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黃河千年古鎮”榆中青城“修復重啟”(組圖)

    青城古鎮在甘肅榆中縣境內,作為軍事要塞始建于唐,在宋仁宗年間秦州刺史狄青巡邊時加筑,故名青城。鐘欣/攝

    黃河南岸的青城古鎮,一群身穿漢服的孩童們在青城書院誦唱《論語》、《弟子規》。古街上,客棧、茶館、陳醋店鋪,都開門迎客了,一幅古代鬧市繁華區的盛景。這就是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古鎮”的青城古鎮,距今有千年歷史。

    青城古鎮在甘肅榆中縣境內,作為軍事要塞始建于唐,在宋仁宗年間秦州刺史狄青巡邊時加筑,故名青城。古時,這里是以水煙為主的貨物集散地而形成“水煙經濟”,客商云集的“泊來文化”使其古民居獨具一格。

    在黃河南岸的榆中青城古鎮,身穿漢服的孩童們在青城書院誦唱《論語》、《弟子規》。鐘欣/攝

    3日,來自加拿大、美國和臺灣等地的華文媒體記者沿著黃河流經省份慕名而來,踏訪青城古鎮。記者隨行采訪時看到,仿古街小吃、旅游商品琳瑯滿目,這里古建筑群保存完整,游客并不多。

    榆中縣青城鎮黨委副書記滕志國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千百年來,古鎮歷經盛衰,隱匿在大西北黃土高原深處而“養在深閨人不識”。近年來,因旅游基礎設施還未建好,古鎮也極少向外宣傳,然而周邊游客自駕前來者與日俱增。

    城隍廟、青城書院、高氏祠堂、羅家大院、青城水煙、闖王墓、古民居四合院……文物古跡諸多,2007年,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被中國政府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隨著國家旅游文化融合發展、文物修繕保護等政策,這一文化瑰寶被人漸識而旅游興起,與此同時,古老的水煙等非遺技藝也再次啟用,古城百姓的生活也在悄悄發生著巨變。

    目前,這一黃河千年古鎮青城已正式“修復重啟”,累計投入2.6億元啟動古鎮文物修繕、基礎設施建設、港口客運站建設,建成了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停車場等。

    在榆中青城古鎮,城隍廟、青城書院、高氏祠堂、羅家大院、青城水煙、闖王墓、古民居四合院……文物古跡諸多,2007年,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鐘欣/攝

    滕志國介紹,當前已完成古民居保護修繕工程20院,此外計劃投資3000萬元,建農耕博物館、水煙博物院和民俗博物館,并將傳承和展示道臺獅子、西廂小調、柴山、英雄武鼓、鐵芯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城種植水煙始于明代,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制作水煙的場地、工具和工藝。青城古鎮旅游公司總經理張成軍說,古鎮“重興計劃”中將這些古老記憶重新展示,帶動就業,使游客“穿越”唐宋,感受純手工作物傳統記憶。

    走進羅家大院,院子中有當年水煙作坊、水缸、石桌,兩進院子陳設有刺繡、燈籠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園里有一處荷塘,荷葉碧綠,生機勃勃。此前《老柿子樹》等影視劇在此院拍攝。

    青城東灘一帶數百畝的荷塘是近幾年來發展的新興產業。盛夏季節,水面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撲面。荷池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成為當地民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

    古城65歲老太羅金霞當了一輩子農民,兩年前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古城經營一家民宿,當起了“掌柜”。她說,青城人祖祖輩輩守護的古村帶來了數不清的游客。

    記者 南如卓瑪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