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擬于2016年完成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兩圖合一。到2020年,把全市建設用地規模縮減到2800平方公里以內,平原區開發強度控制在45%以內。
作為中國典型的大城市,北京率先向“大城市病”出擊。6月17日,北京市公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2016年完成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兩圖合一”,堅守產業禁止和限制底線,在五環路內嚴禁新增建設用地,到2020年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
目前,中國大城市普遍面臨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擁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北京市也不例外。針對大城市的“城市病”,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早在2015年底便已對各城市發展提出了要求,即“多規合一”、劃定城市增長邊界等。
北京公布的《意見》則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基礎上,根據北京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具體目標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推進總體規劃層面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的“多規合一”,劃定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以及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
在總體規劃層面,北京市將以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為契機,推動城市規劃管理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合一,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統一,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實現多規劃底圖疊合、數據融合、政策整合,描繪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法定藍圖”。
而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北京將把街區,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的基本單元;逐步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共空間等專項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相融合,構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統一坐標系”。未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區域,則不得進行建設。
上述目標若能實現,將有利于改變城市發展“規劃多、執行難”的局面,讓幾十種不同部門制定的城市空間規劃相互協調,避免沖突。
就在《意見》發布的前一天,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曾表示,北京市規劃委及市國土資源局將進行機構合并,計劃7月底完成新機構的掛牌組建,從管理職能上實現“兩規合一”,促進城市規劃轉型與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相互融合,使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更一致。
除推進“多規合一”,北京市還擬將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紅線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制定差異化的“三區”管控政策。
對于生態紅線區,要強化生態底線管理,探索建立生態用地儲備制度;對集中建設區,應嚴格落實建設邊界,優化功能結構,集約高效發展;而在限制建設區,實現“減地增綠”,推動集體建設用地騰退集中。
用五年清查處理全市違法建設
依據《意見》,北京市還鼓勵原土地使用者自主或合作減量開發自有存量用地,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全面清查并處理建成區違法建設,到2020年把全市建設用地規模縮減到2800平方公里以內,平原區開發強度控制在45%以內。
此外,《意見》還表示,要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到2017年存量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20年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為此,北京市將嚴格控制增量,堅守產業禁止和限制底線,五環路內嚴禁新增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完善支持和激勵疏解的政策措施。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