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七彩秦州 > 秦州記憶 > 正文

    天水秦州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綜述(天之水網)

    強力攻堅筑就小康路

    ——秦州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綜述

    本報記者牛彥君 通訊員裴振剛

    秦州區雖是區的建制,實為貧困縣的底子,既非國扶縣,也非省扶縣,2012年納入國家六盤山貧困片區扶貧規劃,享受“插花縣”扶貧政策扶持。

    截至2015年底,全區有貧困人口5.78萬人、貧困村70個,貧困發生率為12.58%。特別是西南片區10鄉鎮,自然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現有貧困人口4.1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5.5%,占全區貧困人口的72.16%,是制約全區實現脫貧目標、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區域。

      抓主抓重,切實提高工作“精準性”

    緊盯2017年脫貧、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秦州區積極探索實踐,創新工作載體,把雙聯行動融入扶貧工作大局,兩項行動同向施策,同向用力,緊扣區情實際,開展了“聯村聯戶建陣地、脫貧致富奔小康”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實施“百聯千扶萬幫”工程,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幫聯工作。“百聯”就是在115個省市區級單位精準聯系216個雙聯村的基礎上,組織163個機關黨組織精準聯系全區420個行政村黨組織和41個社區黨組織,采取“3+1”的模式(由科級干部、后備干部、鄉鎮駐村干部幫聯行政村),幫建村級陣地,實現城鄉聯動精準扶貧和黨組織城鄉共建的無縫對接,雙輪驅動;“千扶”就是由全區一千多名科級干部聯系千個自然村,進一步下沉幫聯工作力量,實現全區所有自然村幫扶全覆蓋;“萬幫”就是在保持雙聯行動7000多名干部聯系困難戶的基礎上,調動社會各方幫扶力量,組成1萬名的幫扶隊伍,一對一、一對多幫扶萬戶困難戶。通過“聯村聯戶建陣地、脫貧致富奔小康”主題實踐活動和“百聯千扶萬幫”工程的深入開展,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

    按照“區有作戰指揮部、鄉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要求,層層建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組織機構,形成了“各級有任務、層層抓落實、上下全聯動”的責任體系。全區成立了精準扶貧工作指揮部,下設19個工作組,分別由區四大組織領導任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任副組長,具體抓行業部門各項精準扶貧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工作職責,靠實了工作責任。

    在16個鄉鎮設立鄉鎮精準扶貧工作站,選配副科級站長16名,并確定扶貧專干5—10名。在每個貧困村設立村級精準扶貧工作室,成立了84個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84個貧困村,省、市、區、鄉鎮共派駐工作隊員392名,實現了對口幫扶的常態化。

    實行扶貧干部包鄉包村包項目責任制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幫扶責任制,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靠實幫扶責任,細化具體幫扶措施。建立了區級領導包抓聯系鄉鎮工作制度,對包抓聯系鄉鎮負總責,指導督促抓好扶貧攻堅工作。

    嚴格按照省、市要求,扎實完成建檔立卡工作任務,“12345”識別程序規范準確,鄉村戶各類表冊按要求逐一填寫,做到了“五清、六有”,圖卡表冊與省、市相互統一,邏輯嚴謹,數據準確,標準規范。同時,統籌抓好非貧困村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做到抓主抓重,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嚴格按照返貧人口和脫貧人口管理“五進六出”步驟程序,對返貧戶、脫貧戶的識別做到“兩公示一公告”,并按照“六簽字”制度進行審核確認,實現了對象精準要求。注重數據綜合研判,逐村逐戶分析致貧原因,緊密結合省上“1+17”方案,綜合考慮增收產業培育、移民搬遷、危舊房改造、交通道路、扶貧貸款、技能培訓、大病救助等各個方面,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分類對待,科學合理、全面準確制定貧困戶的幫聯措施。

    準確把握大數據平臺信息采集、審核和錄入3個環節步驟,全面完成了16個鄉鎮391個有貧困人口村和19129戶8.79萬貧困人口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信息采集工作。堅持全程跟蹤問效,抓督查、抓質量,建立了部門、鄉鎮聯絡人制度,召開了全區培訓會議,規范了信息采集的時間步驟、方法程序,做到全區上下培訓學習、責任靠實、協作聯絡、督查指導“四個到位”,為扶貧任務對接落實打好工作基礎。行業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認真落實全市大數據信息旬報、月報制度,進一步加強部門、鄉鎮之間協作聯系,確保信息數據準確及時上報。目前,全區鄉村大數據平臺全部規范建立、專人負責、運行良好、管理有序,2014和2015年度減貧人口、脫貧村全部錄入系統,戶措施精準指數達到100%。

    區里嚴格按照“平臺建設‘八個準’、村級作戰‘五張圖’、貧困農戶‘三本賬’”要求,扎實推進脫貧驗收和“853”掛圖作業工作,確保全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脫節”“不斷檔”。全區召開了精準扶貧考核驗收及掛圖作業安排及培訓會議,各級各部門、駐村幫扶工作隊嚴格標準要求,精心安排部署,靠實工作責任,層層培訓指導,強化督促檢查,認真細致核查貧困村、戶退出指標,準確甄別退出人群,科學制定退出時序計劃,加班加點制作掛圖,準確細致填寫臺賬表冊,切實將脫貧驗收和“853”掛圖作業工作盯緊、盯牢、盯實,落準、落細、落實。嚴格落實“4342”脫貧驗收責任體系,對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驗收和“853”作業實行審核把關責任制,層層明確“作戰圖”和“三本賬”的組織實施、數據填寫和審核把關的責任單位、責任人,逐級審核簽字,確保“作戰圖”和“三本賬”內容真實、數字準確、更新及時,用掛圖作業和農戶臺帳的精細化管理,倒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落實。目前,我區“853”掛圖作業工作已全面完成,通過我區脫貧自驗,2015年度全區脫貧人數為3.1萬人、脫貧貧困村14個,并通過了市上組織的抽查驗收。

    全區確定32個精準扶貧示范村,打造“1+18”精準扶貧措施落實的樣板村、模范村,切實引領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立足一線培養干部,加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力度,區上成立精準扶貧工作組,選派32名科級后備干部和優秀年輕干部到精準扶貧示范村進行為期一年的實踐鍛煉,全面幫扶示范村建設工作,協助村“兩委”班子、駐村幫扶工作隊做好精準扶貧各項工作。大力引導社會各界開展社會扶貧,積極向貧困村和貧困群體幫辦實事、捐資捐物,扶貧濟困,貢獻力量,社會扶貧資金總額達28648.7萬元,并通過引智扶智,助推產業,幫助“造血”脫貧,有效推進了扶貧攻堅工作。

      合力攻堅,交出小康提速成績單

    在位于秦州區徐禮公路起點的皂郊鎮興隆村旁,一排排白墻灰瓦的二層小洋樓顯得十分惹眼,這便是齊壽鄉后寺村新農村新址。得益于精準扶貧的開展,生活在齊壽鄉東北部大山深處的后寺村村民即將告別艱苦的生活環境,整體搬遷至數十里外的新安置點。

    村民秦存保告訴記者,后寺村山大溝深,村里的房屋大部分是土坯房。吃水靠肩挑,出行靠兩腿。“最煩惱的就是雨季,村民們不僅出不了村莊,還要擔心山體滑坡,新村不僅居住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而且馬路邊就有公交車,我們坐車方便,娃娃去城里念書也方便。”

    “不僅如此,政府還幫助我們規劃富民產業,新建核桃園,新修砂化產業路,全村致富指日可待了。”秦存保說道。

    通過扶貧攻堅,2015年秦州區完成脫貧貧困村14個,實現減貧人口3.1萬人,比省市下達任務1.85萬人超出1.25萬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63元,比上年6216元同比增長12%;扶貧對象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30元,比上年2869元同比增長36.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以上。

    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導向,以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秦州區大力發展勞務、果品、畜牧、蔬菜、中藥材五大產業。全區新建果園8.57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45.8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318萬頭(只)、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5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7.2萬畝,年內輸轉勞務人員11.2萬人次,五大主導產業總產值達到39.22億元。其中,在84個貧困村新建果園1.85萬畝,種植蔬菜2.6萬畝,種植中藥材1.2萬畝,新建規模養殖場14個,畜禽飼養量17.73萬頭(只),貧困戶輸轉勞務人數2.3萬人、創勞務收入3.76億元。堅持示范帶動引領,大力發展農業優勢產業,形成了西漢水流域古集梁優質果品產業帶、羅玉溝—紅旗山大櫻桃優勢產業帶、藉河川道區高效農業優勢產業帶等13個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帶,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

    易地扶貧搬遷穩步推進。區里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等方式,完成娘娘壩、汪川、平南等8鄉鎮13村易地扶貧搬遷873戶4111人,其中,建設集中安置區8個,搬遷群眾720戶3341人;插花安置以農戶自建為主,搬遷群眾153戶770人。投資9663萬元,進一步完善人畜飲水、堤防、農電線路等公共設施建設。啟動藉口鎮財政易地搬遷項目,搬遷群眾1760戶,其中貧困戶392戶1788人。

    公共服務保障不斷完善。以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問題為抓手,堅持興辦惠民實事,修建農村中小學校,提高新農合補助標準,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民群眾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就業難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全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67.9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88.54%,貧困村標準化村衛生室覆蓋率100%,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覆蓋率100%,新農合醫療保險參保率95.89%,貧困村標準文化活動室覆蓋率73.8%,逐步形成了符合實際、覆蓋城鄉、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使改革發展更多成果惠及貧困群眾。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