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員在轄區巡查
垃圾清運駕駛員檢查車輛
交通協管員引導行人有序過馬路
幫助老人下公交車
社區志愿者向市民分發宣傳材料
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然而,我市的文明創建工作卻熱流涌動。走上街頭,志愿者,文明勸導員,網格員,周末大掃除干部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堅守崗位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如環衛、交警、城管等,也用自己默默的付出,為文明創建盡微薄之力。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我市文明創建的隊伍,去采寫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傾聽一段段生動的故事,目睹一幅幅生動的場景,并滿懷感動,將其訴諸筆端,對這些平凡人平凡事做一種不平凡的表達。
社區志愿者:
將“創文”的知識普及到每一個人
12月下旬一個工作日的早晨,蘭州的天還黑黑的,氣溫已經變得寒冷。七里河區敦煌路街道的創建志愿者們已開始了一天繁瑣而忙碌的工作。金港城社區的張生梅就是志愿者中的一員。由于全區乃至全市沖刺創建文明城市迎檢,她的這份辛苦又默默的“升了級”。
連日來的每個早晨,張生梅像往常一樣,在轄區開始了早間巡查,樓群院落衛生是否干凈,衛生死角垃圾是否清理,文明城市宣傳氛圍是否到位,這些點點滴滴的小細節正是文明城市測評的重要標準,也是張生梅日常的工作重心。“每天不巡查幾遍心里總是不踏實。”她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放在心上,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小區,她都要仔仔細細的走過,心里才放心。
這一圈宣傳下來就是三個多小時,眼看快到孩子們放學的時間了,張生梅和同事們又來到蘭師附小門口,將宣傳資料一個個發到孩子們手中,通過孩子們,不斷擴大創建文明城市宣傳的覆蓋面。下午15時許,張生梅和同事們將《市民公約》《居民公約》《遵德守禮提示牌》逐一張貼懸掛在小區、樓道口等醒目位置。
其實,張生梅的孩子還小,白天上幼兒園,晚上家里沒有人管小孩。因此,晚上入戶工作對她來說困難比較大,可是張生梅從來都沒有因為這事誤了工作。晚上21時過了,看到張生梅帶著孩子還在入戶宣傳,有居民開玩笑說“社區違法使用幼童”。張生梅說:聽到這樣的玩笑,心里酸酸的,可是想到能為創建文明城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心中又充滿了欣慰和希望……
□蘭州日報記者王忠德特約記者陳欽
只要城市文明了再辛苦也值得
冬季,朝9晚5的作息時間,讓蘭州上班一族可以多睡一會兒,但西固區先鋒路街道南山社區的志愿者孫秀蘭卻每天早上6點多就起床了,因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進入攻堅階段,她除了社區殘疾專干這個職務外,還有一個崗位,那就是“文明志愿崗”。早晨7點還不到,孫秀蘭已經擺好了桌子,放好了宣傳資料,開始了工作。
12月20日,記者來到南山社區采訪時,孫秀蘭正在整理有關資料。當聽說記者要采訪她的事跡時,孫秀蘭有幾分羞澀地說:“算了吧,只要城市文明了,再辛苦也值”。
記者走訪時了解到,孫秀蘭所在的南山社區共有43棟樓、3100余戶居民,人員密集、生活類污染源管控難度大是這個社區的特點之一。小區物業是否落實了垃圾清運、店鋪攤點的小煤爐是否使用了有煙煤、居民是否燃放煙花爆竹、垃圾箱是否有焚燒垃圾的現象,這些都是孫秀蘭每天巡查管控的重點。她除了在“文明志愿崗”向市民宣講創建文明城市的有關知識外,還要在樓院不間斷巡查,勸導居民的不文明行為,在遇到不理解的居民時,孫秀蘭總是會不厭其煩地講道理,勸說改正,完了她卻把委屈的淚水咽到自己肚子里。
“創建文明城市需要每個人的參與,更需要每個人的行動。我作為一名志愿者,做好這些工作是理所當然,你看這天藍了,街靚了,社區的垃圾少了,居民更加文明了,這座城市不就更美了。”孫秀蘭笑著說。
□蘭州日報記者董永前文/圖
文明志愿者:
讓文明變成一種習慣
王茜是城關區教育局教材科的一名普通干部,這次蘭州市迎接文明城市國檢的時候,她與同事一起作為文明志愿者,站在文明的前線。她告訴記者,幾天下來,自己最深的體會就是:文明志愿者把所有的正能量播撒向街頭的每一個角落,推動文明行為變成一種行為習慣。
據介紹,城關區教育局這次承擔的區域主要在火車站周邊,輻射天平街社區、紅星巷社區、南磚瓦窯社區。王茜表示,這次文明志愿者的公益活動,感染了自己身邊的人。據她介紹,當她看到有人隨地扔垃圾的時候,她沒有馬上把行人攔住,而是主動過去把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箱,然后三步并作兩步趕上去,告訴那位市民,目前蘭州市正在創建文明城市的測評,希望他能與大家一起努力。“正人先正己,自己先做好,才能讓周圍的人感受到文明的氣氛。通常我們跟這些人溝通后,他們都能配合,并表示歉意。這說明大家的文明素養都在提高。”王茜說。馬雙林也是這次城關教育系統的文明志愿者,她告訴記者,在工作中,她們把冬防和文明志愿活動結合起來。“使用引火煤,爭取更多的優良天氣,保護蘭州藍都是一種文明習慣。”她說。
吳立新這次也加入到文明志愿者的活動中,他在活動中不僅勸導了一些不文明行為,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城市管理的問題。他告訴記者,火車站附近人員構成復雜,有很多外來人員,他建議在火車站、汽車站等人員流動量較大的地方,多設置一些文明提示,或者可以在他們下車進城的時候就能收到一個提示卡。魏傳珍是區教育局基建辦的工作人員,他在文明志愿者的活動中發現,有些路口人行綠燈時間太短,行人還沒有完全通過路口,交通信號燈就變換了燈光,這個問題,導致有些行人有意無意地搶行,既不文明又不安全。
□蘭州日報記者孫亞斐
交通志愿者:
為營造良好城市交通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先生,您好!現在是紅燈,請稍等片刻。”昨日中午記者在慶陽路十字路口看到,一位交通文明志愿者在人行橫道旁,正在勸導一名準備闖紅燈的行人。這名志愿者告訴記者,她是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的學生陳美杉,最近幾周來,她和班上的十幾名同學都會利用周末的時間來到城區各個十字路口進行交通文明勸導,制止市民的不文明行為。
采訪中陳美杉告訴記者,每次在路口志愿服務的時候總能發現,在等紅燈時,不少市民耐不住性子,看到直行車道車一停,便想趕緊沖到馬路中央,可左轉車輛仍在通行,存在安全隱患。不少人甚至不看交通信號燈,只憑自己感覺過馬路。于是她會上前勸阻,讓行人在紅燈前停下了腳步;當看到十字路口的行人都能自覺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時,她的心中是暖的,希望每一次志愿經歷都能為創建安全、健康、文明、有序的交通環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美杉說:“勸導別人的同時,自己對交通規則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采訪中記者看到,在1個多小時的文明勸導活動中,陳美杉一共勸阻了20多起不文明的交通違法行為。陳美杉告訴記者,“正是因為這樣,我覺得做這樣的事情特別有意義。”
一個老人行動不便,走路速度很慢,她快步上前,挽起老人的胳膊攙過了馬路,老人連聲稱謝,陳美杉向老人擺了擺手,回到自己值守的路口繼續她的工作。每天,她記不清多少次將行動不便的老人或兒童送過馬路,只記得,每一聲真誠的感謝,都會讓她收獲一次開心和感動。
□蘭州日報首席記者葛強見習記者劉力銘
高校志愿者:
做文明學生為“創文”添彩
“先生,您好,請不要闖紅燈。”12月19日,在費家營十字,戴著小黃帽,穿著紅背心,手中拿著小黃旗,正在做交通文明引導員的蘭州城市學院青年志愿者們格外醒目,記者看到,在勸導文明出行的同時,他們還主動攙扶過馬路的老人,幫助老人提重物。
據悉,蘭州城市學院將志愿服務作為校園文明創建的重點,全校現有志愿者組織二十多個,青年志愿者上萬人。記者了解到,參與到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的,不僅僅是蘭州城市學院的志愿者,西北師范大學的青年志愿者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在安寧區交警的支持下,走上街頭擔任交通協管員,幫助疏通交通,并在各十字路口向過往行人宣傳文明出行禮儀,勸導不文明交通行為。蘭州交通大學的青年志愿者深入小街巷清理城市牛皮癬,看望社區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組織學生打掃校園周邊衛生并清洗安寧轄區公共設施及健身器材和坐椅,打掃公交車站衛生,擦洗公交車坐椅,幫助導乘員維持上車秩序。青年志愿者在創建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贊譽。“小廣告太煩人,不僅污染環境,有時候還會成為騙子的一種行騙手段。經過我們的集中清除,樓道變干凈了,校園周邊的墻上也不再花花綠綠的,看起來舒服多了。”蘭州交通大學青年志愿者劉芳說。
安寧區團委書記陶宇翔介紹道:“轄區各高校志愿者為文明城市創建做了不少貢獻,他們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傳遞美、傳遞愛、傳遞正能量,為深化文明創建培育崇德向善新風尚增添了新內涵。”
□蘭州日報記者楊文豪通訊員董振剛晁昊蕾
交通協管員:
用汗水維護著城市交通的暢通
近日來,在我市的各個十字路口都能看到許多交通協管員的身影,他們在寒冷的冬季揮舞著小紅旗,勸導著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市民,守衛著我市的交通秩序。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確保了交通道路的安全,營造了良好的交通環境,讓城市文明程度日漸提高;因為他們的存在,交通事故逐漸減少;因為他們的存在,社會變得更加和諧了。據了解,由于交通協管員的每天耐心勸導,近期我市行人交通違法行為大幅減少;通過他們的勸導,我市遵守交通法規的市民越來越多,市民的素質在勸導員的帶動下,正在逐步提高。
周國慶是城關交警大隊一名文明交通協管員。他個子高,又很瘦,臉上帶著一副圓眼鏡,從外表看他是一個十分嚴肅的人,但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就會發現他為人和藹、樂于助人,做事認真,是勸導員心中的好大哥。日常工作中,文明交通勸導員主要負責勸阻行人勿亂穿馬路。這個工作看似輕松,確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站馬路不說還要面對群眾的不理解以及謾罵,這讓勸導員們十分郁悶,偶然與群眾發生口角也在所難免。但周國慶不同,在崗幾年來,他從未與群眾發生過口角。他常說:“若有人罵我,生氣的是他,氣大傷身,所以我不吃虧。”有一回,周國慶值守慶陽路十字,因當時正值晚高峰,車流量十分大,且車速很快,橫穿馬路十分危險,但一名女士無視人行紅燈,速度非常快的向馬路邊走來,見此情形,周國慶連續吹哨提醒,但都無法制止,眼看就要沖到車流中,周國慶一步跨向前,擋住了該女士的去路。該女士十分氣憤,連續的辱罵從口中說出,但周國慶始終未說話,也沒有移步,而是堅定地擋在女子面前,平靜地看著她。待行人通行綠燈亮后,女子說了句:“你等著瞧!”的狠話,揚長而去。而周國慶則微笑著對周圍關心他的群眾擺擺手說:“我沒事,我沒事,大家快走,要不然來不及了。”他寬大的胸懷、淳樸的笑容感染了圍觀群眾,大家紛紛對他豎起大拇指。
樸實來自于平凡,而平凡中彰顯出偉大,周國慶只是一名普通的文明勸導員。他用風雨中的堅守、寒冬下的身影詮釋著一名文明勸導員的堅持。
□蘭州日報首席記者葛強見習記者劉力銘文/圖
街道網格員:
沖刺在突出問題整改一線
“一個人,一方格,一雙腿,穿梭在樓棟之中;一個包,一支筆,一個本,記錄著社情民意;一張嘴,一雙眼,一身本領,一個團隊,提供著便民服務。”在晏家坪街道各個社區總有這樣一群網格員,當你還未出門上班,他們身穿“藍馬甲”已巡查在轄區網格,當你下班回家,“藍馬甲”依舊在轄區穿梭。煤爐冒煙,他們入戶制止宣傳;路遇行人不文明行為,他們上前勸導;發現路上的紙片垃圾,他們及時清理……
12月19日,一個普通工作日的清晨,天還蒙蒙亮,七里河區晏家坪街道的網格員陳玉玲和崔玉玲身穿藍色馬甲,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兩天她們肩頭的責任更加重大了,在堅決保衛“蘭州藍”的同時,還要沖刺全國文明城市測評迎檢。
“由于我街道大部分平房區冬天都要靠燃煤過冬,所以網格員們的冬防任務尤為繁重,每天早晨,她們都要觀察網格內居民家中的煙囪是否冒煙,如果冒了就要進行入戶的勸阻和宣傳工作,同時還要開展精神文明宣傳。”晏家坪街道黨工委一位負責人說,早上7時30分左右,網格員開始吃早餐,然后回社區開一個短會,就又立馬投入到了工作中。
9時許,正穿梭在轄區的背街小巷時,崔玉玲的手機響了,她責任網格內的73歲老人張奶奶家中的引火煤用完了,讓她再送一點。隨后,崔玉玲就回到社區搬了1箱引火煤送到了張奶奶家。隨后的巡查中,她看到有一家居民把垃圾倒在路邊,又過去勸說,并拿著掃帚開始清掃,以實際行動感染居民。
吃過午飯后還沒休息一會,下午13時許,崔玉玲、陳玉玲和其他網格員們又開始了精神文明的入戶宣傳工作。“就算居民不理解不配合,我們也不會心生膽怯和委屈,用耐心與恒心向網格居民宣傳網格員職責與開展此項工作的意義。”陳玉玲說,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和廣大群眾打交道,熱愛工作,善于忍耐和微笑,才是扎扎實實立足本職的法寶。
日復一日,平凡瑣碎而又辛勤的工作,鍛煉了網格員與群眾溝通的能力,居民們也從開始的誤解變成了理解支持。如果我們稍微留意,轄區內背街小巷、主次干道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轄區的環境衛生、大氣污染全都浸透著他們的汗水。
“對照全國文明城市的測評標準和近年來測評反饋的問題以及實際工作狀況看,七里河區在五個方面的突出問題需要全力解決。”晏家坪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說,著重整改的五大項中,每項內幾乎都有任務落實到網格員,每個網格員都主動承擔了一份責任。□蘭州日報記者王忠德文/圖
垃圾清運駕駛員:
清運垃圾就是清潔心靈
今年31歲的小伙子王明東,是城關垃圾清運隊的駕駛員,從事環衛垃圾清運已達數年:凌晨起床,半夜出車,穿梭于城區大街小巷垃圾轉運站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與生活垃圾為伍,與臟臭累零距離接觸。這就是王明東平日里的生活,與85后的生活狀態截然不同。特別是在今年12月,在蘭州市創文迎檢期間,已經十多天沒有休息了。
“清運車就是他的家。每天凌晨拉完最后一車垃圾,這娃喝幾口水就在車上睡了。”裝卸工老李這樣評價王明東。他把清運車視為最親密的伙伴,一絲不茍地做好車輛清洗保潔。“現在是創文測評關鍵期,保持車容干凈是必須的,絕不開臟車作業污路面。垃圾臟但車不能臟,因為它隨時在流動,車容不潔影響市容。”12月20日中午,王明東邊擦車邊笑著說。創建文明城市迎檢期間,垃圾清運要求高任務重,別人完成作業回家休息時,他還得趕往他的清運路線:鹽場堡、城關黃河大橋到雁灘黃河大橋段,收集趙家莊橋頭垃圾收集點,對自己責任區線路反復清運,以確定收集點垃圾日產日清。
他是駕駛員,也是裝卸工。垃圾轉運站是城區垃圾集散地,每天都會積存大量的生活垃圾,既使冬天周圍也能聞到惡臭味。王明東說,他每天晚6時出車,次日早上6時回來。隨著夜幕降臨,各垃圾收集點陸續會有三輪車、手推車和小機動車來傾倒垃圾。他駕駛的收集車一次能裝8噸,每天晚上2趟能裝載16噸垃圾。他在轉運站拉垃圾時,總會與裝卸工一起干。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年輕就要多干點,自己多干一些,老師傅們就能少干些。自進入創文測評以來,王明東不是駕著車在路上,就是在垃圾轉運站裝垃圾。雖然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但卻為更多的市民群眾、為城市送上整潔的市容環境。
對自己的這個職業深感驕傲和自豪。“清運垃圾就是清潔心靈”,王明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無論在哪里,他都樹立了環衛人的良好形象。“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相信環衛系統有像王明東這樣一批人的奉獻,有社會各界對環衛工人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我們的城市一定會更加潔凈美麗、更加文明。
□蘭州日報首席記者楊晟途通訊員張樂天文/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