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學 > 小說散文 > 正文

    侃侃“洋”

     中國近代的歷史是很讓人回味的,只要稍以留心,會發現其中作怪的還要歸結為一個“洋”字。

        我們的祖先即聰明又愚蠢。四大發明早于歐洲五百多年。當我們的祖先用火藥開山炸石之際,歐洲人已用它造出的洋槍洋炮;同樣當我們的祖輩將指南針用于羅盤看風水時,歐洲人已用于航海了。

        終于,十八世紀,外國列強以炮堅船利為依靠對地大物博的中國開始了殖民活動。我們勇敢的國人手持大刀長矛進行保家衛國,其忠勇之情無與倫比。但不久就被外國的洋槍洋炮所懾服,白銀、國土換來了暫時的茍安。從此,很有幾個人喊了一聲“師夷之長以制夷,”盡管“夷之長”沒有學多少,不過“師”的態度給后人帶來了議論的話題。

         漫漫的長夜啊,漫漫的長夜。我們偉大的祖國被“夷”之洋槍洋炮懾服達一百多年,我們多少可愛的同胞為捍衛民族的尊嚴葬身于洋人的堅船利炮之下。伴隨物質的進攻而來的是物質和精神的誘惑。洋貨對中國人吸引力不亞于民族精神和自給自足的傳統眼光。手搖紡車的生產方式,銅錢厚的家織布的衣著,清油古燈的照明------不久就被外國的洋布洋蠟等看得眼花繚亂。難怪乎現在還有人將火柴叫“洋火,”將香皂叫“洋堿,”將瓷盆也要習慣性的帶上一個“洋”字……

        新中國成立后,除了蘇聯的先進技術在我國“洋”了一陣而未完全洋化以后,中國又基本上自首閉關了。這是國人卻顯示出了亙古未有的聰明和骨氣,衛星也飛上了天,這時的國產品國人絲毫沒有感到低劣,發而覺得實在耐用。以至于現在人們總有一種懷舊心理,對那時的產品念念不忘。

    歷史總是前進的,中國人終于自己打開了閉關自守的大門,實行了開放性的改革。這時當年被“馬希波羅”所描寫的遍地黃金的東方似乎又閃起了金光,洋人及洋貨也不斷涌入國內。國內隨之而來的是拜洋:洋貨先成為有錢者日常生活的標碼和炫耀的資本,繼而某些老爺們就非洋車不坐,非洋貨不用,一般消費者談洋津津樂道消費上可望不可及,已成為國人普遍的心理。

    “洋”更成中國企業的擎天之柱。絕大多數的廣告沒有不帶“洋”的,除了“祖傳秘方”“地下挖掘”,就是“中外合資”“引進外國技術”,“國際投資”等等。沒有洋的內容,就是洋的包裝和洋文泛濫,“洋”已成了優的代名詞。商人說話更是沒“洋”不行,隨便說“進口”“引進”等就象現在人們說“某某人是某某長的姨甥舅婊娼”一樣,似乎不帶“長”所說之人是沒有光彩的,同樣不帶“洋”,所談的商品就意味著低劣,生意就意味著貶值。

    懼洋、慕洋、出洋是中國人對洋態度變化的歷程。先是大批學子以留學為名一去不返,接著是影星歌星等“星”兒們又漂洋過海,瀟灑而去,再接上是領導、大款、經理、老爺們出洋兜風,鍍金,見識貼面舞、脫衣舞、脫衣舞……

    中國人的崇洋言行和崇洋意識,使中國的英才們去而不返,讓人疑惑的是,這些被稱得上國際的精英,在國內萎靡不振,在西洋卻如囊中之錐,脫穎而出。我們中國用黃河、長江蘊育的心血培植的精英所創造的精靈智慧何以在國內就引得同胞們的眼紅心跳呢?

    西洋并非點石成金之所呀!何哉?

    倘若能以中國的洋史為經,以現實為緯,答案是不言而諭的。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