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社火,也叫“秧(煙)歌”,它是天水各種民間民俗歌舞形式的總稱。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堪稱歷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館。如與胡笳密切相關的秦州夾板,遠古民族巫舞的余韻——武山旋鼓,元雜劇的活標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韻味的秦安蠟花舞,雅俗共賞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調、說唱藝術等,如今它們憑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來,前數例還進入國家、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得到傳承保護。天水社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遠古人類勞動、祭祀、軍事等等生活息息相關。
天水社火源于古代祭祀的特色非常鮮明。如天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秦州夾板”和“武山旋鼓”,這兩個舞蹈是天水社火流傳很久的保留項目。“秦州夾板”的起源,應上溯到唐代的“拍板”,而“拍板”應源于上古時的“擊壤”游戲。《舊唐書·音樂志》載:“拍板長闊如手,厚寸余,以韋連之,擊以代抃。”其形制與現代秦州的夾板已很接近。民間也有稱其為“云陽板”的,宋元時期,夾板舞不僅用于民間喜慶盛典,也用于皇家祭祀的莊嚴肅穆場合;又如“旋鼓”舞,“旋鼓”又叫“玄鼓”,“玄”通“元”,古人稱天為“元”、“玄”,“旋鼓”又稱“天鼓”,據考證源于原始部落圖騰舞,傳說伏羲女媧人頭蛇身,故旋鼓舞表演時鼓手行走路線模仿蛇形,號稱“禹(蛇形)步”,表演中特有的甩發動作叫“甩莽頭”,其彩色發辮實際上就是人首蛇身的扮相。以后鼓面常繪太極、八卦圖案,敲鼓娛神,祈求保佑,是當地娛神祭祀的重要形式內容。在天水武山縣,人們把社火又叫“燈火道場”,至今延續著古老的與燈火相關的風俗。
在天水,社火又稱“秧歌”、“煙歌”,從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與人類生活勞作緊密相關。天水社火反映勞動以及日常生活內容、場景、感受的占絕大多數,其內容及所展現的生產力發展進化、生活觀念的改變充分體現勞動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與一定的山野勞作、田間勞動、草場放牧相聯系,大體上反映了一定的勞動生活。總之,無論是大地灣出土文物顯示的文化民俗信息,還是天水市清水宋墓、麥積宋墓多姿多彩的樂伎畫像磚反映的文化民俗故事,都能充分說明在天水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社火文化在這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