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武漢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或與梅雨期有關

    近日,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南方大暴雨、武漢等城市全城“看海”的場景和新聞刷屏呢?持續不斷的暴雨使湖北多個城市淪陷在洪澇之中,操場變泳池,草地變海域。此時正值梅雨季,那么這次規模這么大、持續時間這么久的大暴雨,跟梅雨有關系么?如果梅雨季“沒雨”又會如何?

    武漢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或與梅雨期有關

    梅雨到底是什么鬼?

    關于梅雨的稱謂,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我國很多古書史籍中多有記載,如唐代的柳宗元《柳河東集》卷四十三《梅雨》中詩句“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陸游的《劍南詩稿》卷七十七《枕上》中的詩句“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浹衣裳失夜眠”等。

    在氣象學上,梅雨主要是指每年初夏時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等地常常出現的一段降水量較大、降水次數較頻繁的連陰雨天氣。因這一時段正是江南特產黃梅的成熟期,所以將其稱為“梅雨”或“黃梅雨”。又因這段時期氣溫高、濕度大,為霉菌滋生提供極佳溫床,衣物及器具容易發生霉變,所以也叫“霉雨”。對此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p>

    武漢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或與梅雨期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梅雨并非我國的“特產”,在日本和韓國地區同樣也有梅雨期,分別被稱作“Baiu”和“Changma”。

    梅雨期間多暴雨

    宋朝詩人趙師秀說“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再現當地梅雨季節的景象,細雨綿綿、連月不開的景象,就像一個溫柔婉約、略帶哀怨的小姑娘。

    但,對于南方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朋友來說,就是“問世間晴為何物,直教人曬不干衣褲”,說出來都是淚啊!這“梅姑娘”時常會表現出“暴力”傾向,甚至無理取鬧變身為“梅超瘋”,給我們帶來大雨傾盆、洪水滔滔。

    有統計顯示,梅雨地區全年大雨、暴雨日的三分之一左右都出現在梅雨期。梅雨量一般占全年雨量的20%~30%,有時甚至達50%。由梅雨期降水而引起的江河水位上漲時期就是梅汛期。這是我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主要的汛期,是一年中流量最大的時期。而歷史上長江、淮河流域的大洪水也大都發生在梅雨期。

    武漢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或與梅雨期有關

    洪澇(圖片來源:國際在線)

    1954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從6月12日起進入梅雨季,一直持續到7月31日,汛期總雨量800-1300毫米,湖北、贛北、皖南甚至超過2000毫米,由此導致了長江中下游近100年間最大的一次洪水。而1991年的典型異常梅雨使安徽、江蘇兩省大范圍地區遭受洪澇災害,災情之重同樣為近百年來罕見。此次梅雨天氣平均開始日期為5月18日,比常年提前近一個月,持續時間長達56天,比1954年還長6天,總降水量達500毫米以上,有些地區達700~12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3倍。據統計,1991年洪水受災人口4314.7萬,直接經濟損失275.3億元。

    讓我們刻骨銘心的98大洪水,梅雨也同樣難逃干系。資料表明,1998年,長江中下游遭遇了“梅開二度”——即兩段梅雨期,第一段梅雨期從6月11日開始,長江中下游連續暴雨,隨后雨帶西移至四川、重慶等長江上游地區。第二段梅雨期于7月16日開啟,一直持續到8月3日,隨后雨帶又回到長江中上游。汛期整條雨帶圍繞長江下個不停,使長江洪水形成“峰連峰”的態勢,最終導致了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的發生。

    武漢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或與梅雨期有關

    1998年特大洪水抗洪現場

    說到這里,很多人就會不由自主的跟當前的洪澇聯系起來。沒錯,近日湖北等地的嚴峻汛情,梅雨期的暴雨絕對可以說是“主謀”。

    今年長江中下游于6月19日入梅,其“暴力”盡顯無疑,僅以6月30至7月4日的暴雨為例,此次過程長江中下游降水量普遍有100~250毫米,過程雨量50毫米以上和100毫米以上范圍分別為108.8萬平方公里和40.1萬平方公里,均為今年以來最大。根據國家氣候中心評估,此次降雨過程強度為特強,是入汛以來我國最強降雨過程!

    這期間,上百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長江一號、二號洪水相繼形成,湖北險情最為嚴峻,多地一片汪洋。

    武漢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或與梅雨期有關

    鄂州體育場暴雨中變浴盆(圖片來源:中新網)

    如果梅雨季“沒雨”……

    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江淮梅雨會在6月中旬前后“光顧”。但有時候會早來,有時候會“遲到”,個別年份則直接“缺席”,形成“空梅”現象?!翱彰贰币话闶怯捎诟睙釒Ц邏喊l育得早而且特別強大,暖濕空氣能迅速地把冷空氣推往北方,使冷暖空氣不能長久地維持在江淮地區,就難以形成持久的連續陰雨天氣。

    當然,“空梅”年份并不是一點雨都不下,只是降雨量達不到入梅的標準。但總體而言,在“空梅”年份,降水總量要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少。

    梅雨過少則會引發干旱災害。如1958年、1978年都是“空梅”年份,沒有典型的梅雨出現。整個夏季雨量甚微,5-9月份的總雨量大多數地區不足400毫米,不及常年同期降水的一半,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干旱年。1978年的大旱,主要在江漢、江淮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旱區波及范圍廣泛,造成巨大損失。

    武漢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或與梅雨期有關

    干旱

    梅雨過多易澇,過少或沒有則易旱,正所謂“過猶不及”。所以,適可而止為最佳,走極端就容易帶來危害。天氣如此,我想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吧。(本文由科學大院首發,公眾號ID:kexuedayuan)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張佳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