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壩鎮美麗鄉村建設換新貌
——易地扶貧“挪窮窩” 產業對接“拔窮根”
天天天水網記者 張文都
趙峽村,被葳蕤密林環抱。這里天空湛藍,碧水澄澈, 矗立的新農村白墻灰瓦點綴其間,潺潺的溪流穿村而過,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景觀。這是秦州區娘娘壩鎮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以及易地搬遷取得歷史性突破的一個縮影 。
11月17日,初冬的娘娘壩鎮群山蔥郁。該鎮通過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堅持抓點帶面,示范帶動,傾力打造的一批脫貧致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與 “示范”工程,讓這方沉寂的小鎮煥發出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一幅舊貌換新顏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抓搬遷,強功能,整合搬遷“挪窮窩”
娘娘壩鎮是秦州區貧困人口較多的鄉鎮之一。全鎮轄28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5378戶27424人。近年來,娘娘壩以精準扶貧脫貧為總抓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重點打造“文化、旅游、生態”三張名片,著力拓寬農村增收渠道,強力推動精準脫貧,鎮域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娘娘壩鎮鎮長孫治平告訴記者,近幾年,鎮政府立足實際,以精準聚力最貧困、最偏遠村落脫貧為重點,實施易地搬遷,改善居住條件。針對地質條件差、交通落后,經濟基礎薄弱,即“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柴家莊、馬家壩 、小南峪等18個村組,積極爭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挪 窮窩”,以此作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在錢家壩和李子河口2個安置區搬遷群眾812戶3590人,扶貧搬遷讓村容村貌發性翻天覆地的變化。
孫治平說:“新型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而解決人的城鎮化的關鍵是“就地城鎮化”。孫治平告訴記者 ,2016年6月,娘娘壩鎮開工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大樓,該項目總建筑面積1890平方米,內設衛生室、村級便民超市以及4個村兩委辦公室等,這些大手筆的規劃設計,為鄉村發展步入城鎮化建設這奠定了基礎。
抓產業,強增收,特色產業“改窮業”
富民產業是助推鎮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娘娘壩鎮在農業產業方面,把農業龍頭企業、大戶流轉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抓手,堅持政府引導、農村參與、公司化運作、市場化管理等多種方式,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務工,有效提升農民收入。
近年來,娘娘壩鎮在柴家莊、馬家壩、小南峪等搬遷村原村集中連片發展核桃建園3083畝。引進靈芝雞、豬養殖等產業發展,種、養殖戶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全鎮3600多名群眾實現就地就業,年人均務工收入達到18000元以上。
孫治平告訴記者,今年,娘娘壩鎮在錢家壩村發展靈芝雞養殖基地一處,試養靈芝雞1000只;新建花園村冷水魚及大鯢養殖基地一處,開挖魚塘300畝,養殖冷水鱘魚50000尾 ,大鯢100000尾。全鎮發展“三松”育苗5600多畝,范圍涉及白音、李子等13村,畝收益達3萬元,為該區域2300余名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加快了脫貧步伐。
抓示范,強帶動,新鎮形象“增顏值”
“2016年,南峪村被列為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孫治平說,借助這一政策扶持的東風,娘娘壩鎮全力打造靚化新鎮整體形象工程。
今年以來,南峪村大力實施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做美做精村莊美化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建設,增強生態經濟實力,弘揚生態文化實力,彰顯生態環境魅力,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把南峪村建成“村莊秀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現代化新村。
孫治平說,針對各鄉鎮建設進位追趕、競相發展的良好機遇,該鎮已啟動實施娘娘壩10里生態長廊建設工程,完成娘娘壩泉、“張輝烈士紀念廣場”小景觀工程,完成綠化行道樹栽植10公里3000株;新修通村道路8公里、產業路13公 里;完成旅游景點電網架設15公里;建成牛峽、孫集2個改善人居環境市級整潔村、省級“萬村整潔”村。
孫治平告訴記者,在文化旅游方面,娘娘壩鎮除建設星級酒店外,還將結合養生養老產業和自然資源,興建一批山居、客棧。并挖掘、傳播天水的歷史文化,如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三國文化等,將文化體驗、故事、娛樂、傳奇等滲透到產品和服務之中,以持續性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來推動鎮域經濟跨越發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