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解密 > 正文

    秦安多士坊——胡家巷

    【一】

    中國古代的城市是由街和坊組成的。街道(street)是交通主干道,坊是居住區,可以理解為街區(block)。

    里坊制度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里坊,或稱里、坊,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基層居住單位。早在先秦時期,即已存在。《詩·鄭風·將仲子》有“將仲子兮,無逾我里”之句,毛傳曰“里,居也”。西漢長安城,則劃分為160里,且“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備,至隋唐長安城達到鼎盛。

    宋徽宗時收取“侵街房廊錢”,相當于收取營業稅,并且廢除夜禁。至此,實行千余年的里坊制度宣告結束。從此,城區街市充斥、樓閣遍布、官民混居,呈現出與唐長安城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

    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就是保存比較好的傳統的坊巷。在天水市秦州區,西關歷史街區的巷道和古民居建筑保存得較為完好,且比較豐富。在秦安縣,也有幾處歷史街區和巷道。本文主要想介紹一下多士坊——胡家巷。

    【二】

    多士坊,也稱胡家巷,位于秦安縣城的核心地帶,形成時間較早。在宋代置秦寨時秦安縣城就有簡單的道路。元至順年間(1330-1333)在大城內修建興國寺時,以今新華書店什字為中心修建南北街,多為土路,重要路段路面用毛石和沙礫砌鋪。多士坊就在南街西南,應修建于此時。據秦安地方志學會顧問康熙德老人回憶,多士坊最早的建筑是元朝的文昌祠。“文昌祠”三個字是清代狀元徐黼寫的,“徐黼的字寫得很憨,筆撇兒壯得很”。文昌祠建國初尚在,今已不存。

    巷口北側為牛家公館(今工商銀行),據史志學者記載,民國時牛家公館曾是第106841師的師部,師長姓陳,貌甚威武。但筆者沒有查閱到第106841師的資料。上個世紀80年代,牛家公館的一座清代建筑被整體遷建,現為秦安泰山廟的三清宮。

    多士坊寬約3米,通長約350米。東端巷口毗鄰興國路。巷口對面就是學巷,沿學巷可到秦安文廟。巷口往南就是南柴市,是一處商貿集市,通南上關和南下關古街。現在的胡家巷呈“T”型,其西南巷口毗鄰太白街。筆者曾詢問過史地學者李雁彬,其明清時的格局是否如此?是否是通巷,而非死胡同?李雁彬老師很明確地說:“胡家巷不是死胡同,西端通往縣衙前的柳林池”。

    據《秦安縣志》記載,明代嘉靖年間,秦安已有多福坊、多址坊、多士坊、多慶坊、多才坊、同春坊、迥波坊、魁星坊等。從取名上可以看出,這些地名應是政府統一給定的。多士坊,顧名思義,此地應該居住了很多讀書人。明代之時,巷口有一牌坊,上書“多士坊”。上款為萬歷乙酉年(公元1585年),左手里是“里人胡纘宗書”。  胡纘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號可泉,又別號鳥鼠山人。萬歷乙酉年時,胡纘宗已經去世。這方匾所采用的字是胡纘宗生前題寫的。

    在秦安縣博物館收藏有多士坊的木質牌匾,是萬歷丙午年(1606年)重修多士坊時制作的,采用的字也是胡纘宗生前題寫的。這也是秦安縣博物館所保存的比較早的一塊木匾。可是由于歲月的侵襲,木匾上的油漆已被風雨侵蝕,剩下現在灰頭土臉的樣子。似乎讓人聯想不到鐘鳴鼎食、人文蔚起的往昔光輝來。

    至于多士坊為什么又稱胡家巷,大概是因為這里是胡纘宗家族聚居的地方。由于胡纘宗在秦安縣的名氣很大,其家族名人輩出,所以本地的老百姓將多士坊俗稱為“胡家巷”。

    胡纘宗的高祖胡鉞遷徙到秦安縣,居住在多士坊。曾祖父是胡海。祖父胡璉,以國子監生任河北南皮縣知縣。父親胡士濟擔任過四川雙流縣教諭兼署縣知事,叔父胡士淇曾任四川什邡縣知縣。其祖、父兩代皆通經。到了胡纘宗這一代,胡家已經在多士坊居住了五代人。胡纘宗官至山東、河南巡撫兼右副都御史,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書法家、方志學者和詩人。

    胡家宅第,門上的牌匾有人說是“世家”,有人說是“門伐世家”,有一坊八牌。這塊牌匾建國初尚在,今已不存,具體情況待考,但都有“世家”二字。這是當之無愧的。

    胡纘宗家族開枝散葉,子嗣中有一部分遷到了縣城東郊的鳳山村,在旗桿巷居住。而胡家巷的祖宅則一直有后裔居住,延續至今。可惜祖宅中明清時的古建筑已經圯毀不存。

    【三】

    秦安胡氏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而多士坊里居住的書香門第并非只有胡纘宗一家。我們所知的還有孫述先家、路家大庭、李元芳故居、蔡曰逢家等。可見地如其名,多士坊里多士人。多士坊門口原有李元芳牌坊書“經元”,樹八通石碑。每柱兩通,今已不存。巷西的孫述先家,和胡纘宗家門對門。孫述先是胡纘宗的妹夫,舉人出身,曾任山東登州通判。

    李元芳故居位于胡家巷29號。李元芳(1489-1553)字子實,號虛菴,秦安縣人。從小聰明伶俐,年齡稍長就跟從叔父李嵐、李峣、李岱、李崇刻苦學習經史古義,聞名故里。明正德二年(1507)中舉人。嘉靖初年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累遷登州府(今山東蓬萊)同知、山西潞安府(今山西長治)同知。晚年告老還鄉,著有《安命賦》。

    李元芳故居原呈四合院布局,現已破壞。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現存建筑坐南朝北,土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長12.8米,寬7.53米,建筑面積約96平方米。前出廊,硬山布瓦頂。結構為五架梁前對抱頭梁,用3柱。廊柱和金柱之間用穿插枋連接,前檐柱施額枋、平板枋,柱頭和補作間各有一斗,正心檁下配有透雕花板,挑檐檁下有木雕花板。裝修為明間六抹,四周有欞花,中間兩扇為活扇。檻窗亦為六抹四扇,與隔扇相同,中間兩扇為活扇。次間坎墻用灰磚砌成。李元芳故居是秦安縣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座古民居建筑,現由任巧云管理,租李少虎使用,作舊家具收購室。2011年,秦安縣文物局籌措資金對其予以修繕。

    再往西走是路家大庭,接鳧池與文昌祠連。路家大庭(今種子公司)門口處的一楹,座南向北,上書“中憲”2字,為路坦然所造,今已不存。路家大庭懸牌八面,祠堂門書“忠孝傳家”,是康熙年間的,劉纘基書,今已不存。

    路坦然(1609—1684),由明入清時人,秦安縣興國鎮胡家巷人。曾任襄陽通判、縣丞,累遷直隸真定府管宣府上北路同知、福建延平府知府。其為官臨民,勤于職守,誠實無欺,為政惟期寬慈平恕,無矯奇矜異之舉,所在稱治,以博雅廉明著稱與世。清順治皇帝特為制誥:“路坦然慎以持躬,敏以蒞事,俾司郡佐,奉職無愆。官常彰廉明之聲,吏治著循良之譽。”坦然于清康熙五年因丁艱回籍,晚年精研《易經》,著有《讀易心得》四卷,據傳藏于天水市圖書館。

    其子路道庸,清初時人,號天中道人。長于詩文和書法,著有《迪巖詩草》四卷。路道庸一生酷嗜書法,他以行草書見長,入門以唐楷,得力于“二王”,融貫于“宋四家”而后成,氣勢豪放,筆力蒼勁、縱橫開闊。其取法各家之長,把個人狂放性格融合于書法之中。另外,多士坊西端的柳林池旁,居住著秦安的名門蔡氏家族的一支。據秦安蔡氏家譜記載,成紀蔡氏一脈其先祖為明朝湖北襄樊蔡小甘將軍,因躲避英宗、景帝年間戰亂而帶領三個兒子及隨從遷至秦安縣孫蔡村。長子后裔居縣孫蔡、蔡小一帶,二子后裔居縣衙門對面柳林池,三子后裔居縣西川一帶。

    多士坊位于興國寺與文廟之間,這些地方無不是人文薈萃、景色獨具之地,是秦安昔日興盛歷史的見證,和人文蔚起的生動縮影。這個歷史街區和古建民居具有隴右地方特色,是打造秦安興國寺——文廟——明清一條街——泰山廟文化之旅的重要資源。文史工作者應進一步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提升秦安文化旅游品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