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人物 > 訪談 > 正文

    張春昌:我的老鄉李德福

    我的老鄉李德福

     

    【天水】張春昌

     

    在眾多的老鄉中,一想起李德福就覺得歡快喜慶。他大氣、溫和,熱烈、慷慨,耿直、仗義,他永遠積極上進,永遠熱愛生活。

    李德福和我同鄉,只不過他在秦安縣中山鄉中山村,而我在簸箕村。他從秦安四中高中畢業后于1991年考入甘肅省機械工業技術學院,1993年畢業分配到天水風動工具廠質量檢驗科技術室,從事質檢工作。現為天水風動工具廠質量工程師,《天水日報》《天風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通訊員。

    時光回到20年前。一次在年關前后,我在北道區街頭行走,一個小伙子追上我,自我介紹說他是我老鄉,叫李德福,在天水風動工具廠上班。他說他早認識我,知道我在報社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偶遇,我驚訝又高興,熟悉的鄉音讓我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喜悅。隨后,他說想反映一件事情,他到某商店買了一瓶酒回家后發現是假酒,去退貨時店主不但不退反而動手打人,希望通過報紙呼吁有關部門對此進行監督處理。說話間他有些激動,我對他進行了安慰,并告知他該如何做。

    后來,我還是在北道街頭行走,又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聲音叫我,我回過頭時他已熱情地拉住我的手讓我在鋪子里坐,并給我忙乎著倒水,我當時沒搞清楚狀況,問他:“你是在這里吃午餐嗎?”李德福笑著說這是他妻子陳愛蓮開的小吃店。妻子原為天水某公司的職工,下崗后,于2000年在北道二馬路開起來“蓮蓮飯店”,起初是小本經營,買呱呱面皮,目前已擴展到米線、砂鍋、飲料等多種經營,說話間我看顧客爆滿,生意十分紅火,就問他,妻子一個人能忙過來嗎?他說他利用下班時間、節假日抽空前來幫忙,有時他們家的孩子、親戚全家上陣,有時還雇用臨時工,一月下來比妻子上班要多掙幾倍的錢。他還說來他這里就餐的多數是“回頭客”,是老熟人,只要做到用心經營,熱情服務,飯菜可口,就沒有做不好的生意。我真是從內心里佩服他!

    看著人來人往吃面皮的情景,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家集上賣的面皮。我們那地方的面皮和天水市的不一樣,薄、透、柔韌、黃亮。調料也簡單,一盆泡著草果的醋,一碗胡麻油潑的辣椒、一罐手工搗的蒜、一盒鹽,僅此而已。逢集或廟會唱戲時,一對老夫婦擔出來,方桌、長凳按多少年不變的規矩擺齊了,調料、面皮、涼面、涼粉擺好了,一天的經營就開始了。揣著兜里有數的錢,要上半碗面皮再抓上一把涼面,能和那些有錢人一樣坐在油亮油亮的長凳上吃,那是多么驕傲和幸福的事!最記得從一沓黃亮黃亮的面皮上揭起來一張時的剎那,那面皮放佛就是太陽,亮的耀眼,黃的喜人。在家鄉吃面皮,最好的事就是可以“照錢打豆腐”,要幾角錢的抓幾角錢的,面皮攤攤成了人流最聚集的地方,雖然很多人站著吃,但還是故意吃的很慢,生怕兩口吃完,結束了這盛大而美好的宴會。此時,我想起“不吃涼粉騰板凳”這句話也許來源于此吧。可是,那時的有錢人并不多,一般都是母親站著看孩子吃,或者兒子買給看戲的父母吃,走的時候再給家里的爺爺奶奶帶上一碗,這幾乎是集上最好的唯一的禮物。

    這些年在城市,看慣了著名的呱呱,厚厚的小鑼面皮,濃濃的芝麻醬,想要一碗家鄉簡單清爽的面皮,只能在夢里。那碗只有幾角錢卻來之不易的黃澄澄的面皮,它盛著多少人的辛酸苦辣,盛著多少人的珍貴記憶,盛著多少人的寵愛與孝心,也映證著時代的變遷。而后來在與李德福的交往中,更出乎我意料的是,集上我想念的那家賣面皮涼面的主人公正是李德福的父母。我再次感動不已,心里致敬,為他們無人能學的獨家手藝,為他們那根擔了多少年油亮發光的扁擔,為他們老一輩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看到勤勞忙碌的李德福夫妻,我想這就是他們的家風:誠實做人,良心經營;熱愛生活,艱苦奮斗!

    再后來,李德福經常出現在老鄉的一些活動中。無論紅白事,或遠或近,不管誰家,他都熱心前往。他充滿活力,歡快幽默。一次,在一位親朋喬遷新居的宴會上,他拿上話筒自告奮勇上臺主持講話,自然大方,風趣幽默,真誠暖人,贏得了陣陣掌聲,成了主席臺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他隨機的主持將氣氛推到高潮,讓整個宴會喜氣洋洋,大家對他更是刮目相看。

    后來,每次遇見我和他總有說不完的話兒,但最多的是他問我如何投稿、寫作的事。當時我是《天水日報》“讀者來信”版面的編輯,我給他細心地講此版面有啥欄目,稿件如何寫,并告知他投稿郵箱等。他深受啟發,之后調查采訪撰寫了《齊抓共管,凈化農資市場》《請以實際行動來呵護我們美麗的家園》《缺斤少兩不道德》《北道火車站發往秦安的依維柯太高票價》《多一份愛心,多一份溫暖》等稿件,對一些社會現象和不道德行為進行了輿論監督,在社會引起了高度反響。隨著他稿件的見報,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基層老百姓有啥事都愿意找他。某鄉政府個別人以改造廣場為由,強行將農民的房子拆掉,又把廣場墊起一人多高,農民家院落本身地勢低,這樣一來,就更加低了,每當下雨,大量的雨水從院門前流過,墻體受到損傷。而鄉政府把所有水渠(馬路,豬場,糧站商店等)匯聚在農民家門前的水渠內,一遇暴雨,水流不及,越出水槽,從門前流過,對農民家的墻院構成極大的威脅。經他反映后報社將情況反饋鄉政府,鄉政府對此事做了解決,讓受害農民感動不已。他還為《天風報》投稿,題材也從新聞擴展到詩歌、散文等,在寫作的道路上乘風破浪。

    忙碌的工作、生活絲毫不阻礙他追求知識的腳步。從2000年開始至今16個年頭,他每年的12月份總要給我打電話自費訂閱《天水晚報》,除他們一家人了解國際國內及周邊的新聞、學習知識、拓寬視野,還將報紙放在他家的“蓮蓮飯店”讓顧客隨時看報,在吃飯的同時汲取精神食糧。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李德福,他用勤勞的雙手、求知的腳步、積極的態度讓生活微笑、讓他人微笑。有他作伴,一路陽光;同他走過,一路花香!我的老鄉、我的朋友李德福——期待和你的再次相遇!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李德福 老鄉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