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一名研發工程師展示“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
昨日,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露出真容。本版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由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套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國產化。
基于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系統的三項全機應用入圍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該獎設立30年以來,中國團隊從未入圍。此次,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系統研發的三個課題入圍該獎項,占入圍總數一半。
世界運算最快是種啥感受?運算一分鐘相當于地球人算32年。
“相當于200多萬臺普通電腦”
“簡單來說,這套系統1分鐘的計算能力,相當于全球72億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如果用2016年生產的主流筆記本電腦或個人臺式機作參照,‘太湖之光’相當于200多萬臺普通電腦。”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楊廣文介紹。
走進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1000平方米的房間內,記者看到了“神威·太湖之光”的“真身”:
由40個運算機柜和8個網絡機柜組成。每個運算機柜比家用的雙門冰箱略大,打開柜門,4塊由32塊運算插件組成的超節點分布其中。每個插件由4個運算節點板組成,一個運算節點板又含2塊“申威26010”高性能處理器。一臺機柜就有1024塊處理器,整臺“神威·太湖之光”共有40960塊處理器。
“每一塊處理器相當于20多臺常用筆記本電腦的計算能力,4萬多塊再組裝到一起,速度之快可想而知。”楊廣文說。
“中國心”打破30年技術封鎖
30年前,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用戶有一個神秘的“玻璃房”:美國人把一臺超級計算機賣給中國,用不透明的玻璃包裹得嚴嚴實實,中國技術人員沒有授權不得入內。
正是這種封鎖帶來的激勵,讓我國下大力氣研發全國產化的“神威”系列超級計算機,直至此次登頂國際榜單。只有5厘米見方的薄塊“申威26010”不僅成為“神威·太湖之光”的心臟,也成為我國自主研發打破30年技術封鎖的一柄利器。25平方厘米的方寸之間,集成了260個運算核心,數十億晶體管,達到了每秒3萬多億次計算能力。單芯片計算能力相當于3臺2000年全球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
楊廣文表示,不可否認,“神威·太湖之光”的成功,標志著我國超級計算機研制能力已位居世界領先水平,但在技術儲備、系統穩定性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明顯差距。
國家并行計算中心的相關科研人員表示,需要解決的技術關鍵環節非常多,以能耗為例,“神威·太湖之光”一年的用電量達到15兆瓦,相當于3個清華大學的用電量。以現有技術即使能夠實現百億億次,能源消耗將十分驚人。
更為關鍵的是,無論速度有多快,發展超算始終是為了“致用”,而這仍然是當前我國超算發展的短板。
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張鑒表示,我國利用超算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不足,相關商業應用軟件仍為國外壟斷,在軟件研制、應用開發和人才培養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 揭秘
三項入圍戈登貝爾獎的應用分別為中科院軟件所與清華大學、北師大合作的“全球大氣非靜力云分辨模擬”;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高分辨率海浪數值模擬”;中科院網絡中心的“鈦合金微 (微博)結構演化相場模擬”。有效使用超級計算機,算天、算地、算人,還能算命。
1 算天:風中哪朵雨做的云?
氣象臺的天氣預報準度一直在提升,這背后其實都是超級計算機的功勞。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王蘭寧教授,是中科院軟件所與清華大學、北師大合作的“全球大氣非靜力云分辨模擬”團隊成員之一。他從上世紀90年代從事氣象預報員,到后來轉型成為大氣分析專家,預報天氣的準頭不斷提升。
“下不下雨關鍵看云層運動,在沒有超算之前,觀測云層的精度是按照經緯度。有了超算之后,就可對云層運動進行精確模擬與觀測。”王蘭寧說。
為了提高觀測精度,他十幾年來追逐著超算發展的腳步。2011年,他在天津的“天河一號”上實現了觀測精度10萬公里的目標;隨后,他又在“神威·藍光”實現了1萬公里精度;今年,他在“神威·太湖之光”上實現了9公里精度。如今,他又在向著3公里精度努力。
“如果能夠盯著每一朵云,天氣預報就將萬無一失。”王蘭寧說,當然,這還需要更強的超算能力支撐。
2 算地:找飛機,抓偷排
尋找MH370,是世界科技角力的戰場。一個必經的環節是數據處理,擔當這一環節的角色即是超級計算機。“只要有足夠精確的相關數據,超算就能找到失事飛機。”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黃小猛說。
除了找飛機,還有更多接地氣的事情倚仗超級計算機來解決。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正在國家超算無錫中心進行的一項課題,就是深圳市污染物擴散的模擬。通過超算模擬,可以根據目前污染物的情況,計算出未來一段時間的大氣污染物濃度和分布,進行空氣質量預報。從預報結果還可以計算出哪些污染源“貢獻”最大,了解污染的來龍去脈,為污染防控提供決策指導。
“現在已經可以實現倒推排查究竟是哪個排放點導致了某次大氣污染,未來將能夠實現每個小區、每個居民點空氣質量的準確預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榮亮說。
3 算人:判定腦梗塞風險
模擬血流、模擬心臟、模擬人體任何一個部分,有了超級計算機,這些都不再是夢想。
近期,美國科學家利用世界前十的超級計算機,選取一名真人掃描其血管系統,通過3D建模技術建立動脈系統模型,成功地再現了整個人體的動脈系統。任何直徑或寬度在1毫米以上的動脈血管都會出現在模型中,而且模型的分辨率達到了9微米。
只要運算核夠多、速度夠快,醫療工作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將大大提升。
陳榮亮近日也在利用“神威·太湖之光”對人體血流進行模擬與分析,例如可以及時有效地判定一個病人是否會發生腦梗塞的風險。
“過去,對一個可能發生腦梗塞病人,醫院難以判斷是否要進行支架手術,一般都會通過從大腿動脈處放進測壓導絲進行測量,這種方式既危險又痛苦。如今,經過模擬計算,只要血流儲備分數如果小于0.8,就要做手術。”陳榮亮說。
4 “算命”:找出你個性偏好
超級計算機,在我們認識自己方面也能派上用場。
該功能的正式名稱叫“個性特征服務”。美國的IBM超級計算機“沃森”近期宣布,通過對每個人2300條最新社交網絡推文的解讀,應用語言學分析方法歸納總結你的社交特性,然后將你與其他幾十萬甚至數百萬用戶進行比較,從而勾勒出你與眾不同的個性。
“沃森”的分析程序如果由“神威·太湖之光”來做,是不是會更加準確?
“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畢竟我國的超算已經達到了足夠的分析能力。”長期從事超算應用的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人員周純葆說。只要科學家們的“腦洞”夠大夠好玩,設計禮服、設計創意食譜、設計任何你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玩意,超級計算機都有機會搶生意。
本版稿件/綜合新華社電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