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甘肅 > 正文

    甘肅鄉村從原生態“鄉情山水”中尋求脫貧新路

    甘肅鄉村從原生態“鄉情山水”中尋求脫貧新路

      新華社蘭州5月21日電(記者屠國璽 王衡)五月里,甘肅隴南康縣長壩鎮的花橋村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熱鬧的時期。村口的千年菩提樹正值花期,滿樹白色小花每天都要吸引四五千名游客的到來。而這個小村莊只有200多戶、總人口814人。

      這個地處西部大山中的小村莊,怎么一下子就讓眾多游客鐘情、紛至沓來呢?游客口中,最多的贊嘆就是這里有著原生態的“鄉情山水”:除了參觀千年的菩提樹,還可以探訪北“茶馬古道”上馬幫經過的古城樓,欣賞古老的羊皮鼓舞和毛山歌,品嘗幾口當地土法釀制的苞米酒……

      村支書田仲虎說:“這些東西以前村里都有,可就是換不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錢。”盡管山好、水好、物產不少,可村民的收入到去年底也只有人均3000元,其中80戶群眾的收入還在貧困線之下。

      一年以前,花橋村“藏在深閨人未識”,不是說外地游客不愿來,而是來了“要吃沒吃的、要玩沒玩的”,西部貧困鄉村發展滯后的種種表現這里都能找到。就連本地的年輕人,也是“出去了不想回來”。

      花橋村的躍變源自于鄉村旅游的發展。去年下半年開始,隴南市一家旅游公司投資5000萬元在村里建起了接待中心、自駕營地等旅游必需的基礎設施,并沿著穿村而過的長壩河兩岸搞起景觀河堤。

      完成了“美顏”的過程,花橋村的美名開始快速遠揚。甘肅省內和周邊省份陜西、四川的游客紛紛前來。古老的羊皮鼓舞不再只是正月里才跳起來,現在村里20多個人每天都要給游客跳上好幾回;古老的水磨坊也不再是擺設,每天都有許多游客要上陣體驗一番;油坊、豆腐坊、酒坊每天都游客盈門,村里還專門開了一間電商體驗店,看上了當地的特產,就可以掏出手機當場下訂單。

      游客多,需求多,對于村民們來說,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收入多了。田仲虎說:“現在幾乎每個村民都參與到了鄉村旅游當中,都能受益。”貧困戶卯小平不出門打工了,現在接待中心里當領班,每個月工資2000多元,她的丈夫則在建設中的房車基地上當泥瓦工,每個月收入超過3000元。

      不僅如此,村里的還有不少外出“能人”重新回來了。28歲的姑娘楊明霞,在廣州打工7年成為一家日資企業的主管,還去過日本3個月,收入每月5000元;可她還是拉著自己的姐姐和姐夫返鄉,投入30萬元搞了農家樂,現在每天都有2000元的收入,她說現在也不想出去了,想招一個好女婿在家里創業。

      更為重要的是,像楊明霞這樣的能人大戶都將加入村里的旅游公司,到年底,公司盈利的一部分將向貧困戶分紅。田仲虎預計,到時候每個貧困群眾都能有3000元的分紅。“也就是說,單靠這一項,我們村今年就能整體脫貧。”

      不只是花橋村,僅在康縣,就有40多個美麗鄉村通過發展旅游業,努力從“鄉情山水”中尋求脫貧新路。有的主打鄉村體驗,有的則展現原生態的山水。在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看來,西部鄉村旅游正迎來“黃金期”,許許多多昔日偏僻的貧困鄉村,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其原生態的“鄉情山水”可以迅速對接游客多樣化的需求。而對貧困農民來說,旅游則幫助他們快速實現從農業到服務業的調整,相比于附加值低的傳統農業,高收入的服務業能使貧困人口迅速脫貧致富。

      按照計劃,到2020年,地處西部的甘肅省將扶持500個貧困村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帶動70萬以上的貧困人口告別貧困、奔向小康。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