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送養老院,你們想都別想,打死我都不會去,你們這就是嫌我老了,不想要我了。”近日,82歲的太原市民秦月娥因為拒絕去養老院和家人鬧起了別扭。據記者了解,鬧別扭的原因,主要是老人害怕自己被忽視。
事件
害怕被兒女拋棄死活不進養老院
秦月娥育有兩兒一女,因為老伴走得早,她的身體又不好,就跟著兒女一起生活。每家住三個月,成了秦月娥老人近三年來的生活。這三年來,在孩子們家輪流轉,雖然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但是能有兒女陪在身邊,秦月娥并不會孤獨。
2014年3月,秦月娥大兒子的岳母生病,成了半失能老人,全家無力照顧,就送到了養老院,盡管養老院悉心照料,但是一年后,老人還是去世了。秦月娥聽到親家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再加上電視劇里經常看到子女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幾年不聞不問的悲涼,不止一次暗下決心,自己絕對不去養老院。
親家的后事料理完,已經65歲的大兒子和62歲的大兒媳都病倒了,去醫院檢查,一個患有心臟病,一個患有高血壓。2015年5月,正好輪到秦月娥到大兒子家居住,大兒子把老人接到家中后,發現秦月娥的生物鐘很混亂,10時起床,凌晨4時才睡覺。
秦月娥早晨起得晚,大兒子還可以接受,但是晚上不睡覺,實在是受不了。因為秦月娥睡不著時,不是安靜地等待入眠,而是要看電視,她聽力不好,總得把電視音量調到很高,不僅兒子、兒媳受影響,就連周圍的鄰居也時常半夜過來敲門。
因為晚上睡不好,大兒子越來越憔悴,去年5月底就住進了醫院。大兒媳只能一個人既照顧婆婆又照顧老公,晚上睡不好覺,導致頭暈頭疼。無奈之下,大兒媳喊來秦月娥的其他兒女商量對策。
秦月娥的三個兒女全都已經60多歲,二兒子患有糖尿病,女兒因為腦溢血,致走路不便。三家人經過研究決定:為母親秦月娥在太原市找一家最好的養老院居住,費用三家平攤,每日一家派一個代表去看望老人,以此消除秦月娥的不適應和孤獨。當秦月娥知道家人是這樣“處理”自己時,情緒當即就失控了,“他們就是嫌我年紀大,成了他們的負擔了,誰都不想要我了。”秦月娥邊哭邊說。
調查
85%老人拒絕養老院原因有四方面
6月1日,就“是否愿意住進養老院”這一問題,記者向102名超過60歲(最小者61歲,最長者88歲)的老年人做了問卷調查。這其中,有87位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去養老院。
有31人擔心失去自由:73歲的陳永九告訴記者,“前年,小區里的一個老爺子被送進了養老院,一位老伙計去看他,回來后告訴我們,進了養老院就失去自由了,一切都被提前設定:啥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看電視?什么時候上床睡覺?甚至連什么時候排便?吃什么?吃多少?都被人規定……這和住監獄有什么區別?我可不去受那罪去,如果兒子要送我去養老院,我就和他斷絕父子關系。”
有13人覺得只有無家、無子孫的老人才住養老院:提起去養老院居住,80歲的王夢發著急地說,“養老院那地方是為沒有子孫,沒有家的老年人開設的,我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孩子、老伴,干嘛要去養老院住?況且去了那里,還得適應,又不是自己的家,我才不要受那罪。”
有23人怕孤單,沒有伴兒:
“我在這里居住了幾十年,身邊有幾十個能玩到一起的老伙計,每天我們都在一起打牌,一起買菜,一起侃大山……如果要去養老院,就會離開我的這幫老伙計,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沒人陪我打牌,沒人陪我侃大山,又不能回家,或許將來有一天我不能動了會同意去那里,但現在是絕對不會去的。”71歲的劉世平老人激動地說道。
有20人擔心外界說三道四:
69歲的王戰英認為,去養老院會讓人說三道四,“父親的一位戰友去年被送到養老院生活,雖然他覺得在那里生活得很好很愉快,但是他的兒子卻總被鄰居指責不孝、沒良心等,讓快70歲的兒子抬不起頭。不論他兒子怎么解釋,別人都理解不了。我不會去養老院,因為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人戳著脊梁罵不孝。”
專家
住養老院可以先適應一個月
就“老人居住養老院”的問題,記者咨詢了太原市新世紀的心理師王麗,并采集到一個案例。
兩年前,70多歲的劉老太太,兒女要把她送進養老院生活,她覺得兒女們要棄她不顧,死活不同意,鬧了一個月,吃飯沒胃口,睡覺不踏實,一下子從102斤瘦到了91斤。
其實,兒女要送劉老太太去養老院,是想讓她多融入集體生活,讓她不至于在兒女都忙工作的時候,一個人在家胡思亂想。但兒女未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講給劉老太太聽。
對于集體生活,老太太很感興趣,但又怕兒女們從此不再管她。最后,事情是這樣解決的:劉老太太先去養老院住一個月,如果兒女不是每周都去看她,一個月后老人便回家。雙方同意后,兒女讓老人自己選擇了一家喜歡的養老院,住下后一直到現在。
劉老太太說,“我去養老院每天都很開心,真慶幸那會沒有固執。”
王麗說,兒女要把自己的觀點向老人講明白,不能強求。而老人要勇敢邁出去,也許邁出去后會更快樂。
山西省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員說,目前在這里居住的老年人有350多位,每位老人初入養老院都會或多或少不適應。養老院會幫助每一位老人去適應養老院的環境,比如幫他們介紹能聊得來的老人做朋友,按照他們過去的作息時間生活一段時間后再做調整,讓他們的子女經常過來探望等,護理人員都會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孝順。老人會逐漸適應,甚至比過去還要開心。
數據
太原市有多種養老形式老年人可自行選擇
記者了解到,目前,太原市60歲以上老年人近64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4.8%;80歲以上老年人9.19萬,占全市老年人總數的14.4%;全市空巢老人35萬,占老年人總數的54.8%;失能、半失能老人2萬余人,占老年人總數的3.13%。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98%的老年人認為養老院就是傳統觀念里把一些老年人關在一個固定的空間中,失去了與外界交流的地方。
其實不然,為了迎合老齡化社會,太原市近幾年還衍生出社區嵌入式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日托中心、老年餐廳、社區微養老院等,還有主打醫養結合的養老院。
老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養老院。如果不想做飯,可以選擇老年餐廳;如果只是白天寂寞沒人陪,還得有人照料,那么可以選擇日間照料中心或日托中心;如果不想離開社區的親人和老伙計,可以選擇社區嵌入式養老院或社區微養老院;身體不好,需要有醫生和護士照顧,可以選擇醫養結合的養老院;這些養老院都有娛樂和文化場所,住進去可以結交新的同齡朋友,和他們一起吃,一起聊天,一起玩耍,老年人可以在那里獲得家的溫暖。心理師王麗認為,像秦月娥的兒女一樣身體不好照顧不了老年人,可以選擇居住地周邊的社區居家養老院,比如,社區嵌入式養老院或社區微養老院。(記者喬靜濤)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