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一家三代義務掃公廁52年 爺爺曾參加抗美援朝

    新華社武漢9月5日電(記者王賢)一手按住沖水鍵,一手用掃帚將蹲坑里的糞便推進下水道,一股刺鼻的氣味在空氣中四處流竄……但劉忠蘭老人一家好像早已習慣這種味道。

    這個公廁見證著一個鐵路世家三代人的默默堅守。

    去年老伴謝伍賢病重去世,白發蒼蒼的劉忠蘭和兒孫們就接過了義務打掃社區公廁的掃帚。今年6月,劉忠蘭一家被評為“荊楚最美家庭”。

    武漢市青山區冶金街楠姆廟社區車站村一片棚戶區里,有一座低矮簡陋的公廁。記者看到,男廁只有三個蹲位、兩個小便池、一個破爛不堪的面盆,地面上散落著不少煙頭和垃圾。經過劉忠蘭一家三代約半小時的清掃,雖仍有陣陣臭味飄來,卻也干凈明亮。

    這座不到30平方米的公廁服務周邊上百住戶,歷經三拆三建,已有52年的歷史。劉忠蘭回憶說,1964年,老伴謝伍賢被調到楠姆廟車站,被分配住進了這片棚戶區,為方便職工,車站在旁邊搭建了一座公廁。

    當時廁所沒有沖水設施,也無力安排專人打掃,廁所地面經常布滿煙頭、廢紙,走進去就聞到一股惡臭。有一天,謝伍賢拿著掃帚走進公廁。自此之后,義務打掃這座公廁就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認定的事情就會去做,從來不講什么價錢。”劉忠蘭說,謝伍賢當過民兵、參加過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入了黨,干工作做公益從來都說一不二,掃公廁的事他一直堅持了51年,從未間斷。

    29歲的武漢鐵路局武東車務段職工謝強,對第一次跟著爺爺謝伍賢掃公廁的經歷仍記憶猶新。他說,那是上高中的時候,爺爺帶著我去掃廁所,一走進公廁就覺得惡心、難為情。

    謝強問爺爺:“廁所臭死了,別人都不掃,你為什么掃?”

    爺爺說:“大家都不喜歡掃廁所,過不了幾天,這里就沒有干凈的廁所用了。我把廁所掃干凈了,方便自己也方便別人。況且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去年初,謝伍賢被診斷出患了喉癌。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他把兒孫們找來,說出了自己的心愿:家人要將義務打掃公廁繼續下去。

    去年9月14日,謝伍賢在彌留之際,仍然拉著老伴和兒孫的手含糊地說著:公廁,公廁……

    其實,自謝伍賢生病以來,兒子謝常清就接過父親的掃帚,堅持每天打掃公廁。這是他對父親的一份承諾。

    如今,這把掃帚又傳到了下一代。每逢休息,謝強都會幫奶奶劉忠蘭和爸爸謝常清一起打掃這座公廁。

    青山區冶金街楠姆廟社區干部王學敏表示,劉忠蘭老人一家個個都是先進,他們的事跡,社區干部群眾都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正是有了這一代傳一代的優良家風,他們一家才能一直和諧相處、相親相愛,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最美家庭”。

    謝強說:“爺爺謝伍賢傳給我們的這把掃帚,對我來說是最珍貴的東西。它象征著堅持不懈做好事、不計得失為社會的優良家風,我們會一直傳承下去。”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習近平 師生 學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