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七彩秦州 > 秦州快報 > 正文

    血染的豐碑——探訪張輝烈士陵園

     

    10月15日至16日,天水集報協會“追尋紅軍長征足跡”訪問團深入到會寧縣三軍會師舊址、通渭縣榜羅鎮會議舊址、甘谷縣禮辛鎮等地,沿著紅軍足跡,重走長征路,共同回憶那段中國革命史上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  天水日報記者楊璟 攝

    血染的豐碑

    ——探訪張輝烈士陵園

    ◆天水日報記者孫鎮 實習生柳郭玉迪

    這是一片鮮血浸染的土地,這里長眠著一位年僅26歲的紅軍戰士。9月28日,記者沿著先輩的足跡,走進秦州區娘娘壩鎮牡丹山,瞻仰犧牲在這里的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張輝烈士陵園,重拾那段烽火硝煙的戰爭記憶。

    娘娘壩鎮地處秦州區南部林緣山區,距天水市30多公里。張輝烈士墓在秦州區娘娘壩鎮牡丹山上。“張輝是湖南人,出生于一個貧農家庭,1926年參加了革命,1936年7月當上了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1936年10月,在天水遭遇敵軍打擊,不幸胸部中彈,英勇犧牲,時年26歲。”一路帶領我們上山的娘娘壩文化站站長曹金海介紹說。

    當時,紅二方面軍撤出徽縣、成縣、兩當、康縣根據地,揮師北上,十六師派出偵察員深入娘娘壩,了解到敵軍駐有一個連,決定派張輝率領的部隊夜襲娘娘壩敵軍,為大部隊打通前進道路。10月5日,張輝的隊伍到達娘娘壩,首先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然后向牡丹山沖鋒。山上大部分敵人駐在牡丹山廟里,筑了碉堡,易守難攻,再加上敵人從天水搬來一營援兵,紅軍腹背受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張輝命令戰士撤出重圍,當撤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張輝也身負重傷。戰士們掩護張輝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于傷勢嚴重,光榮犧牲。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把張輝遺體埋葬在了普華寺后山坡上。

    1987年,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當地政府和張輝的戰友通過守墓人李逢春找到了張輝的墓地,將張輝遷葬于當年戰斗受傷的牡丹山。

    張輝墓墓碑上的碑文記錄著這位烈士的生平。后面的廟墻上寫著幾行紅字“緬懷紅軍烈士,弘揚長征精神”。曹金海說:“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天水,造成墓地出現裂縫,雨水容易灌進去,所以娘娘壩鎮鄉委、政府重修了墓地。2010年,鄉親們又集資修砌了上山道路,方便人們祭奠烈士。”仔細讀著墓碑上的張輝生平,不禁對這位師長肅然起敬。

    下山的路上,曹金海說鎮上有一位年過古稀的高維漢老人,堅持數十年收集紅軍長征途經天水特別是路過娘娘壩的有關史料。走進老人的房間,屋子里擺滿了自己做的紅軍長征故事展板,這些展板曾經多次在鎮文化站展出。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老人還出過兩本書,其中《血戰娘娘壩》記述了張輝烈士在天水的所有事跡。得知來意后,老人給我們翻出了他親手制作的紅軍長征資料冊,里面是老人親筆記述和收集的文字圖片資料。

    走出老人的家,我們參觀了烈士張輝像。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勤勞勇敢的娘娘壩人民,也正在發揚紅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長征精神,勵精圖治,奮發而為。

    以前對紅軍長征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等方面。其實,當我們用腳步丈量長征里程,挖掘流傳在民間的長征故事后,才發現我們已被長征精神所深深感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紅軍在長征中表現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是我們今天進行新的長征必須汲取的精神財富和動力源泉。在長征勝利80周年后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信心滿懷、信念堅定的中國人闊步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砥礪前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