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解密 > 正文

    誰是歷史上第一個開拓海洋權益的皇帝

    孫權在中國歷史上開拓海洋權益的貢獻影響深遠

    現(xiàn)在的中國雖然擁有180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但是,中國目前享受的海洋權益卻似乎與中國現(xiàn)在的地位并不相稱,尤其是近百年來一直處于尷尬的地位,不斷沒有真正的出???,而且就是中國的近海包括南海、東海、黃海都有著各種糾紛,根本原因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一直不重視海洋權益,尤其是清朝,中國其實是傳統(tǒng)的陸權國家。即使如此,翻開中國歷史,中國其實也是一個逐漸重視海洋權益的國家,明代應該算是中國重視海洋權益的最高體現(xiàn),鄭和七次下南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巡游世界的國家,可惜的是,清代時期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導致了現(xiàn)在尷尬的局面。

    然而,盡管如此,中國目前的海洋現(xiàn)狀還真要感謝一個人,中國能夠擁有目前的海洋權益,其實都應該從他真正開始,他應該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重視并開拓海洋權益的皇帝,中國真正意義上擁有四大海應該從他開始,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孫權。

    孫權作為當時三大英雄之一,占據(jù)東吳,雖然從現(xiàn)在看來,孫吳占據(jù)的江東主要為長江中下游直到南海一帶是當前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但在當時,這塊地方的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很多地方還處于蠻荒之地,但由于在孫權領導之下經(jīng)過多年的耕耘,逐漸成為當時到現(xiàn)在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不僅如此,孫權對海洋權益的開拓,那是那個時代不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無人可以相比的,對于現(xiàn)在的中國來說影響相當深遠,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推崇。

    一是開辟了從長江口到遼東半島的經(jīng)濟航線,東海、黃海、渤海從此在真正意義上開始了有效管轄。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有這樣一段歷史,公元228年開始,當時割據(jù)遼東的公孫淵政權,表面上一直以來臣服于曹魏政權,但實際上自成體系,是實際上的獨立王國,自從公元228廢叔繼位之后,便多次與東吳有往來,當時從遼東到東吳,如果走陸路必須要通過曹魏,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通過水路,從現(xiàn)在的遼寧半島到現(xiàn)在的南京,在當時看來那是一段漫長的海上之路,這條路沒有人走過,但當時的東吳是水軍最發(fā)達的國家,只有東吳有這樣的實力,兩國使者不斷的來往,從而也促使了商船的來往,從現(xiàn)在的江浙一帶與東北的經(jīng)濟來往就從這個時候開始。雖然公孫淵害怕孫權的實力不夠,不能保護自己,最終沒有答應孫權的封王要求,最終效忠于曹魏,對于孫權方面損失巨大,但兩國開通的海上航線從此就成為中國沿海貿(mào)易的開始,從此,在陸路之外,中國南北的交通多了一條重要的海上生命線,中國對東北的有效控制也從這個時候開始,這也是不管北方如何混亂,但東北一直成為中國有效控制的地方之一,如果當年遼東真與東吳聯(lián)合,開拓一條從海上包圍曹魏的路線,那現(xiàn)在的朝鮮半島就會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技術等方面的交融下,達到有效控制的可能,因為當時東吳與遼東的各方面往來,已經(jīng)影響了朝鮮半島各國,已經(jīng)紛紛加入到了這條航線,與東吳有著各方面的來往,畢竟,管理朝鮮,并不局限于陸路,而是多了一條海上通道,對于中國海洋權益的開拓那多了更廣泛的思路,或許從此中國在東海、黃海的航線上會越走越遠。

    二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控制南海。雖然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有效管理南海,但那個時候的象征意義高于實際意義,真正有效管理并控制南海那是從三國的東吳開始,當時的孫權,雖然連年北伐,但擊敗曹魏在北上開疆擴土無望的前提下,他就只能南下,可是,南下到達海南島之后只有茫茫的南海,向海上要經(jīng)濟就成為孫吳的重要任務,而且由于東漢末年的混戰(zhàn),對于現(xiàn)在越南一帶(當時叫交趾)的管理就基本上流于形式,現(xiàn)在,東吳要強大,要開疆擴土,就必須向西南發(fā)展,至少恢復漢朝時期的管理就成為必須,于是,孫權不但有效管理了海南島,而且加強了對交趾地區(qū)的管理,通過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手段,有效的鞏固了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并且還擴大了實力范圍,而且擴大了在中南半島的影響,還與南洋各國建立了各種關系,并且與印度也建立了外交關系,可以說,東吳在整個南海周邊的影響空前,南海各島嶼真正的得到了有效管理。即使東吳末年,東吳都不放棄對交趾地區(qū)的管理,可惜的是,中國在中南半島的有效管理和統(tǒng)治在后來的統(tǒng)治中慢慢地的喪失了,導致了現(xiàn)在中國在南海的尷尬局面。

    三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首次管理臺灣。中國對臺灣雖然早就春秋時期就發(fā)現(xiàn)了,在《尚書》里稱之為島夷,當時中國分九洲,臺灣劃屬揚州,但那是名義上的,至少在三國以前的歷史上政府沒有派人去過臺灣,但到了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權卻派了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領大軍萬余人來到了臺灣,而且還到了亶洲(也就是現(xiàn)在的日本,琉球群島一帶),稱臺灣為夷洲,并且在臺灣停留了一年多,與臺灣各族人民建立了友好關系,帶去了大陸各種先進的科學和管理技術,發(fā)展了臺灣,初步領導臺灣,并且讓部分東吳士兵從此留在了臺灣,而且也從臺灣帶來了數(shù)千人來到大陸,來到東吳,中國有效管理臺灣真正意義上就從這個時候開始,臺灣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真正意義上有了歷史上的依據(jù),從此,臺灣才真正意義的回到了中國的懷抱,這也就是現(xiàn)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出??诓庞辛酥洌袊鴮|海的有效管理真正有了開始。孫權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貢獻這才有了真正的體現(xiàn)。

    孫權作為三國時期的三大英雄之一,但卻是最嚴重低估的英雄,似乎成為曹操、劉備兩大英雄的陪襯,雖然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并不高,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孫權對于中國歷史上的貢獻卻日益明顯,尤其是對于海洋權益的重視和發(fā)展,直到今天都讓我們后人受益,孫權應該是中國歷史上開拓海洋權益,重視海洋權益的第一個皇帝,毛澤東對孫權的評價相當高,稱“孫權是個很有才干的人”,感嘆“當今惜無孫仲謀”。其實是撫古惜今,至少包括了面對中國海洋權益的尷尬現(xiàn)狀發(fā)出的感慨。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張佳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