口紗燈原汁原味地重現,是張振祥思考并付諸行動的大事。
西部商報記者 都一鳴 宋芳科
最美人間煙火的衰落與復興
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時張振祥還是個孩子。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夜幕初降古鎮褪去了一天的燥熱。在村口的古渡口,張振祥手捧著蓮花燈,點燃蠟燭后輕輕放入河中,看著花燈漂向遠方。此刻河邊花燈星星點點,小伙伴們都在這個時刻放走一盞河燈來祈求平安幸福。這就是河口古鎮中元節放河燈的傳統,小時候張振祥很期待這一天,爺爺用白瓷碗當底基,在上面扎上漂亮的蓮花,中間點燃蠟燭就是一盞漂亮的河燈。
更盛大的河口燈會,是從爺爺講述中感知到的。河口燈會就是四方鄉親盛大的節日,正常年景每隔兩三年舉辦一次。每逢掛燈的年份,從正月初十開始在河口四條街道同時搭建燈架,每隔丈許即設一燈架,每架掛三盞燈,兩邊掛紗燈,中間掛彩燈,東西南北四街,各設30架燈,每架3盞,全街共120架,360盞燈彩。正月十二“上燈”(試燈),正月十四、十五為“正燈”,正月十六則為之“敗燈”,共計五個夜晚,即寓“五谷豐登”之意,亦稱“五夜元宵”。除此之外,東西南北城樓上,均有燈火裝點。東門城樓上還有百枝燈樹(鐵樹),燃立燈108盞,代表一年四季,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合起來即為108。這個百枝燈樹上的立燈點燃起來,燈光閃閃、火樹銀花,數里之外皆可看見,這也是一處獨特的景觀。
張振祥介紹,河口燈會有記載的舉辦時間是同治末年到光緒初年。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繁榮后陷入低谷,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村民們才重拾了老祖宗的寶貝舉辦燈會,但規模、質量大不如前。近年來,隨著古鎮旅游的開發,這項古老的紗燈技藝才被賦予新的內涵。兒時的美好回憶給他留下了割不斷的燈火情懷,所以他傳習祖上手藝希望能重現當年風光。
追求完美復古精髓
除了家族長輩的言傳身教,河口紗燈的工匠技藝還在一盞盞保存完好的紗燈上。張振祥說,河口的紗燈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用楠木制作的“紗燈”,這種紗燈成正方形,四面繃上紗絹,在紗絹上繪以各種人物圖畫。這種紗燈可裝可拆,保存方便,能反復使用。另一種是仿北京的宮燈,這是一種用紫檀木制作的六角形雕花“彩燈”;還有一種是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木制“方框燈”。這種燈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燈面上題詩作畫。現在他們從村民家中征集發掘出來的是楠木紗燈。這種紗燈材質名貴,紗絹來自南方,柔韌輕薄透明度好。雖然它們在村民家中經歷數代保存,卻依然完好無損。
打開幾層包裹,一盞紗燈的四個燈面就展現在了我們眼前。張振祥提起套弄幾下,一盞漂亮的紗燈就出現在我們面前。張振祥說,河口紗燈的一大熱點就是每盞紗燈的燈面上,各繪一段歷史故事。東街紗燈繪《封神演義》,西街繪《三國演義》,南街繪《東漢十二劉秀跑南洋》,北街繪《香山卷》。一條街的紗燈則展示一部歷史文學名著,觀燈賞畫猶如品讀一部文學名著。
如此美輪美奐的紗燈傾注著前輩工匠的心血和熱情,張振祥通過翻閱古鎮史料得知,僅這些紗燈畫面的繪制就耗費了數十名畫匠半年的時光。在新的時代如何原汁原味地復原河口紗燈,責任便落到了他們這一代工匠身上。近年來隨著古鎮的開發,河口紗燈這項技藝也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張振祥為古鎮制作紗燈,為民俗博物館制作紗燈。每一盞都嚴格按照祖上傳習的技藝,四扇燈面通過鉚有機連接,成為一盞紗燈。
張振祥說祖輩的智慧完美體現在每盞紗燈上,僅僅鉚的制作使用的都是木頭原料,凹凸之間便能讓燈面牢固地套在一起,拆下是平面,套好是立體,便于攜帶和收藏,這也是紗燈傳世百年而不絕的原因。作為匠人,這幾年他潛心研究的便是這套木工工藝,讓紗燈有一個靈活的“關節”,但是紗燈的制作材料來自南方,他們采用噴繪制作的紗燈,故事畫面顯然缺少靈動,而且古老的紗燈要用羊油燈點燈,夜晚風一吹畫面更顯搖曳。現在使用照明燈就免去了天天添燈油的麻煩,原本四個燈面下邊開口的一面,也被匠人們加了面蓋住。可這樣一來原本可以靈活拆卸的紗燈反而被封住了,變得很“僵硬”。他覺得自己嘗試河口紗燈制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近,張振祥又在制作一批紗燈,他告訴記者,他準備去四川自貢采購上好的紗絹,帶回古鎮尋找村上畫匠的后代來繪制畫面,讓這門傳統手藝真正實現復原和復古,原本河口紗燈就是各行匠人智慧匯聚的結晶,所以他也希望自己拋磚引玉帶給這門傳統手藝更多生機,也讓河口紗燈再度照亮古鎮美好的明天。
對話
沒有靈動之美
河口紗燈失去的將是靈魂
記者:在采訪中您提到羊油燈的奇妙之處,和日光燈相比到底好在哪里?
張振祥:這有一個呆板和靈動的區別。河口紗燈燈面上的文學故事工筆繪制惟妙惟肖。夜晚上燈之后在風的吹拂下羊油燈影搖曳不定,體現在精工的人物畫面上,則人物也有了靈動之態,這應該算是電視的雛形吧。但是日光燈顯然不能在風中搖曳,所以精美的河口紗燈,只有羊油燈和自然風的結合才算最佳,這也是祖輩的智慧。
記者:目前,你在傳統紗燈制作上還面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解決?
張振祥:河口紗燈是集體智慧,我作為傳承人也只是懂得其中一部分。現代花燈制作多樣,僅論美觀可能不輸河口紗燈。我們在以前的制作中,因為人力物力原因也嘗試噴繪燈面,但結果是讓紗燈失去了靈動之美。沒有了這個美,河口紗燈失去的將是靈魂。因此,今后作為傳承人,我們要做河口紗燈,就要讓紗燈原汁原味,這樣才能有文化價值和獨到之處。
記者體驗
輕輕一摁鉚
紗燈裝好了
張振祥在院子里向西部商報記者展示了清朝遺留下來的古紗燈,他說古紗燈最大的特點就是易于拆卸。記者看到張振祥組裝好的紗燈后提出也要嘗試一下,張振祥說:“其實制作古紗燈最大的一個訣竅就是鉚,它呈上大下小的形狀,只要將四面的鉚輕輕往下一摁,這個燈就裝好了,等到拆的時候就將其輕輕往上一提就好了。”記者按照他的說法,輕輕松松就將紗燈安裝好了。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西部商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