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軍改一年間,到中流擊水

    原標題:軍改一年間,到中流擊水

    中國軍網記者 錢宗陽 毛志文

    “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這句名言,揭示著世間萬物奔流不息、變化不止的本質。

    11月底,北京落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雪后初霽,氣溫回暖,沐浴著新一天的陽光,不知你是否記得:一年前的11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習主席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軍將士聞令而動,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決貫徹軍委決策部署,積極投身改革強軍的火熱實踐。

    彈指一揮間,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牛軍改”全面展開已一年。一年的時間并不算長,但一年的變化非比尋常。

    一年間,新的“四梁八柱”快速搭建。中國軍隊的領導管理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發生深刻變革,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確立……

    一年間,“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新成立的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和軍委機關15個部門相繼閃亮登場,四總部退出歷史舞臺,七大軍區完成歷史使命,“戰區”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新詞匯……

    一年間,《中央軍委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期間加強軍事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暫行規定》等綱領性文件和制度政策相繼出臺……

    一年間,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有序展開,軍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項目專項清理整治扎實推進……

    一年間,不少部隊隨著改革完成轉隸和裁撤,一批批官兵或異地換防,或脫下戎裝,踏上了新的征程……

    名稱改了、符號換了、人員動了、駐地變了……

    “新體制時間”上的每一個刻度,記載的都是波瀾壯闊的強軍歷史。

    (一)

    這一年,時間顯得格外珍貴。

    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后,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密集出臺,讓人應接不暇。

    這是一場輸不起的賽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的一段話不時被媒體提及:“軍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

    人們不應該忘記1895年3月,在日本馬關,伊藤博文追問李鴻章:“10年前,我在天津時曾同大人談過改革問題,為什么直到現在還沒有一件事情得到改變呢?”

    甲午之殤,如鯁在喉。它深刻地警示我們:不改革,強弱就會易位;不改革,國家和軍隊就會衰敗。

    大洋彼岸,美軍始終保持著這樣的清醒和憂患:“到任何時候,我們也不能宣布美國軍隊已經實現轉型了。”與此同時,宣布武裝力量“新面貌”改革完成的俄羅斯軍隊,又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新一輪改革。

    難得者時也,易失者機也!

    長期以來,我軍的一些問題日積月累,已經影響了軍隊的肌體健康。

    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

    從這句充滿警示味道的話里,人們品咂出這樣的意蘊:一支軍隊要想從勝利走向勝利,必須以改革接續改革。

    改革,已經到了等不起、慢不得的時候。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整體部署,將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總盤子,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把國防和軍隊改革作為單獨一部分寫入全會決定,這在全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任組長,主持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在習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改革方案研究論證和擬制工作歷時一年零九個月圓滿完成,一整套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有重大創新突破、我軍特色鮮明的改革設計破繭而出。

    2015年7月14日,習主席主持召開軍委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總體方案建議》。7月22日、29日,習主席分別主持召開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和審定《總體方案》。10月16日,習主席再次主持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盼望著,盼望著,人民軍隊迎來了改革的春天!

    (二)

    這一年,一個年輕的面孔出現在世人面前。

    他很年輕,去年年底剛剛組建;他很神秘,很少見諸公開報道。

    2015年12月31日,年輕的戰略支援部隊,從習主席手中接過了軍旗。

    古往今來,變革者強。誰能夠敏銳捕捉時代脈動,跟上技術變革潮流,誰就能夠創造歷史。

    當蒙古大軍直逼多瑙河時,騎兵把重裝步兵遠遠拋在身后;當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激烈搏殺時,鐵甲洪流將戰馬嘶鳴淹沒;當海灣戰爭投下第一枚精確制導導彈時,信息化戰爭大幕陡然開啟……

    作戰樣式的變化,呼喚作戰力量轉型升級!呼喚新型作戰力量加速發展!

    同一天,新成立的陸軍領導機構和火箭軍亮相。

    陸軍是我黨最早建立和領導的武裝力量。由于歷史原因,我軍一直沒有建立單獨的陸軍領導機構,建設管理職能主要分散在原四總部20多個部門。這次改革,專門成立陸軍領導機構,體現“軍種主建”原則要求。

    通過習主席訓詞,人們看到的是這三支部隊新型能力模型的勾畫:陸軍要“加快實現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轉變”;火箭軍要“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戰略支援部隊要“高標準高起點推進新型作戰力量加速發展、一體發展”。

    穿上新軍裝,從內到外都在變。從“第二炮兵”到“火箭軍”,不僅僅是名稱變化,更是地位作用、使命任務、作戰方式的轉變。

    戴上新臂章,理念也進入新時代。陸軍領導機構成立,標志的卻是“大陸軍”的結束。“總部代行、軍區直管、建用一體”的領導管理體制被打破,既為陸軍部隊換羽騰飛創造了良機,也為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和軍委機關轉型鋪平了道路。

    (三)

    這一年,“四總部”成為歷史。

    2016年1月,軍委機關由總部制改為多部門制。自此,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掀開嶄新篇章。

    “落一子而全盤活”。領導指揮體制之變是核心之變,是這輪改革的“開場大戲”“重頭好戲”。

    1984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談到百萬裁軍精簡整編時說:“怎么簡法,請大家出主意,我只講三總部帶頭。”

    時光流轉,32年后的2016年1月,據新華社報道,習主席在接見軍委機關各部門負責同志時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為全軍做好樣子、立起標桿”。

    這次改革最先動刀子的地方,是總部;最先精簡整編的單位,是領率機關。改革從領率機關改起,轉變職能從“頭”上開始,令人沒想到!

    總部制調整為多部門制,有利于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更好地實現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于黨中央、中央軍委,確保全軍部隊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

    從“4”到“15”,不只是數字增減、名稱改變、機構重組、人員調整那么簡單,而是結構性、功能性重塑,實質上是軍委機關從定位到職能再到機制的再造。

    ——增了還是減了?

    長期以來,總部機關龐大臃腫、機構重疊、層級太多、直屬單位龐雜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這次改革,看上去部門多了,但總的是層級減了、等級降了、人員少了。軍委機關各部門根據職能定位和地位作用確定等級,實行差異化設置,不搞平衡、不搞一刀切;總體實行“部—局—處”三級體制,壓縮精簡機關和直屬單位編制員額,在精兵簡政、解決“頭重尾巴長”問題上邁出一大步。

    ——“指揮刀”去哪里了?

    軍委機關的新式胸標、臂章,與07式標識相比,一個顯著差別就是去掉了指揮刀。翻開軍委機關各部門的職責目錄,已找不到“領導”這樣的字眼,代之以“指導”“負責”“組織實施”等。

    有人形象地說,這標志著新的軍委機關已經從“領導”的位置走下來了。

    ——抓大還是抓小?

    過去,總部機關集管理、建設、指揮于一體,職能泛化、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相互掣肘、戰略功能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這次軍委機關改革,從職能定位入手,優化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

    強化戰略管理職能,把管全局、管政策、管規劃等職能單列出來,部分具體事權下放軍種;

    強化戰略指揮職能,剝離原總部大部分建設管理職能,突出戰略指揮和軍事斗爭準備牽引指導;

    強化法紀監督職能,把紀檢、政法、審計部門獨立出來,增強監督部門權威性;

    整合相近職能,集中配置信息化、裝備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職能。

    軍委機關主抓全局問題、宏觀問題、頂層問題,重點管政策、定規劃、拿標準、作評估、抓監督,不再大包大攬、一竿子捅到底。

    “脖子以上”改革,比人們預想的還要猛烈!

    (四)

    這一年,千言萬語,匯成一個“戰”字。

    2016年2月1日,習主席在八一大樓莊嚴地向各戰區授予軍旗并發布訓令。

    七大軍區謝幕,五大戰區登場。

    軍區機關里,無數的鐵皮柜貼上了封條,無數的公章封存、上交。很多原軍區機關的軍官們告別熟悉的辦公樓,打起行囊,奔赴另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院落。

    那里,是戰區機關的營盤。中國軍隊進入“戰區時代”,令全世界矚目。

    ——戰區的使命是“戰”。

    我軍歷史上軍區的劃設,主要考慮的是行政區域、地理位置、力量部署等因素,從最早西北、西南、中南、華東、華北、東北6大軍區,到20世紀50年代13個軍區、70年代11個軍區,再到80年代7大軍區,基本上都是以地域作為劃設的重要依據。

    戰區、軍區,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戰區專司主營打仗,而不直接領導管理部隊。

    一位戰區副司令員說:“戰區的心思就應該完全撲在研究打仗、謀劃打仗、準備打仗上,不能老想著派個工作組去檢查督導戰區內的部隊,因為那是軍種的事,已經不在你的職責范圍了。”

    一位戰區司令員思考:“今后抓聯合作戰,我的崗位在哪里?決不能整天坐在辦公桌前批文件、寫材料,而應該身穿迷彩服、腳蹬作戰靴扎進指揮所,坐在指揮席上推方案、擬命令。”

    探訪中部戰區,一個新成立的部門格外引人關注:“軍事需求局”。

    這個新部門因何而設?核心職責是什么?軍事需求局一位領導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以前我們的實戰化,是端起槍來再瞄靶,琢磨的是槍的事。今天,我們要先琢磨靶子是不是科學、靶子是不是實戰。”

    這個“靶子”便是作戰需求。出現在實戰化鏈條之中的“軍事需求局”,解決的正是看清“仗究竟怎么打”的問題。

    ——改革,劍指打贏;打贏,必須聯合。

    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干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是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要求的關鍵舉措。

    一年來,“聯合”一詞屢屢見諸各大媒體。

    今年4月20日,一身迷彩的習主席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這是習主席首次以“軍委聯指總指揮”的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也是“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這一機構首次曝光。

    9月13日,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大會在京舉行,習主席向武漢聯勤保障基地和無錫、桂林、西寧、沈陽、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授予軍旗并致訓詞。

    戰區是聯合作戰指揮機構,而不是單一軍種指揮機構。

    某戰區一位領導感慨道:“以前當軍長組織部隊參加聯合訓練時,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F在坐在指揮席位,面對的都是各種軍情、空情、邊情、社情、網情、敵情。這形象地說明未來作戰是立體作戰、全維作戰、一體作戰,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變了,戰場觀必須跟著變。”

    西部戰區一下子砍掉了與聯合作戰指揮關聯不大、作用發揮不明顯的數十個指揮席位,同時對職能相近、任務交叉的席位果斷“關停并轉”,融合消化10余個席位。指揮席的“減法”做出了指揮效率的“加法”,情報預警、緊急出動等反應時間都比過去大幅縮短。

    戎馬鳴,金鼓震。改革之年,實戰化訓練的硝煙味越發濃烈,演兵場上,各部隊打響新體制下的“首戰”。

    對比往年同類演習,中軍帳中來自戰區、身著各軍種服裝的指揮員坐鎮指揮,指令少了“彎彎繞繞”。

    變的是臂章、番號,不變的是實戰化的硝煙;變的是指揮體制、隸屬關系,不變的是能打勝仗的信念。

    改革之年,全軍將士枕戈待旦。各大戰區相繼組織遠距離跨區機動演練,空軍戰鷹飛出第一島鏈開展實戰化訓練,海軍戰艦劈波斬浪赴遠海實兵實彈演練。

    海外媒體以驚訝的目光注視著:“中國軍隊近幾年訓練強度世界罕見!”

    (五)

    這一年,好風憑借力。

    1940年春天,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考察團回國慰問抗日將士。在重慶,蔣介石用800元一桌的飯菜招待他,而到了延安,毛澤東則在土窯里請他吃2角錢一頓的客飯。事后,陳嘉庚深有感觸:“800元的酒席,我實在咽不下去,2角錢的飯菜,我感到又甜又香。”從而他認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毛澤東與陳嘉庚合影。

    好風氣,是我們的“傳家寶”。改革,正是要讓好風氣好下去!

    當下,官兵對改進作風最為期盼與關注。好風氣的根基,是法治化。離開了法治化,一支軍隊武器裝備再先進也不過是支現代化的“游擊隊”罷了!

    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一支現代化軍隊必然是法治軍隊。此次改革,本身就是依法治軍的生動實踐。

    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地位之高、作用之著!改革進行了一年的時間,官兵如是反映。

    從完善體制機制、健全監督監察體系入手,強化紀檢、巡視、審計、司法監督的獨立性、權威性,使監督職能更加明確、鏈條更加清晰,編密扎緊制度的籠子,努力鏟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

    ——打虎拍蠅繼續重拳頻出。

    “不論什么人,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懲處。”因為軍隊是拿槍桿子的,絕不能有腐敗分子的藏身之地。

    軍隊正風反腐抓大不放小,堅持全覆蓋無死角,保持高壓態勢,對一切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嚴懲不貸、決不姑息,讓歪風邪氣無所遁形。

    2016年10月,軍委紀委向全軍通報了10起典型違規違紀案例,有的因為用公車送家屬孩子吃飯被通報,有的因為下部隊喝酒被查處,有的因為發票報銷把關不嚴被處分……

    廣大黨員干部再次受到觸動警醒:過去不算事的“小事”,現在就是違紀違規的大事,抓作風絕對不是一陣風、雷陣雨,不能存有任何僥幸心理和觀望心態。

    ——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實行派駐監督。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抓住治權這個關鍵,組建新的軍委紀委、軍委政法委,調整組建軍委審計署,構建起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2016年5月,中央軍委采取單獨派駐和綜合派駐的方式,向軍委機關各部門和戰區派駐10個紀檢組。這是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在這輪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做出的重要決策,也是重塑我軍紀檢監察體系的創新之舉。

    6月,為適應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中央軍委紀委依托軍事綜合信息網創建的“軍委紀委網”(http://jl.jw),面向全軍和武警部隊正式上線運行。

    ……

    這一系列措施,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目的:強化監督。

    ——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正式啟動。

    軍隊吃“皇糧”,應一心謀打贏,偏離“主業”禍患無窮。2016年3月,中央軍委印發《關于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活動的通知》,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分步驟停止軍隊和武警部隊一切有償服務活動。

    兩個多月后,試點任務部署會議就召開。7個大單位、17個具體單位成為試點單位??沼喾康禺a租賃、醫療、新聞出版、招待接待等一批重點項目納入試點范疇。

    目前,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已停止醫療合作、房地產租賃、招待接待等項目1903個。

    風氣,最終將作用于軍隊的戰斗力。曾橫掃天下的八旗兵因風氣問題,淪為一觸即潰的疲敝之師,就是最好的教訓。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張愛萍在一次全師會操時遲到。會操完畢,他當眾宣布:“張愛萍同志遲到4分鐘,罰站10分鐘。各單位自行帶回,張愛萍原地罰站!”全場官兵起初聞之愕然,繼而響起感動的掌聲。

    70多年后,我軍站在改革強軍的歷史關頭,熟悉的一幕再次呈現。

    2016年4月初,北部戰區機關辦公樓前公示了聯合作戰值班上崗培訓考核5大榜單。榜單上,包括數名將軍在內的全體機關干部5項課目成績和名次一目了然。

    這次考核所有課目設置統一標準,筆試內容事先沒有參考題,也未劃定范圍,拼的是軍事素養和臨機能力;3公里武裝越野考核,幾名正軍職干部和普通機關干部同臺比拼,沒有半點照顧。

    鄧小平說過,軍隊要像軍隊的樣子,軍人要像軍人的樣子。無疑,改革正讓從“關鍵少數”到普通一兵的每一名中國軍人都更有“軍人的樣子”!

    (六)

    這一年,人的變化是最大的。

    那天,第一次走進戰區聯指中心后,某局一位年輕干部就悄悄換了塊電子手表。

    結婚時妻子給他挑的那塊時尚腕表,雖然外觀“高大上”,卻沒有精細刻度。走進指揮中心,看到大屏幕上精確到秒的計時器,他很受觸動:現在必須精確到分秒了!

    換表容易,難的是“換腦”。

    ——思想觀念在升級。

    南部戰區一位將軍坦言,在戰區新體制下籌劃和推進聯合作戰,必須從“棋子”思維跨越到“棋局”思維。只知“棋子”不知“棋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聯合作戰、聯合訓練就會年年都上“一年級”,總是在低層次徘徊。

    東部戰區一位參謀經歷聯合作戰值班之后感慨:“請忘記我,記住我們!”

    ——工作模式在轉變。

    軍委機關一位處長是“老機關”,上任不久卻遇到了新考驗:軍委機關剛組建,事務扎堆而來,加之機關各部門都忙著建立新的工作機制,每天僅內部呈批件就要寫不少。人手少了,工作多了。新體制下,原有工作模式已難以為繼。很快,局辦公會研究決定:所有不需要存檔的事項,全部改為電話請示報告或當面研究討論。

    “件對件”改為“面對面”,不僅給大家減了負,還提高了工作效率。

    ——能力素質在升級。

    某戰區聯合作戰值班中,一名參謀判讀衛星數據頗為吃力。因為過去只需考慮陸軍裝備、兵力等信息,如今要結合陸域、海域、空域等情報一同分析。而他曾是全軍優秀參謀、原軍區的情報判讀高手。

    學習,成為新組建部門官兵的一個高頻詞。

    人是改革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變量。

    這場改革,涉及面之廣、之深、之遠,完全配得上“史上最牛”。

    改革越是觸及深處,切中要害,痛感就會越強烈。無論是裁軍30萬人的“轉身之痛”,還是適應新體制的“轉型之痛”,無時不在考驗著共和國軍人的忠誠與境界。

    一個清冷的凌晨,在一座軍營里,上千名全副武裝的官兵,向五星紅旗敬禮,向所在的營盤告別。這天是2015年12月27日,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最后一批人員裝備離開駐地的日子。作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他們告別的是相守了46年的駐地。

    而有的人,則要與身上的軍裝永遠作別。

    然而,面對走、留、轉隸的選擇,許多人在征求意見表上寫下了同一行字:服從組織安排!

    若為小利計,何必披征衣。正是因為這樣的大情懷、大擔當,一批批戰友縱有萬般不舍,依然含淚說:轉身,也是一種愛!

    2016年,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期間安排大批干部轉業的第一年,全軍和武警部隊共有5.8萬名干部轉業地方工作。

    中央13號文件作出新的規定,明確“四個放寬”的指導意見:放寬安置地去向條件,放寬師職干部轉業年齡條件,放寬自主擇業軍齡和職級條件,放寬在艱苦邊遠地區和特殊崗位服役干部到地級城市安置條件。

    “地方絕不能另設接收條件、提高安置門檻”“把難辦的事辦成,把該辦的事辦好”“倒排工作計劃,絕不能出現跨年度安置”“把軍轉安置作為領導班子及成員政績考核”……部分省市領導就做好深化改革期間軍轉安置工作的講話,讓子弟兵感到溫暖。

    誠然,這是一次揮別昨日的華麗轉身,更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艱難轉型,于個人、于國家、于軍隊皆如斯!

    改革不只是一道“理論題”,更是一道“實踐題”。這不平凡的一年,每一名中國軍人都在用行動作答。

    改革未有窮期,強軍永遠在路上。讓我們共同見證親歷軍改一代的熱血擔當,傾聽向世界一流軍隊挺進的鏗鏘步伐!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