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韓城市嵬東鄉堡安村古墓有一座“三義墓”,是中國古典歷史劇《趙氏孤兒》中所描寫的春秋戰國時期晉卿趙武和公孫杵臼、程嬰的墳冢。
《趙氏孤兒》描寫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夫屠案賈殺了晉大將趙朔全家老少三百余口,并要追殺趙朔的遺腹子趙武。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友人程嬰為了救趙武,先后獻身和自殺。趙武后為晉正卿,死后謚文子。
三義墓地是一個被城墻圍起來的橢圓形古寨,該古寨長約100米,寬約50米,四周為溝壑。古寨圍墻大部分存在。墻內沒有房屋,只有3座磚砌圓形古墓,碑樓里墓碑上分別有“晉卿趙文子墓”、“晉公孫義士杵臼墓”、“晉程義士嬰墓”字樣。
趙氏孤兒為什么會葬在韓城,并且與公孫仵臼和程嬰一同相葬于韓城呢?原來兩千多年前中華大地出現了一位廣為傳頌的千古忠烈----韓城人程嬰,正是由于程嬰的驚天義舉才產生那個令天地為之動容、鬼神為之泣淚的趙氏孤兒的故事。
“趙氏孤兒”故事最早見之于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趙世家》。
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在他的慫恿下,晉國國君下令:抄斬趙氏滿門。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一夜之間,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家屬、奴婢等全家老小共計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惟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懷著孩子,躲在宮中藏起來。
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陜西韓城人)。趙朔死后,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么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血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
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后,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么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程嬰回答道:“先生盡可放心就義,待我將趙氏孤兒撫育成人后,定將還其威望,而后程嬰定會親赴九泉之下告知先生”。二人歃血為盟,誓言不復此言。
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采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
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假意無奈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于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公孫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伴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趙氏孤兒’(實是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在亂刀之下被殘忍地殺死。晉國上下目睹了這場血腥屠殺,敢怒而不敢言,人們在背后無不切齒痛罵程嬰的賣友求榮。程嬰面對這一切,只有強忍悲憤,默默承受。
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這個孩子就是趙武。這一隱居就是十五年,就是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中,穿梭著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蕩著一老一少的對話;就是這片與世隔絕的溝谷中,積聚了一老一少的復仇力量。十幾年來,程嬰苦心教育,把趙武培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
為了接近屠岸賈,他讓趙武認屠岸賈為義父。終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訴了趙武。在守邊歸來的大將軍魏絳的鼎力相助下,趙武拔劍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斬不盡、殺不絕的趙氏孤兒。滅掉了權臣屠岸賈,趙氏冤情終于得以大白于天下,程嬰忠義大白于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舉國皆為韓城人程嬰之義舉驚愕和感嘆不已。
最后的程嬰,并未品味勝利的美酒,十數年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君之痛,喪友之痛一并襲上心頭。給趙武留有一封書信后,程嬰來到公孫仵臼牌位前道:“先生生前托付程嬰之事,程嬰勉為其難已經辦成,先生為知己就義,程嬰豈可獨活于世享受榮華,如今程嬰愿兌現先前誓言,親赴九泉于君相會”言畢程嬰自刎而死。
趙武得知此消息后痛不欲生,待看到程嬰生前書信中寫道嬰死后愿與公孫杵臼遺骸一同埋葬與韓城故里千古為伴后,豈有不從之理啊,當即照搬。在韓城程嬰與公孫杵臼下葬之時,趙武向世人宣布“我趙武本應以死相陪才可答謝先生之義,然趙氏初立,理應光復彰興,光復之后,趙武愿一同葬于韓城以答謝程嬰、公孫杵臼二位義士保全之恩”。
趙武為此服孝三年,三年后趙武不負二位義士在天之靈,將趙門光復天下,成為中華顯赫一族,功成名就之時,趙武毅然選擇自刎親赴九泉告知二位義士。
此事震驚中華大地,尤其晉國上下皆痛哭流涕、肝腸寸斷。趙武死后其墓亦葬于陜西韓城,以實現與程嬰、公孫杵臼永世相伴之意。此三人演繹的氣吞山河之故事就是千古流傳的趙氏孤兒的故事,此三人所葬韓城之地被稱為“三義墓',流傳至今。而韓城人為紀念這一救助趙氏孤兒的故事在韓城修建了眾多的廟宇,因趙武排行第九,稱之九郎,“九郎”指趙氏孤兒;“九”與“救”諳音,于是俗稱九郎廟也叫救郎廟。在九郎廟內祀奉的皆為趙文子(武)、程嬰、公孫杵臼。目前韓城保存完好的九郎廟就有四座。
中國歷史上如果沒有這段傳奇的故事,戰國時代的名門望族趙氏何能復興?何能有后來雄霸天下的趙簡子趙襄子?何能有韓趙魏三分晉國?何能有后世的“三晉”稱謂?后世為紀念忠烈千秋的程嬰,公孫杵臼,在藏山立廟以祀。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曾于1775年被法國著名文學家伏爾泰翻譯成《中國孤兒》,在歐洲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