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廟自古為國家(朝廷)祭祀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之一。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第一次恢復公祭伏羲大典,這次公祭伏羲大典的祭文便是近日仙逝的陜西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出生于天水的霍松林先生所作。
《1988年公祭伏羲祭文》
煌煌華夏,地靈人杰;自強不息,乃創鴻業。
慎終追遠,緬懷太古;曰有伏羲,世稱人祖。
生于成紀,史有文明。乘時崛起,清渭之濱。
觀法于地,觀象于天;始畫八卦,文字起源。
民處草昧,茹毛飲血;始作網罟,以漁以獵。
歷史發展,有此階段;如草方萌,如夜初旦。
繼此而往,代有賢能;耕耘教化,日進文明。
四兇咸殛,日月重光;繩其祖武,民氣恢張。
深化改革,堅持開放;奮發圖強,前途無量。
顧我西部,開發甚早。先哲遺澤,潤及枯槁。
絲綢之路,橫跨亞歐;漢唐文化,光耀寰球。
宋元以來,漸趨落后;人謀不臧,地利如舊。
今逢盛世,中華振興;同奔四化,豈甘后人?
卦臺效靈,麥積挺秀;羲皇故里,車馬輻輳。
隴右賢達,海外赤子;齊心協力,繁榮桑梓。
人文蔚起,經濟騰飛;工歌農舞,水美田肥。
敬告太昊,用表決心;超唐邁漢,共建奇勛。
在改革開放初期,霍先生能夠通過簡短的祭文,完整而全面頌揚伏羲的豐功偉績,表達中華兒女對伏羲的敬仰實屬不易。該祭文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伏羲功績的頌揚,另一方面開創了新時代伏羲祭文的寫法。
霍松林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創會耆宿,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德高望重,蜚聲四海。幼承家學,有“神童”之譽。于右任曾稱其為“我們西北少見的青年”。是享譽海內外的唐詩研究一代宗師,于今年2月1日在西安仙世。
霍松林先生于1921年9月,出生于天水市麥積區琥珀鄉霍家川。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3歲起隨父親霍眾特認字讀書,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等,后熟讀“四書”、“五經”、《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子史精華》、《西銘》等經典,有“神童”之譽。
他12歲開始跟著父親接受和學習的系統傳統文化,奠定其堅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后來就讀于天水國立五中學習扎實的文化基礎讓他如魚得水,從錢基博的《國學概論》和章太炎的《國故論衡》,開始接觸現代國學知識,進而涉獵文史哲方面著作。尤其在舊體詩、散文和新詩創作上嶄露頭角,被聘《隴南日報》其文藝副刊《風鐸》欄目主編。
他后來進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學習,先后師從胡小石學《楚辭》,朱東潤學“中國文學史”,從羅根澤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從徐澄宇學《莊子》,從伍俶儻先生學《文心雕龍》,從呂叔湘先生學“歐洲文藝思潮”,從張世祿、吳世昌先生學文字學和音韻學,從任辟疆先生學目錄學,又分別從汪辟疆、陳匪石、盧冀野三先生學詩、詞、曲,讓其成為博學多才的學子之一。
1957年,霍松林出版《文藝學概論》,是第一部中國人寫的文學理論著作,提出文學形象的特征是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包括了寫實和虛構。中國文學的主流是詩歌,中國傳統文論注重詩歌寫實。《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禮記·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感物、體物,決定了中國詩的寫實性。《論語·陽貨》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的這些人文教養作用,來自詩的寫實。中國史傳文學以《左傳》《史記》為代表,作品特征是寫真人真事,理論上提倡“實錄”。
1956年,他發表《試論形象思維》是中國第一篇討論形象思維的哲學美學論文,觀點有“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認識現實的不同形式。
他在杜甫研究上有創新觀點,提出杜甫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后,繼續諫諍肅宗惹禍,比起早先的疏救房琯觸怒肅宗,顯然是更為直接、更為重要的原因。
霍松林還是當代重要的詩人,其詩反映了中國現代史的艱難歷程,反映了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心靈。如 1937年《八百壯士頌》:“‘中國不會亡’,歌聲傳四方。八百壯士守滬瀆,七層樓上布嚴防。倭賊沖鋒怒潮涌,壯士殺賊如殺羊。倭賊轟樓開萬炮,壯士憑窗發神槍。倭賊凌空擲巨彈,壯士穿云射天狼。倭賊圍困斷給養,市民隔岸投干糧。倭賊縱火火焰張,壯士舉旗旗飄揚。激戰四晝夜,愈戰愈堅強。熱血灑盡不投降,以身許國何慨慷!堂堂壯士,壯士堂堂。四夷望汝正冠裳,中華賴汝揚國光。士氣為之振,民氣為之張。八百壯士作榜樣,一曲頌歌傳四方。頌歌傳四方,‘中國不會亡’!”還有《盧溝橋戰歌》、《哀平京哭佟趙二將軍》、《聞平型關大捷喜陚》《喜聞臺兒莊大捷》《欣聞日寇投降》等抗戰詩作,反映國難當頭時中國文人的愛國之情。
1965年,他寫的五律《別鄧寶珊先生》:“河聲清北戶,山色綠南欞。園果秋初熟,庭花晚更馨。談詩傾白墮,說劍望青冥。屢月親人杰,終生想地靈。”更是天水兩位“文臣與武將”的對話。
2015年6月1日,霍松林創作七律:“春種夏耘勤灌園,秋將碩果獻黎元。流光似水休虛度,祖國前途看少年。”此后,先生靜養身心,再未寫詩。
霍松林先生1951年赴陜執教,歷任西北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西安師范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前身)講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陜西詩詞學會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及會刊《中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主編等,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
1989年,他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榮獲國家特殊津貼。1995年被中國作協列入“抗戰時期老作家”名單,獲頒“以筆為槍,投身抗戰”獎牌。2008年獲“改革開放三十年陜西高等教育突出貢獻獎”和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09年被評為陜西首屆社科名家。2010年獲陜西“十二五”科學發展思想驅動獎。
霍松林先生著作等身,主要論著有《文藝學概論》、《文藝學簡論》、《〈西廂記〉簡說》、《〈西廂記〉述評》、《李白詩歌鑒賞》、《宋詩三百首評注》、《歷代詩精品評注》、《詩的形象及其他》、《白居易詩譯析》、《文藝散論》、《唐宋名篇品鑒》、《歷代好詩詮評》、《唐宋詩文鑒賞舉隅》、《唐音閣文集》等30多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3-1988年)》(6卷)、《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辭賦大辭典》、《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說注》、《中國近代文論名篇詳注》、《元曲精華》等50多種。
(霍松林先生在天水時的舊照)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