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旅游 > 正文

    春節舞龍嗨翻天隆里花臉龍獲《人民日報》重磅推薦

    核心提示:  無花臉,不舞龍,無舞龍,不春節……玩花臉龍是貴州隆里古城的春節必備節目。2月2日(大年初六),人民日報詳細報道了花臉龍的歷史傳說及春節狂歡,將隆里人600余年對傳統文化的固守情結蔓延到全國各地。

      無花臉,不舞龍,無舞龍,不春節……玩花臉龍是貴州隆里古城的春節必備節目。2月2日(大年初六),人民日報詳細報道了花臉龍的歷史傳說及春節狂歡,將隆里人600余年對傳統文化的固守情結蔓延到全國各地。

      名聲大振:從《天天向上》到《人民日報》

      貴州隆里古城這幾個月可謂“動作頻頻”,2016年10月,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新媒體藝術節,被稱為是“一場沒有‘圍墻’的藝術化展覽,一場用新媒體概念創造嶄新體驗的狂歡類綜合party。”2017年1月20日(小年夜)晚,隆里花臉龍高調舞進《天天向上》,不僅舞龍表演秀驚艷全場,隆里的傳統習俗和年貨也一一亮相。節目中還播放了2分鐘的“隆里大片”來介紹這座古城。此外,在“天天向善”板塊,講述了錦屏縣護林員龍章文堅守大山24年,守護故土家園的故事,傳播無限正能量,引起熱烈反響。值得一提的是,當晚,節目的收視率獲全國第一。

      而《天天向上》帶來的“隆里熱”還在持續,借著春節契機,大年初六,《人民日報》又以“龍騰獅舞鬧春潮”為主題,重磅推薦并介紹了花臉龍的由來及發展,一篇《看一場流動的戲劇》,用文字和圖片向全國人民傳遞隆里花臉龍的狂歡文化,更是讓隆里古城名聲大振。

      玩花臉龍:全國獨有的與漢戲相結合

      據《人民日報》介紹,玩花臉龍堪稱隆里人的“狂歡”。因舞龍者無論男女老少,皆畫花臉,旦、末、凈、丑皆有,故稱為“花臉龍”。每到正月十三至十五,方圓幾十里的人們都要趕來觀看。相傳花臉龍取材于宋朝建國初期“藍季子會大哥趙匡胤”的故事:趙匡胤原有12個結拜弟兄,建立大宋王朝之后,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忘了封賜他最小的義弟藍季子。藍季子氣憤在心不好直說,只得悶頭飲酒,唉聲嘆氣。喝醉之后,抹成花臉,癲癲狂狂,用暗語刺激趙匡胤,并故意戲弄皇嫂,借此發泄胸中之氣。

      隆里先民將舞龍和漢戲《藍季子會大哥》結合在一起,以舞龍藝術形式來表現古老的傳說。也就是說,舞花臉龍其實就是演漢戲,每條龍即如一出戲劇,由龍尾牽動整條龍的動作,花樣疊出,展現軍人后裔尚武的軍儺風格,場面極其恢弘壯觀,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旅游+文化+新媒體,打造中國旅游新名片

      隆里古城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村),位于貴州錦屏縣,是西南少數民族密集地區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漢文化軍事古城。其建筑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藝術手法具有明顯的徽派特征,基本是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而流傳下來的文化則以漢文化為主,其中玩花臉龍則是隆里古城漢文化的瑰寶之一。總的來說,隆里古城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

      只是多年來,因地理位置的局限,隆里古城并未能成為熱門旅游地,但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交通的越來越便利,以及“旅游+文化+新媒體”的全新發展模式,隆里古城已被越來越多人熟知,甚至正在逐漸成為中國旅游新名片。

      品古城之韻,悟自然之美。當許多古鎮在經濟浪潮的攻略中急于脫胎換骨,被拆得七零八落時,隆里古城依舊寧靜古樸地堅守了600多年。雄渾的鼓樓,高墻深院的古宅,錯綜復雜的街巷,星羅棋布的古井,沉厚堅實的古橋,自由奔放的“花臉龍”,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又鐫刻著怎樣的故事?如果你也感興趣,可以到隆里去尋找答案。也可以觀看《天天向上》1月29日(小年夜)已經播出的節目,感受隆里人是如何用他們特有的熱情嗨翻春節。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