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旅游 > 正文

    青藏高原意外窒息,甘肅游客自救成功(天之水網圖文)

    去西藏旅游,觀看雪域高原的冷竣與美麗,可能是每位戶外運動者、攝影者和旅游者的夢想。2016年8月3日,已經克服高原反應的我來到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畔,因吞吸高濃度葡萄注射液,刺激氣管窒息50秒左右,在自救和同伴互救下成功脫險,算是高原窒息自救成功范例,也是臨危不懼,果斷自救的幸運者。

     

    高原反應
      今年7月29日,經過多日的籌備,我與一位戰友和教師家、共3家6人乘火車來到了西藏拉薩旅游,與多數旅游者一樣,行前服用了多日的“紅景天”、自備了“高原安”等,同時對高原感冒等情況也有了預案,但任何事都是,你想到并預防的不可怕,你沒有想到的意外,才是最可怕的事。
      我們乘坐的火車經過格爾木后,機車自備制氧間開始充氧,火車來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前后,同一臥鋪車廂約有80%以上的人表現出頭疼、惡心等難受的高原反應癥狀,其中一位來自杭州的美女,雖然是第二次進藏,仍然頭疼難受得哭爹叫娘,旁若無人。我們6人中只有兩人,一位頭疼、一位胸背疼痛。奇怪的是火車進入海拔海拔3000多米的拉薩境內后,多數人的高原反應消失,這位杭州姑娘停止了哭喊聲,拿出化妝盒足足美容了十分鐘。下車后,拉薩當地的導游武藝,在天水旅行社夏曉東經理的特別溝通下,在車站哈達相迎并開著小車接送,看到這里藍天白云的美景,他倆的高原反應大大減輕。
      第二天,我們去了大昭寺、布達拉宮朝圣,雖然大家初次來到高原缺氧的環境中行如履薄冰、身如負重,但還是步步穩重,呼吸緩慢地游覽。第三天,乘小車去藏南林芝,過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時,也沒有太大的高原反應。當我們在林芝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南伊溝等地游覽3天再返拉薩,去納木錯,過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6人一點高原都沒有反應,當我們游覽納木錯湖,將要結束這次旅游時,意外還是發生了。

     

    突然窒息
      多數人到拉薩旅游,當地醫生或導游會推薦自備葡萄糖,以補充身體能量、緩解高原反應。我們去納木錯之前,拉薩市北京東路一家藥店的藥劑師也推薦了一種注射用葡萄糖以自備。
      當天,車到納木錯后,我們在湖邊拍攝游覽了一個多小時,來到觀景臺休息,準備乘車返回。由于大家都沒有帶水和飲料,妻子好心地將葡萄糖注射液送來,讓我解渴并補充體力,正好口干舌燥,我接過葡萄糖液后,沿著舌頭吸了大約三分之一入口,便立即感到葡萄糖流到氣管口時遇阻,氣管急劇收縮,瞬間窒息。
      當時,我頭腦很清晰,知道窒息后應當有人立即從背后抱起,用拳頭頂著腹部抖動幾下就會好轉。而其他5位同行者,誰也不知道我發生了什么!
      窒息后,我已經說不出話來,便立即站起來,先用手拍打妻子并指我咽喉,讓她知道我發生了意外。大約5秒后,她看到緊急拍打的情況,焦急的連聲追問“你乍了?怎么了?”可我什么話也說不出來,站起來又過了5秒多后,立即向另外一位戰友楊澤榮示意,讓他扶著背部,不要讓我摔倒,有了這樣的保護,我拼命地把身體傾斜并晃動身軀。
      當天早晨,車過那拉根山口時,我發現隨帶的方便面等封閉袋,因為氣壓差太大的原因,已經膨漲得如同氣球一樣。這時我想,自己的氣管窒息后,也可能也會膨漲得如同氣球,如果我躺倒,氣管口呈平行狀態,氣管中剩余的葡萄糖可能會再次集中到氣管處,刺激氣管封閉更加緊密,反而使壓力點向肚子頂部集中,更不容易撐開氣管口。
      于是,我在急速傳遞窒息險情的同時,頭腦清醒的用手勢招呼并配合同行者救助。人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下,要通過肢體傳遞自己遇險是件困難的事,好在同行的戰友和郁蘭英老師,看到后立即奔到我旁邊,一左一右與妻子同時拉著我的手。有了這3人保險,我開始上跳下竄,用腳蹬地,希望活動中打開氣管,但這樣的運動仍然沒有效果。
      窒息中又過了20多秒后,他們3人反應過來,開始應急搶救,用手拍打我的后背。這時,他們看到我的嘴唇開始發紫,面部一半以上已經開始發青,知道危險急至。年長的梁國昌老師,喊出救急中的第一句話——“掐人中”。
      扶著我的楊、郁二人聽到喊聲,馬上明白中醫搶救窒息的絕著,開始掐我的人中穴位。情急中,他們兩人混亂起來,一人掐著人中左邊、一人掐著右邊,就是人中穴沒有動。我內心又急又笑,人中穴在鼻孔正下方,怎么你倆左右用力?我立即用中指,從他們兩人手中間,用指甲使勁向自己的穴位頂去……
      就這樣,一場簡單的自救與互救,在混亂和相互配合中展開。大約又過了20秒左右,周圍游客也發現了我遇險的情況,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圍來,大家七嘴八舌地發表著各自的看法,一位藏族模樣的小伙說,快掐合谷穴,不要放開手,這是高原反應的特別類型。一位年青的小夫妻,遞來他們隨帶的氧氣瓶吸管,讓我吸氧氣,以緩解高原反應,我知道是吸食葡萄糖窒息,竟然開口說話:“好了,不用氧氣,謝謝!”說出了自己窒息后的第一句話,精神立即好轉。我告訴同行者,自己好了,請他們放開手后,回到凳子上坐下休息。
      好險,我感覺到,如果再有30秒左右氣管打不開,我會真的撐不住而倒下去!

     

     

     

    追本溯源
      我坐在凳子上后,才看到妻子面色蒼白,同行者在驚恐中流露出搶救成功的喜悅。這是遇險后,通過肢體及時告知別人,立即開始自救和互救的結果。
      如果我在窒息以后,或躺倒,或不告訴別人救助,后果不堪設想。查詢得知,人在平原地區窒息5分鐘之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超過了這個時間,就是醫院搶救也極其危險,要么腦細胞大量死亡,不可逆轉,會成為植物人;要么立即死亡。窒息險情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高原發生,許多醫生也沒有聽說過。
      休息幾分鐘后,我徹底擺脫了危險,繼續回到車上在副駕駛的位置帶車返回。同行者分析,我窒息的時間大約在45秒至65秒之間。引起窒息的原因是高濃度葡萄糖在進入食管稀釋過程中,要急劇吸收大量水分,由于我在湖畔游覽中來回選點拍攝,致使運動量加大后,食管內水分大量減少,吞吸高濃度葡萄糖液后,恰好落在氣管周邊,刺激氣管本能收縮后封閉,意外形成窒息。
      在納木錯這樣的高海拔地區成功脫險,這是我過去在沈陽炮兵學院偵察系學習和部隊生涯中,練就的臨危不懼和野戰生存能力的運用,也是天水日報社多年記者生涯中,對戶外等多個行業知識積累的綜合運用。當窒息危險降臨時,應對措施得當,先是告知同行者自己遇險,然后,盡可能地以我為主,讓同行者密切配合并實施拍打后背、掐人中穴位等救助,讓我與死神擦肩而過。

     

     

    遇險反思
      今天,回到山清水秀的隴上江南甘肅天水后,我把這次遇險情況向天水貓王戶外美女負責人咨詢,她沒有聽說過,有人在如此高的海拔地區窒息后自救成功,網絡上也沒有查到。她說,你已經年過50歲,創造了海拔近5千米左右,窒息50秒左右后自互救成功的神話,應當把經過寫出來,供他人參考。
      把這次遇險寫出來,也要向西藏等高原地區的藥店員工和導游說,你們在推薦服用這種高濃度葡萄糖口服等,一定要提醒使用者可能遇到的危險。
      最后,我將向國家藥品監管部門提出建議,讓生產類似高濃度葡萄糖等液體的生產商在說明書上寫清楚,在高原地區等特定條件下服用,個別人可能刺激氣管關閉后形成窒息,應當稀釋后服用。當然,這事還可能需要大量的臨床試驗以證明,并不是每個人服用后都會刺激氣管引起窒息,我夫人同時同地服用,并沒有出現窒息,而我窒息的特例已經發生,就應當進行試驗并在藥品介紹上加以說明,以拯救更多可能遇險的生命。
      八月的拉薩油菜花正香,布達拉宮經聲悠揚,高原美景和神秘吸引著無數的旅游者前往,有備無患,能夠處置意外險情,才能領略這里的美好,我感謝拯救了生命的同行者和不認識的圍觀救助者,也祝福每位到西藏的游客扎西得勒!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