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文化研究系列之 趙衰后裔,遍布大江南北
提到趙衰,尤其是濟源人,因為趙衰曾經是原大夫,在濟源留下許多文化遺產,當然包括他的墳塋、宗祠,所以就經常涉及到一個話題,趙衰還有沒有后裔,他的后裔在哪里?我們可以告訴你,趙衰不僅有后裔,而且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是世界各地。
我們之所以對這一問題存疑,一是因為年代久遠。趙衰是公元前622年去世的,從那時到現在,已2600余年。2600年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人們又經歷了多少次遷徙呢?二是視野問題。從造父開始,到趙衰,再到趙國滅亡,這700余年的時間,趙氏家族一直是作為王族生存、生活的,他們活動的空間是社會的上層,這就決定了他的發展范圍,不是在哪個縣,也不是在哪個省,而是整個大中國。要找他們的足跡,就要在全國范圍里找。而你把目光僅僅放在濟源及濟源的周邊,你怎么會找到趙衰的后裔呢!
例如濟源的王樹溝趙姓,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有誰會想到他是趙衰的后裔呢?可他就是。王樹溝趙姓人家是隋朝末年從洛陽遷徙來的。但洛陽趙性的始祖在那里呢?在甘肅天水。而甘肅天水趙姓正是趙衰的后裔。因為趙國的代王嘉是趙衰的后裔,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國滅亡之后,秦王讓趙嘉之子趙公輔出主西戎。趙公輔出主西戎期間,推行懷柔政策,并把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傳授給當地,使農牧業得以發展,深得民心。趙姓家族在這里很快成為名門望族,世居天水。天水趙姓是趙公輔的后裔,當然也是趙衰的后裔。既然天水趙姓是趙衰的后裔,那么,王樹溝趙姓來自天水,當然也是趙衰后裔了。
還有趙匡胤家族,也是趙衰的后裔。趙匡胤的祖籍是涿州。涿州趙姓是趙王遷的后裔。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國所滅,趙王遷就被流放在湖北房縣,趙姓在那里得到發展。涿州趙姓是從房縣遷徙來的。所以,涿州趙姓包括后來的趙匡胤家族也理所當然是趙衰的后裔。
其實,造父被封于趙城而得趙氏,至叔帶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從造父到趙衰,再到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趙姓人家已有了700多年的繁衍、發展,趙姓人口已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省的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等地。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國滅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陜西、內蒙古。
秦始皇還把六國貴族遷到關中,使趙國的貴族趙姓在今陜西又有了落腳地點。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南鄭(今陜西省漢中),后又自南鄭徙居洛陽。
洛陽趙姓既然來自天水,當然也是趙衰的后裔了。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趙光逢、趙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在后蜀為官而在四川成都定居。
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浙江紹興、湖州、臺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后,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后在閩粵一帶繁衍。
到此時,趙衰的后裔分布的省份已有大半個中國了。而南宋滅于1279年,距今又是730余年,趙衰后裔的發展就可想而知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