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人物 > 熱點 > 正文

    百姓心中不朽的豐碑

    百姓心中不朽的豐碑

    ——河北建工集團駐呂家灣村工作組隊長郭興州事跡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胡兵 張秋英)冬日的清晨,青山環抱中的呂家灣村分外靜謐安詳。整潔的街道兩旁樹木濃郁,經過改造后的一棟棟民房外觀整齊劃一,新近矗立在村口的村標傲然屹立,新落成的老年活動中心、醫務室靜候著村民的到來;村民種植的板藍根已經晾曬完畢,等著公司來收購;村里三戶“五保戶”過冬取暖的煤已經運到了家中,燃起熊熊爐火;26戶高齡貧困戶家中的屋頂上已經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只待并網發電……

    這一切變化都得益于以郭興州為隊長的河北建工集團駐村工作組的大力幫扶。

    郭興州系河北省館陶縣人,現年54歲,中共黨員,河北建工集團省二建三分公司綜合辦主任。2016年2月24日,郭興州帶著脫貧攻堅的重任,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謝家堡鄉呂家灣村,擔任村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的275天里,郭興州以身作則,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情系百姓、心系事業,以多病之身帶領組員夜以繼日辛勤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呂家灣村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2016年11月24日,郭興州到河東信用社提取工作經費后,回村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以身殉職。

    這是一個令人沉痛的日子,呂家灣痛失了一位好書記,群眾痛失了一位貼心人,黨痛失了一名優秀戰士。

    牢記使命,留下了深入群眾的濃厚真情

    郭興州同志離開了我們,但留下的是與老百姓之間濃濃的魚水之情,留下的是一名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呂家灣老百姓說,“老郭在村里的時候,每天早早就起來了,挨家挨戶地轉,有說有笑,像自己家的人一樣,現在我們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來了,他卻悄悄地走了”。“郭書記一點架子都沒有,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親自上手,蓋房拉料,盡心盡力”。

    扎根呂家灣駐村工作以來,郭興州同志嚴格執行駐村日常管理規定,按時簽到、簽退,180多篇3萬多字的工作日志,每一篇、每一行都浸透著郭書記和他的隊員們的汗水,記錄了275天里他與隊員們帶領群眾精準脫貧的一點一滴。

    2016年2月24日正是農歷正月十七,河北涿鹿仍然是春寒料峭,郭書記一行人來到呂家灣村內發現:由于地處貧困山區,村內辦公條件較差,天氣寒冷,基礎設施簡陋,村容村貌也相對落后。下午與趙家蓬區、謝家堡鄉領導見面后,郭興州帶領駐村工作組的兩名同志立即進駐到呂家灣村。第二天,旅途的疲勞還未褪去,他就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召開了見面會,了解了基本的村況民情:呂家灣村地處涿鹿縣南部約45.7公里,總面積8957畝,有耕地面積157畝,林地面積4378畝,全村104戶,240口人。其中貧困戶88戶,貧困人口203人,其中因缺技術、缺資金44戶,89人;因病因殘、缺勞力26戶,46人;因學致貧的18戶,66人。2015年,村人均純收入2669元。隨后的一個多月時間,他帶著工作組一家一戶地走訪,面對面與群眾溝通交流,詳細了解全村、每家每戶、每個村民的基本情況。全村88戶貧困戶,每一戶有幾口人,有多少地,有多少收入,有什么困難,他都了如指掌,比自家的情況摸得還清楚。在訪貧問苦的同時,他和組員們充分了解百姓的發展意愿,盡最大可能解決群眾提出的困難,幫助百姓實現致富愿望。

        經過走訪調查,他們為全村每個貧困戶都進行了建檔立卡。他與村兩委班子和組員們共同制定了扶貧規劃,即以產業扶貧作為群眾脫貧的突破口,探索發展光伏發電、文玩核桃嫁接、多種養殖、林下中藥材種植等產業,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

    精準發力,留下了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

    郭興州同志一心撲在脫貧攻堅上,兢兢業業、扎實工作,他雖然離開了我們,卻給我們留下了精準扶貧的寶貴經驗。到涿鹿工作,是郭興州精準扶貧的第二個年頭,2015年,他在承德開展了一年的扶貧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扶貧工作經驗。他心里十分清楚,扶貧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耍花架子,要想讓群眾真正走出貧困,必須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實現群眾持續穩定脫貧。

    文玩核桃是趙家蓬區的主導產業,但因為這幾年市場有波動,村民對種植文玩核桃信心不足。為了說服村民打消顧慮,他深入細致地了解文玩核桃的市場行情和區委、區公所發展文玩核桃產業的政策。對村民進行宣傳,增強村民種植、嫁接文玩核桃的信心和積極性。在他的幫助指導下,今年以來呂家灣村共嫁接文玩核桃900余株,成活率達到70%以上。通過深入調研,郭興州了解到呂家灣村有養殖的傳統和技術,他積極開拓思路,結合村內實際情況,提出走合作化與散養并重的發展思路。一方面依托下疃豐達養兔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讓152名貧困人口“坐分紅利”,穩定脫貧。另一方面,利用呂家灣村山多,林地多、果樹多的特點,申請投資6.99萬元,發展養蜂100余箱;申請投資2.4萬元,發展養殖柴雞600余只。為了確保產業落地,郭興州經常奔走在鄉政府、廠區和農戶之間,申請資金、落地對接、上傳下達,每一項工作都親力親為、勤勤懇懇。

    為解決呂家灣村人多地少的問題,他提出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路。經過對市場反復研究,他做了周密的計劃,第一年種植當年見效的板藍根,第二年種植三年生的柴胡、黃芩,并逐步擴大種植規模。他積極與趙家蓬區的領導、扶貧辦及鄉領導溝通交流,匯報種植中藥材的想法,得到區、鄉領導大力支持,為農民免費提供了藥材種子。今年村民種植的100余畝中藥,其中50多畝已經產生收益,為種植戶帶來了10000余元的收入。

    精準扶貧,就是要對癥下藥,因戶制宜。為此,他和工作組的其他同志一起,在村干部的協同下,對全村的貧困戶進行了細致分類,對哪些人適合發展什么產業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規劃。村里有26戶、46名老弱病殘貧困戶,考慮到這些人不是身體有病就是年老體弱,沒有勞動能力,他和村干部經研究,給他們安排了1500瓦/戶的光伏發電項目。每人給扶貧資金12000元,不用個人掏一分錢。項目實施期間,郭興州同志每天都到現場監督巡查,生怕出一點差錯引起群眾的不滿。

    盡職盡責,留下了為民謀事的感人口碑

    作為呂家灣村的第一書記,郭興州同志并沒有只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扶貧干部,他時時想的是百姓,處處想的是工作,他把自己當成了“村里人”、“自家人”,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群眾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他雖然走了,卻在老百姓心中印下了一個個感人瞬間。

    郭興州每次都是一接到任務就馬上著手,對工作毫不懈怠,他時常跟隊員們說,“這都是急事,咱們千萬不能給耽誤了!”8月10日,他向省二建公司申請6萬余元,新建了村民活動中心、醫務室。為保證工程質量,他連續兩個月日夜堅守在工程一線,親自在現場監工。工程建設期間,他帶領工作組成員親自搬磚運料,村民活動中心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浸濕了郭興州的汗水和心血。清明節期間,他積極參加村里護林防火工作,制定防火應急預案,親自帶領工作組隊員張貼標語、定時廣播、定時巡查。他帶領工作組全體成員放棄休息,同鄉村干部一起分片巡查,值守防火,勝利地打贏了2016春季防火硬仗。

    駐村9個月來,郭興州同志很少回家。常常是因為公事要回省城才順便到家看看。他患有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島素。2016年7月,他突感手腳發麻,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沒有選擇去大醫院住院觀察,而是從縣醫院自費開藥后“自病自醫”,連續一周在駐地為自己扎針打點滴,村干部都稱他為“多面手”。他心里想的是工作,腦子里裝的是扶貧,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病耽誤工作。他總是說,“扶貧無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咱們自己家的事”。

    堅定信心,留下了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希望

    短短的275天里,郭興州同志和工作組成員帶著感情、帶著使命、帶著責任,真心為民、積極工作,給全村的干部群眾樹立起了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心。

    為群眾辦事,他細致入微。六一前夕,考慮到山區兒童缺乏必要的學習用具,郭興州積極爭取,組織公司職工為山區學生舉辦了“小書包、大愛心”活動,捐贈了價值13000多元的學習用品。七一前夕,他多方籌措資金,慰問村里的老黨員。供暖期快到了,他擔心村內的三戶“五保戶”挨凍,多方籌措經費,計劃給村內的“五保戶”每人發放1000斤煤,以解決這部分群眾的燃“煤”之急。等到煤運到三戶“五保戶”家里的時候,他卻永遠地離開了。

    為群眾增收,他四處奔走。村民自產的核桃和蜂蜜滯銷,他動用自己的人脈關系,以高于市場的價格為村內銷售核桃1300余斤,銷售蜂蜜1000多斤。為了解決中藥材的銷售問題,郭興州通過多種渠道,同安國藥材商、神威藥業、以嶺藥業等取得聯系,溝通洽談,介紹當地種植中藥材的優勢。經過多次協商,最終與河北神威藥業簽約。神威藥業公司以保護價收購,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今年5月5日,他聯系神威藥業委派的藥材種植專家到村對種植戶進行現場指導,給百姓吃了定心丸,農民種植積極性大增,為全村長遠致富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為群眾致富,他不遺余力。他與村黨支部成員共同整理村全體黨員信息花名冊。請示省二建公司,建立了領導干部幫扶機制。每名公司領導干部至少聯系幫扶2個貧困戶。工作組建立了一戶一卡,并互留聯系電話,切實把幫扶工作落到實處。為了保證村民能喝上放心水,他拿出2800余元辦公經費,為呂家灣村進行了水質檢測。還為呂家灣村設計制作了兩塊村標。

    郭興州同志用自己的模范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一個黨的“好干部”的良好形象。他雖然和我們永別了,但他那種勤勤懇懇、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那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那種為人正派、忠厚老實的高尚品德,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雷鋒 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