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以后的濟源趙姓后裔
據《中華趙姓簡史》載,趙衰被晉文公封于原,趙之邑都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趙國建立后,又分封宗室于代,趙曾短暫定都于中牟,趙惠文王時封原君趙勝于武城(今屬山東),趙未亡時趙姓有一支定居真定。這樣,在趙國滅亡時,趙衰后裔已分布于以下地區: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陜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則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陜西、內蒙古。
據天水趙姓家普載,秦始皇滅趙國當代王趙嘉向他投降后,便將趙衰的十九世孫、趙嘉之子趙公輔及其族人遷到了那片依舊荒涼野蠻、荊榛滿地的秦國舊地--西戎。這樣,一方面,顯示了自己的大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皇位的穩固。
從此以后,這支趙氏家族便世居天水(今甘肅通渭縣西北。天水,漢時又稱隴西,晉時稱上邦,唐時稱秦州)。
也許秦始皇做夢也沒有想到,這里卻成了趙氏家族重新振興的風水寶地。
趙公輔帶領著趙國舊邦的子民們來到這陌生的地方,開始了艱辛的起家之路。在他們周圍多是心存狐疑,滿面敵意的異族人。趙公輔知道,團結本族人,增強凝聚力,才能在這里扎根繁衍,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與這些土著居民處理好關系。他告誡本族人,要用對待客人的禮儀對待當地人,做到親切溫和。中原的文化本身就是開放的、仁和的。趙氏家族很快就與這里的人和平共處,漸漸地他們的身上也濡染了西北的粗蠻剽悍之氣,逐漸熟悉了外族的風俗、禮節、語言,比較善于處理和外族的關系。以后趙氏家族就是憑借著這種能力,建功立業,進入廟堂,重現趙氏的輝煌。對于當地人來說,趙公輔家族帶來的中原文明,更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耕作工具在他們人看來都是一種神奇,從而對這些漢人們頂禮膜拜。趙公輔從此受到了西戎人民的擁戴,他死后,人們很懷念他,尊稱為"趙王"。
從此以后,趙氏家族就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后遂成為世所罕見的名門望族,其子孫也逐漸遍布全國各地,天水,亦由此成為天下之望。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南鄭(今陜西省漢中),后又自南鄭徙居洛陽。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趙光逢、趙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有意思的是,洛陽趙姓的一支又于隋末北渡黃河遷往旺樹溝(今濟源市下冶鎮王樹溝村)。又回到了它的始祖趙衰當年苦心經營的地盤。
據《中華趙姓簡史》,趙衰的十八世孫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他在房陵終日郁郁寡歡,數年后病逝于此。伴隨趙王遷來此處的妃嬪、侍從、大臣及趙國宗室都安息于此。西漢時,趙王遷的后裔自房陵遷居涿郡蠡吾(在今河北博野縣西南),形成涿郡趙氏。這支趙氏自漢以后默默無聞,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職,稍微有些名聲。趙朓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縣令,他的兒子趙珽累官至御史中丞。趙珽的兒子趙敬在后梁時任營、薊、涿三州刺史。后梁被后唐所滅,趙敬殉難,他的兒子趙弘殷為躲避父禍,逃難到今洛陽郊外的夾馬營,被鄉紳杜爽招為贅婿,定居于此。趙弘殷少年時驍勇異常,擅長騎馬、射箭,在后唐時作戰有功,深得唐莊宗信賴,后漢時官封護圣軍都指揮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漢,建立周朝(史稱后周),趙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手下效力,先后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統率禁兵,封天水縣男。公元960年,由趙弘殷的第二個兒趙匡胤建立宋朝。宋朝是趙姓的鼎盛階段,在這時確立了它的大姓地位,而且在地域分布也是空前的廣闊。由于宋朝皇室自稱是涿郡趙廣漢之后,涿郡趙氏的影響超過了天水趙氏,涿郡取代了天水的望族地位。
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浙江紹興、湖州、臺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后,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 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后在閩粵一帶繁衍。
到此時,趙衰的后裔分布的省份已有大半個中國了。而南宋滅于1279年,距今又是730余年,趙衰后裔的發展就可想而知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