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人物 > 熱點 > 正文

    杜佐后裔在東柯

    核心提示: 從杜代娃先生家走出來,筆者心里很沉重,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的杜甫與住在東柯谷的杜佐后裔之間竟有這么多的傳奇。東柯以杜甫詩文為載體,讓傳奇聯系了千年而不衰。今天我們傳承杜甫文化,更應該以地方人文文化為抓手,在東柯谷挖掘杜佐文化應該提上日程。臨走時,杜代娃呼吁將《示侄佐》詩歌刻碑立于街亭,永久傳世,這真是一個好的項目,愿此創意能夠實現,愿街亭杜姓家族康安。


                                                             作者 董小飛

    大唐乾元二年,詩圣杜甫攜眷西行,投奔親侄杜佐于街亭東柯谷,在這里寫下了光耀千古的詩章《秦州雜詩》,奠定了杜甫文化在天水文化板塊中的重要位置。《秦州雜詩》中有一首詩歌是杜甫當年寫給侄子杜佐的,名曰《示侄佐》,他寫到,“多病秋風落,君來慰眼前。自聞茅屋趣,只想竹林眠。滿谷風云起,侵籬澗水懸。嗣宗諸子侄,早覺仲容賢。”這首詩歌如實地反映了東柯谷的山山水水和寄托了杜甫對家族諸子侄的期望之情。自《示侄佐》被杜甫創作完成后,千百年來在東柯谷盛傳的同時,杜佐后裔將詩歌引為家訓流傳。在東柯谷,杜姓家族經歷了許多變故,如今家族最年長的當數天水杜甫研究會會員杜代娃先生。
    杜代娃先生生于1946年8月,現年70歲,是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街亭古鎮樸實的農民。杜代娃每天都會來街亭子美閣走一走,不管多忙。子美閣供奉著杜甫遺像,常來這里他心里覺得比較心安,算是心里的一種寄托吧。杜代娃十二歲便失去了父親,這讓杜代娃的人生充滿了滄桑。因為筆者與杜代娃同是杜甫研究會的會員,不善言辭的他對筆者卻應對的來,寒暄幾句后便引著友人張亞生和筆者來到了他的獨家庭院。
    來到杜代娃先生家,滿院盆景如春,房內墨寶馨香,讓人有種走進書本的味道。說明探訪杜氏文化的來意后,杜代娃打開了他家珍藏的文物,百張發黃的地契、房院單記載著他們家的過去。在家族成員當中,筆者發現了幾個杜姓人的名字,杜前進、杜興旺、杜根長、杜應周、杜德成、杜應蒼、杜生才等,如此看來,過去杜代娃家族人口鼎盛,是一個大族家庭,這和現今杜代娃家族只有兩戶人家的現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地契房單來看,杜代娃家產業巨大,掌握著觀音閣、杜甫祠在內的約三十多畝的房產。這些說明杜姓在街亭古鎮曾今是一個望族。
        在這些文存當中,我們找到了光緒二十年四月和民國十八年新春二月二關于杜甫祭祀活動的賬單。說明杜甫文化在街亭古鎮根深葉茂。杜代娃講,他小的時候家族祭祀由他太爺杜應周主持,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全杜家子弟排隊前來祭祀,正堂中懸掛祖先圖影,活動顯得嚴肅正統。同時每年還如期舉行全鄉人民參與的杜甫文化廟會活動,廟會活動中除了祭祀活動外,還演唱皮影戲,十里八鄉人民都來參觀,活動很熱鬧。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土地放到戶。
    此后,杜家家族整體走下坡路,一族人遷徙到天水市秦州杜家溝居住,留下來的子弟很多半路夭折,幾房人還絕了戶。于是慣例的周年杜甫祭祀活動慢慢衰落下來,只到2006年由村民仙貴錄、何存喜、張喜林、胡根太當會長搞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至于家族合祭的祖先圖影,由于他家當時生活一時陷入困難,在沒法子的情況下,他在1999年以700塊的價錢賣給一個古董商人,這是他十分懊悔的一件事情。2005年天水杜甫研究會成立后,普查杜甫遺存時他才知道這個圖影的價值,這令他十分惋惜。杜代娃回憶說,這個圖影共三層,第一層著唐裝,有兩人坐著,一男一女,童子待立兩旁。第二層有6人,戴方巾。第三層有十幾個位置空著,不知道是何原因,后來才知道古人是生一個填一個,這沒有填的大概是絕了后吧。
        從杜代娃先生家走出來,筆者心里很沉重,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的杜甫與住在東柯谷的杜佐后裔之間竟有這么多的傳奇。東柯以杜甫詩文為載體,讓傳奇聯系了千年而不衰。今天我們傳承杜甫文化,更應該以地方人文文化為抓手,在東柯谷挖掘杜佐文化應該提上日程。臨走時,杜代娃呼吁將《示侄佐》詩歌刻碑立于街亭,永久傳世,這真是一個好的項目,愿此創意能夠實現,愿街亭杜姓家族康安。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